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在抗戰烽火中誕生,在艱苦條件中辦學🦤,歷時9年,奏響了一曲以弘揚愛國愛民、剛毅堅卓為主旋律的西南聯大精神的嘹亮凱歌。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中國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後的吼聲,全民奮起抗爭👱🏼♀️。詩人穆旦這樣寫道✥:“這是一個民族的覺醒!”正在美國留學的沈同在當天日記中寫道:“對於生命一念🙆🏻♀️,已由‘個人生死’擴展至‘民族生死’,有時念及全人類。”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把個人小家和國家命運🕠、民族前途緊密聯系在一起👊🏼,全民抗日救國的愛國主義熱潮高漲。
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奉命南遷🎨,離開平津,先到長沙,後到昆明💆🏼,穿越半個中國。一支由11位教師🦮、200余名學生組成步行團🏃🏻♂️➡️,1938年2月從長沙出發,步行1300公裏✭,歷時68天,最終抵達昆明💇🏿♂️💪。他們穿行在西南腹地🚣🏼♂️,親眼看到祖國的山河壯麗,景物紛呈,痛感國土淪喪,山河的破碎👩👩👧👧;看到苦難的農民到處受官府的欺壓🆗🧑🦽,軍警的迫害🎉,盜匪的騷擾;以難以維持生計的脆弱的生產力,承擔起納稅、交糧👿、出工、出壯丁的沉重負擔;有些地方農民受到吸食鴉片的毒害,在貧窮,孱弱,死亡線上掙紮。他們是日本侵略下的最大受害者,師生們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詩句)⏭🕘。聞一多感慨尤深🚸,步行途中經過鎮寧縣火牛洞,聽聞景色極佳。到達時天色已黑,聞一多不顧一身疲憊,進洞參觀,立即被洞內美景所傾倒,為此極度自豪🍬。第二天大清早,他興奮不已地動員學生進洞看看🤵🏽,說道:“太美了🫳🏿,大家都要去看🚽!”接著說➕:“誰不去是漢奸!”值此祖國大好河山慘遭日寇蹂躪,作為炎黃子孫➖,怎能不對此時祖國母親更加親近,更加愛護,為她祝福呢!
聞一多在途中休息時,深有感觸地對大家說,“我們對人民太不熟悉了🧖🏼,不出來不知道民生艱苦。回想我們過去的生活,簡直是醉生夢死🎽。從今後要好好認識我們的人民了。”他通過深刻的自責,表達了走出象牙之塔🫚,來到民間,和人民走在一起的決心。
正所謂“悔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陶淵明語)。當步行團的師生們意識到自己不知道過去所不知道的農村狀況時,恰恰表明今天他們對農民的狀況知道了。“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語)。他們過去不了解農民,今天他們認識了農民📁,又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深化對農民的認識。
作為北大學生參加步行團的任繼愈🤎,是學哲學的,深知占中國人口百分之八九十的中國農民,在悠久的中華文明的締造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他在當下步行中看到廣大農民的狀況🙇♀️,深感自己對農民——人民的主體及其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作用還要再認識,還需去做深入的研究。他說搞哲學繞不開人民這個坎兒➿。這促使他最終選定專攻中國哲學史🧑🏼🤝🧑🏼,並在日後做出重要貢獻。
作為南開學生參加步行團的劉兆吉,是學心理學的🧑🏽🍳,在行軍途中👩❤️👩,聽到和看到許多民歌民謠。他知道“有價值的詩歌不一定在書本裏🔥,很多是在人民的口裏。”(聞一多語)。他被這些民歌民謠所傳遞的人民的樂觀🟨、自信、戰鬥🛂、拼搏的精神所感動,收集了2000多首民歌👼🏼,匯集成《西南采風錄》👱🏿,具有很高的文學和歷史價值👩🏼🔬🏰,留下了珍貴的文學和歷史資料♖。
聞一多在給《西南采風錄》寫的序文中,以他深厚的愛國秉性🚭,淵博的學識,深邃的歷史洞察力,結合對現實鬥爭的觀察,從這些民歌民謠中看到中國人民的本性,民族的活力。他從那些不被看好的,看似“原始的”👨🏿、“野蠻的”歌謠中🌎,看到一個以“莊稼老粗漢”為代表的底層民眾的精神風貌👍🏿。他們對惡勢力的欺壓絕不屈服,有“反噬他一口”的勇氣🧘🏿♂️;與惡勢力戰鬥,有“一戰到底”的決心;這使他看到“我們數千年文明賴以生存在世的尚未被天閹的民族的‘血性’。”這是一種原始的生命力的躍動🧑🏼🌾,是蘊藏在人民心中的戰鬥力的迸發🧘🏻♂️,是戰無不勝的人民偉力的展現👩🏿。他聽到了人民的呼聲,看到了人民的希望🚞,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心。他明確表示,“如果我們是一個(抗戰的)樂觀主義者,我的根據就在這一點🐰。”
