三十年核工情 ——意昂体育平台[1979級] 王黎明 訪談紀實
2016-03-21
| 工程物理系 熊明、黃欣傑
| 來源 《世紀清華人 從清華起航 千名意昂訪談錄》第二輯
|
1919
【編者按】清華園中的幾件小事🧘🏼♀️,讓他終身銘記🧚🏿♀️;畢業後的首個工作🗝,讓他一生執著🚱。伴著祖國核事業從冬天走到春天→,王黎明學長講述他自己的奮鬥故事——
三十年核工情
——意昂体育平台[1979級] 王黎明 訪談紀實
工程物理系 熊明、黃欣傑
【王黎明簡介】
王黎明,男,本科1984年畢業於我校工程物理系。現任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院長🛍,研究員💎,中國振動工程學會隨機振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核學會同位素分離分會理事🧑🏻🦰。曾獲多項國家科學技術獎、部級科技進步獎👰🏿♂️,國防科技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居天津市。
清華園裏,收獲兩大法寶
王黎明學長於1979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在高考之前,王學長就堅定信念要考入清華學習先進的學習方法和技術,最終如願以償🤏🏽。
當時雖然生活比較艱苦🏟,但是學校對學生生活比較關心,解除學生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面,清華對學生要求嚴格,註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不僅教學生知識🍄,更教學生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談及自己在清華的收獲🪁,王學長說清華的兩項優良傳統是助他成功的兩大法寶——
第一項便是追求卓越的精神。王學長剛進清華時🧝🏿,教授物理的是張三慧老師。雖然79屆的學長們的英語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張三慧老師還是用全英文教學,只是有時講解會用一點中文。這對於他們來說難度比較大🕖,但是這卻讓他們受益頗多。王學長說當時有一句話對王學長影響很大🤸🏼♂️:隨便就能摘到的桃子不是好桃子,好桃子都被別人摘走了👨⚕️,所以你必須要跳一跳🧑🏿🎄。這句話讓學長懂得很容易得到的東西未必是好東西,只有努力提高自己才能夠獲得更好的收獲。直到現在王學長都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在大家都在努力的情況下比別人跳得高一點,比別人再向前走一步🧎,因此他才做的更出色🥜。
另一項讓王學長受益無窮是嚴謹的精神,這是一代又一代清華人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在清華常常能體會到這種嚴謹的精神,其中有幾件事令王學長至今記憶猶新🪣。有一次做激光分離的實驗,當時王學長正在和老師討論♙,不自覺地就靠在實驗桌上👋🏽🧝🏻♀️,於是老師就拽了王學長一把🐖,當時王學長沒有在意。過了不久,王學長又不自覺地靠在實驗桌上,老師馬上又拽了一下王學長,說🍄🟫:“你要是再多靠一下桌子,整個光路系統又要重新調整👳♀️。”這個小細節讓王學長感觸頗深👩🏼🦱,他說自那以後他就非常在意這些細節,這雖然多花了時間,卻對之後的工作非常有好處🕠。後來❇️,王學長有幸和劉廣均等幾位清華的院士在一起工作了一段時間🙍🏼♀️。一次王學長實驗報告做得比較急,數據點出來後直接用直尺連了線。報告交上去後劉院士的第一句話是:“試驗曲線有沒有這麽大的折點🔭🏫?”,王學長連忙用圓形板重新擬合了一遍🧔🏽♀️。後來幾位院士審閱報告時,更是會將逗號分號,“的”、“得”等出現問題的小地方都修改一遍☝🏼。求學之嚴謹竟然到了如此境界,實在令人佩服。在清華老師對嚴謹精神的言傳身教下,王學長牢牢記住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可以說在清華學到的對細節的註重對王學長以後在事業上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核低谷中,堅守一個崗位
