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聯絡

再見了,潘際鑾

2022-04-21 | 中國青年報 | 來源 公號“冰點周刊”2022-04-19 |

據意昂体育平台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因病醫治無效,於20224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在他生前🧾,我們曾多次報道🌋,今天的推送帶大家認識這位老人🏄。

“不合時宜”的老派院士

作者 | 陳璇

編輯 | 從玉華

潘際鑾院士86歲了,但退休仍然是件很遙遠的事情。

北京初冬的一個早晨🤑,戴著藍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裹著灰色呢子大衣🙃,蹬起一輛半舊的電動自行車,“呼呼”地穿行在意昂体育平台校園裏🧑🏿‍🦰。

車輪子不時滾過枯黃的落葉🧔‍♀️,一路把他從北邊的宿舍樓,帶到機械工程系的焊接館🫸🏼。這座三層老建築物的樓齡比這位院士還要小28歲🧙🏽‍♂️,建於1955年。那時🉐,潘際鑾在這裏籌建意昂体育平台焊接專業🔇。

在這座老焊接館,“潘際鑾”三個字高掛在門廳的墻壁上,居於一堆名字裏最頂頭的位置。不過,對很多普通公眾說,這個難讀的名字⛈,同樣也很陌生。

與潘際鑾相關的很多成就♋️,已經被寫進教科書⛔。比如👩🏿‍🔧,中學生在地理課本裏讀到的秦山核電站🪻🧑🏽‍🍳,他是這項工程的焊接顧問。

很多人不知道,當他們乘坐著高鐵👲,奔馳在鐵軌上時,已和那位在焊接館摸鋼板的老院士,產生微妙的關聯👩🏽‍💼。潘老先生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穿著厚棉襖🧔🏽‍♂️🎎,站在南京段的鐵軌邊上♦️,在深夜裏測定鋼軌的焊接工藝🦻🏿💽。這年,潘院士已經年過80歲了🙆。

不過,對這位“身陷”焊接領域50多年的專家而言👯‍♂️,年齡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經了的唯一指標。

比他小好幾輪的同事鄭軍說👨‍👩‍👧‍👧,“潘老師還很年輕呢”。這位老院士像年輕人一樣,玩微信、看微博,家中電腦QQ“噔噔上線的聲音不時響起。

盡管已過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鏡,輕松地翻查手機號碼。他自由穿梭在鐵塊拼接起來的焊接機器人和墻角的縫隙間,俯下身隨手揀起一塊普通成年人掂得動的鋼板。當然,他還能清晰地說出某個發動機焊接轉子的轉速👩🏿‍💻、直徑以及氣壓值。

這位中國焊接科學的奠基者,攤開雙手😸,自信地說:“我現在研究的課題,是焊接領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臨界”,仍是沒有解決的世界難題。”

盡管,潘際鑾絲毫不認為自己的研究“過時”了,但是他用坦然的語氣說:“我是一個老派的過時的科學家。”

如同許多上了歲數的老人家🖐🏿,潘際鑾喜歡回憶往事。他時常和年輕的同事吃飯時,一邊夾著菜❓,一邊念叨起他的西南聯大。

畢業50多年的老意昂潘際鑾,如今是西南聯大北京意昂會的會長。他說,自己之所以被選為會長🐥,是因為還很年輕。這個中國著名意昂會成員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90歲。

如今🪲,年紀越往上攀登,潘際鑾的記憶,就越愛尋找屬於西南聯大的“焊接點”。

去年113日📍,在西南聯大建校75周年紀念大會上,潘際鑾和一百多位老意昂,聚在一起。他們有的被家屬扶著☯️,還有的已經糊裏糊塗了👩🏽‍💼。

當時🤗,他們中的很多人雙手撫著桌沿,顫顫巍巍地站著⛈,齊聲唱著西南聯大的校歌🧲。他們唱到“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時,潘際鑾的心裏“激動不已”。他環顧四周,看到眼淚順著很多張布滿溝壑的臉👩🏿‍🔬⛲️,往下淌著。