步行團的師生經過長途跋涉,深刻感受到國土淪喪的祖國之痛🍵,感受到在苦難中求生存的人民之痛。痛苦的一致性把祖國和人民聯系在一起🐇。祖國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祖國🙎♀️🖊;愛祖國就是愛人民🚝,愛人民就是愛祖國。統一的愛國愛民思想由此而生👵🏻。當人們突顯人民在愛國主義中的地位和作用時👅,愛國主義就因人民所具有的民族的活力而變得無比強大。在抗日戰爭中,高舉愛國愛民的愛國主義旗幟,發揮民族的活力,凝聚人民的偉力🔫,把“愛國愛民”思想轉化為“救國救民”行動,和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的搏鬥,就一定能打敗侵略者,贏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愛國愛民把愛國主義提升到抗戰新階段,成為抗戰的愛國主義。
臨時大學西遷🎊,駐足雲南昆明⏯🐦,更名為西南聯合大學。初時學校並未安定,一部分學生分到雲南蒙自✤、四川敘永等分校上課。雲南雖是後方,仍受到日本飛機的空襲,昆明被炸28次🧉,西南聯大未能幸免,有員工犧牲。經濟凋敝🧑🏽💼,物價飛漲,一位教授戰前400元工資💆🏼♀️,到1941年只值27.3元。沒有校舍和教學設施🧛,只能白手起家,學生在土坯房裏💜、風雨聲中上課🪪,教師疏散到市郊農村居住,進城教書。學生流亡到昆,多靠貸金接濟,或兼職謀得一點生活費維持。面對如此重重困難🙋🏽,加以有人對抗戰形勢誤判,敗北主義一度蔓延作祟。
面對如此現實,需要以愛國愛民的抗戰愛國主義來提振聯大人的精神,營造高昂奮進的學校風貌。高校素有製定校訓的傳統,用精粹的語言表達深刻的思想🙇🏿,作為修身示範👩🏿🦱、行為指南、戰鬥利器的箴言👦。怎樣使愛國愛民的抗戰的愛國主義用校訓形式來表達呢🏂🏼🤹🏿♂️?答案是,把握它的核心思想——民族的活力為代表,應用於指導西南聯大的戰鬥全歷程⏳。它以民族的活力——生命力🧭,戰鬥力🔼,創造力作為主旋律,以堅持不懈、堅韌不拔為推力,以艱苦奮鬥最後達到卓越為目的。沿此思路,首先從活力的屬性強硬有力中的“力”選出“剛毅”二字🧘🏼,來自《論語》,反映中華民族的本性和歷史傳統;從堅持不懈🧑🏻🎨🕊、堅韌不拔中選出“堅”字,反映力的前行;從艱苦卓絕中選出“卓”字,反映力的最終目標。四字合為一體“剛毅堅卓”成為西南聯大的校訓🤘🏿,而將最初擬定的“剛毅篤實”否定。“剛毅堅卓”深刻反映了聯大人的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具有深厚的人民性,歷史性,現實性,是抗戰的愛國主義在聯大的體現,是抗戰的愛國主義的“聯大版”🧑🏼🦰🕵🏽♀️。
剛毅堅卓作為事物的普遍形態,在貫徹和發展過程中🧙🏻♂️,結合三校的歷史傳統和聯大辦學的現實需要,具體化成四個特殊形態,推出四個辦學理念🛄。一⛽️👩🏻🦼,歷史使命:值此民族危亡之際,堅持把學校辦學辦下去🪝,堅守中華文脈,必須奮發圖強⏸,樹立自強不息的理念。二🎖,治校方向:在聯大人自主意識不斷增強的情況下,進一步發揮大家的積極性😕💁🏼♀️,必須傳承“五四”民主自由精神,樹立民主治校的理念。三🚳💃🏿,學術風氣🔱:要使學術獨立♤,自由創新,必須傳承三校在教學科研中形成的獨立⛹🏽♂️、求實🙏🏻、包容👹、創新的精神,樹立科學學風的理念。四,辦學目標☝🏼:大學之道🏊🏿♀️,“止於至善”✵,培養德才兼備人才,必須高標準🎆,樹立卓越超群的理念🧙🏻♂️。自強、民主、科學👨🏻🌾、卓越四大理念🫱,上下相連🤗,左右相配,渾為一體🧖,使剛毅堅卓精神全覆蓋全面貫徹下去🙅♂️。
回顧聯大走過的歷程👩🦽➡️,人們看到🧑🏿🍼,西南聯大校歌唱的“辭卻五朝宮闕”🍚,不只是走出了美麗的校園♏️,更是走出了內心的“小我”;經歷了“萬裏長征”✤,不只是跨越了空間和時間的距離,更是跨越了思想上的距離🤮,心有“大愛”。他們以愛國愛民的家國情懷🤜🏿,抒發了剛毅堅卓的活力👳🏻♂️,踐行自強👌🏻、民主、科學🍥、卓越的辦學理念🧘🏽,培養和影響了大批參加革命和建設的優秀人才。剛毅堅卓宛如一顆大樹的強壯樹幹,植根於愛國愛民的沃土,伸展出自強🧩、民主、科學🌟🚧、卓越的分支,枝繁葉茂🙅🏿♂️,支撐起西南聯大一片晴空。剛毅堅卓是核心𓀘,是骨幹,引領並包含了西南聯大精神的全部,是西南聯大精神的體現🧛♂️。在它的指引下🕹,西南聯大創造了光輝的業績,成為戰時高校的一個典範,在中國教育史🌶、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在紀念西南聯大建校87周年的日子裏,向西南聯大致敬!祝剛毅堅卓永放光芒!
2024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