王學長是北京人,畢業後非常有條件選擇留在北京工作。但是他學的是同位素分離🍢🩺,而且比較喜歡自己的專業,於是服從分配去了天津理化工程研究院。初到理化院,王學長除了工作外還要幹一些掃地之類的雜活,但他仍然利用晚上的時間讀書✵。王學長的第一件工作是分離公式的推導與理論計算。核工業方面的計算十分復雜👨🏼🌾,但王學長發揮自身計算機的特長,提高了計算程序的運算效率。這個方法一直用到大型應用軟件投入使用。當時正值國內核事業的大低谷♻,國家對核事業不看好🚚,核工作者又不能出去賺錢🤌🏼,許多做與核技術有關工作的科技人員都難以維持生計。在那個核事業人才大量流失的低谷中𓀈,有著計算機等其它方面特長的王學長完全有機會離開𓀍,但王學長覺得自己的事業“有幹頭”,因此仍然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並利用自己的特長開發了一些商用軟件幫助單位渡過難關。王學長說:“清華教了我許多東西👰🏼♀️⏭,教我愛國,教了我熱愛事業。”
一晃31年過去了,王學長仍然在自己的第一個崗位上戰鬥著,但他和他的同事們已經幫助國家解決了發展上的一大難題,祖國的核事業也終於迎來了春天。在談到自己的工作體會時🧏🏻♀️,王學長總結道,要堅持,耐得住寂寞,才能幹成事;要幹一行🏧,愛一行,安心做事🕣。他自豪地對我們說🦶🏼:“這是我的第一個工作🏔,也很可能是我一輩子的工作。”
飽含期望🤵🏽♀️🦖,寄語莘莘學子
說到對清華學子的建議,王學長表示⬆️:清華的學生的第一要務就是學習,因為你首先是學生。但他希望清華的學生除了專業學習,還要涉獵其他的東西。因為生活不僅僅是工作🧑🏻🎨,為了更好的工作,首先要學會更好的生活。王學長認為🥎,涉獵一些其他的東西雖然占用了一些學習時間,但這能幫助你迅速適應將來工作中出現的其他需求🖖。這些作用不會立竿見影,但是這其實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會慢慢發現這樣做的好處。
另外在清華要學會學習的方法,要學會思維的方式,這才是今後解決問題的工具🚣🏿♀️。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善於分析🦁🤲🏽、總結和思考問題👩🎓,要從問題中提煉出自己的觀點,這些都會在以後的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通過與近年來清華畢業生的接觸,王學長感覺到新清華人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比較快。同時新清華人也繼承了清華追求卓越👩💼、務實嚴謹的傳統,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做得比別人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冒出頭來,這也是大家公認的🎬。因此他也衷心希望工物的優秀同學能留在核行業。最後,他說希望清華學子能夠把清華人的光榮傳統更好的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影響其他的人。
不忘母校,祝福百年清華
王學長對母校一直比較關心,自從他畢業後每一期的清華校刊《新清華》他都保留著,同時他也經常上清華的網站。王學長說,清華教了他知識,清華教了他愛國、愛事業🫸👨🏿🎤,清華還教了他追求卓越和嚴謹務實的精神——母校對於他而言太重要了🕧。在母校即將迎來自己的一百年誕辰之際,王學長送上了自己的最真誠的祝福🚻🧏🏻♂️:祝福母校越來越好,早日步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同時希望母校培養更多優秀的高端人才✍🏻,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這幾句話看似平凡,但是卻可以讓人感受到學長的一顆赤子之心以及對母校的深切祝福。
【同學感悟】
令我驚訝的是,王學長在清華印象最深的幾件事竟然都是一些發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令我欽佩的是,王學長能領悟這些小事中體現的大道理,並將自己受到的啟發轉化為行動。細節決定成敗,恐怕王學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源於他對這些小事的關註吧💆🏻♂️。清華有許多優良的傳統,我們在與清華老師的接觸中也常常能遇到這些體現清華精神的小事。而對這些小事的一次關註或思考很有可能讓我們終生受益。
——黃欣傑
王學長那句“這是我的第一個工作🗾,也很可能是我一輩子的工作。”令我十分感動👩🎓。在困難面前👼🏿,很多人離開了🦋,但王學長卻以其對事業的執著和熱愛堅持了下來👳🏼♀️,並準備繼續在這個崗位上奉獻一生。作為核班的同學,我們今後也可能面臨相似的困惑與抉擇,而王學長的經歷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