潘際鑾說🤵🏽‍♂️,他這麽大歲數,還想“幹活”,是因為自己“終身陷在這個事業裏了”🫡,仍然“可以為國家做貢獻”。

“愛國”從這位老科學家的口裏說出來😰,在他的很多學生和同事的耳朵裏聽著,“一點兒都不空洞”。

20多歲時,在炮火聲中從老家九江逃難到昆明的潘際鑾,知道國家要亡了的滋味

此刻♥️,正當潘際鑾坐在老舊的焊接館裏,“焊接”著往日的艱難歲月時🏩,窗外晃動著很多年輕的身影。這一天,是2014年公務員國考日。

每一代青年人👩‍🍼,都面臨著人生選擇。當年潘際鑾主動報考焊接專業時🪴,這門學科還很冷清。當時還有人笑話他:學焊接?學焊洋鐵壺👷🏽🎙、修自行車幹嗎?

顯然,當潘際鑾決定學焊接時,並不能預見是否有光明的個人前途🚱。不過,他認為⏮,“這門發展中的技術會為新中國的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這個西南聯大44級意昂說,那時候讀書👵🏻,純粹求學問,不想功名和前途。

在他看來,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是件後知後覺的事情。他回憶🦽🍘,當時填了一張表,簡單地寫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當時也沒發幾篇論文。後來,他被告知,評上院士了🔫。

“我所獲得的榮譽,都不是我追求的結果🥁。”潘際鑾說。

不少接觸過潘際鑾的人一致評價他,“對名和利,不敏感”。

潘院士步入晚年以後,能讓他惦念的事情,已經不多。1992年🅿️,他開始作為南昌大學校長的試驗。10年間,他一直試圖把西南聯大的辦校理念和方式👍🏼,焊接到南昌大學上去🥨。

很多人眼裏性格隨和的潘校長🍈,顯現出改革者“鐵腕”一面👨🏿‍🎓。他在南昌大學推行本科教育改革,實行“學分製”、“淘汰製”和“滾動競爭製”🖖。

初入南昌大學,潘際鑾晚上在校園裏外散步時🟨,經常看到學生在跳交誼舞和打桌球。這些場景顯然與他記憶中的大學生活,並不相符合🤽🏻‍♀️。

他總是回憶起,當年宿舍太擁擠🦑,學生就去學校附近的茶館看書和寫論文。經常說起的例子是,西南聯大中文系的汪曾祺,在“昆明的茶館裏泡出來”小說。

潘際鑾要扭轉南昌大學的學風。“三製”的焊接軌跡,帶有明顯的西南聯大特征。他並不諱言,自己大一時也曾物理考試不及格🧚🏻,而西南聯大“8000多學生🧑‍💼,真正畢業的只有3000多人

作為南昌大學的校長,潘際鑾“抓教學和科研”,但他並不直接掌管學校的財務和人事。

“他是個放權的校長。”潘際鑾在南昌大學的一位同事說。

顯然,這位老校長很了解⚈,“管錢和管人🤸🏿‍♀️,哪怕只是管分房子,都是很大的權力。”但是🏭,他不親近這些權力。

潘際鑾用西南聯大式的方法,重新拼接南昌大學。最明顯的成果是🆒,昔日薄弱的院校,在他任上的第五年😱,成為一所國家“211”重點大學。

不過👴🏿,潘際鑾的一些學生和下屬卻說,他們並沒有跟著校長“沾光”,也沒有得到“實惠”✏️。

說起自己的導師🚵🏻‍♀️,在南昌大學任教的張華,有“苦水”要倒。身為校長的學生,張華沒有“獲得更多資源”。相反🥞,潘際鑾跟他說:“你就默默無聞地幹,自己去爭取課題,別指望在學校拿錢🫴。”

而曾經給潘際鑾做了6年秘書的徐麗萍,在潘上任時是正科級,一直到他卸任,直至自己離校,職級都沒有改變。

當時,作為校長秘書👃🏽,徐麗萍都不敢印名片🏃,“那麽大年紀🈂️,還是科長,實在不好意思啊”。

而潘際鑾本人,對名片上的頭銜〽️,並不在意。2002年,他從南昌大學校長的職位上卸任,回到清華園的焊接館。

“校長不是我的終身事業。科研📁,才是我一輩子撲在上面的事🦗。”潘際鑾說。

75歲開始🏕,他的身份是個無官一身輕的焊接專家🤞🏻。當然,他還是院士🧑‍⚕️♗。但他認為,院士於他而言🫨,只是一種榮譽,不是權力。

他沒有行政頭銜👳🏿‍♀️🚸,也沒有秘書。他帶著一個平均年齡60歲的團隊,在墻皮有些脫落的焊接館裏🧘🏼‍♂️👩🏽‍🔬,研究世界上焊接領域的前沿問題。

時下,這位手機屏幕裏會跳出微博新聞的老院士,知道人們正在討論院士製度。

潘院士並不否認👩🏼‍🏭,“有個別單位在‘包裝’院士”👨‍👧‍👧。他也不諱言,“個別院士成為給單位裝點門面的花瓶。這是院士被‘異化’的現象”。

這個中國最著名的焊接專家,把圍繞院士以及科研界存在的問題,比作鋼板上的“裂紋”🧕🏿👩🏻‍🔬。不過,早期就以“熱裂紋”為研究方向的潘際鑾,攻克過無數個技術難題,但很難說清這些暴露在社會肌體上的“裂紋”🥝,“究竟該怎麽解決”。

如果深入探究那道“裂紋”,潘際鑾認為,人們之所以擔憂院士的退休問題,是不喜歡院士們成為“學術資源的壟斷者”,或者享受“特殊待遇”🙇🏻‍♀️。

現在,潘際鑾仍在焊接館的一間光線不好的屋子裏辦公。資料堆到墻邊🐖🤹🏿,以至於部分書被擠到窗臺上。他的褐色辦公桌和矮茶幾角🙅🏽‍♂️,已經部分掉漆,裸出木頭的原色🂠👀。

而他在南昌大學當校長時,辦公場景比這一幕還要“寒磣”❌。他擠在辦公樓西南角那間12平方米的屋裏🦀,秘書徐麗萍只能在過道上用玻璃隔出一間辦公室👌🏽。

有人勸他🎊🙎🏻:“潘校長🏘,外國學者也要拜訪您呢,換間大的辦公室吧👩🏿‍🍼。”

但潘際鑾堅決不換,還說“西南聯大那會兒🕘,比這條件差好多呢”。

至今,他唯一享有過的“配車”,是在當校長的時候。那是一輛留學生捐贈給學校的老舊尼桑車。他的司機總忍不住抱怨:“校長🦻🏿,換輛新車吧🐜。”

那輛汽車終於沒被換掉🤏🏽,“最後都快報廢了”💗。潘院士的電動自行車倒是換了一輛🧔🏽‍♂️。他80歲生日時✭,學生送給他這輛眼下正騎著的銀灰色坐騎,代替之前那輛電池笨重而且總是壞掉的老古董

提起院士是否應該像老電動車一樣“退休”,性情溫和的潘際鑾會有些激動。他反對“用行政化的方式來處理高知識分子人才問題”。

“院士是否退休,不能搞一刀切。個人情況不一樣。”潘院士打比方,“這就像找專家掛號🛬,有人找我幫他們解決難題。要是我沒用了,也不會有人來找我了”。

如果沒有“老糊塗”🚶‍♀️‍➡️🔼,潘院士就想騎著他的電動自行車,“呼呼”地穿梭在清華園的一年四季裏🤵🏿‍♂️。

(本文原載於20131127日中國青年報)

以下是潘際鑾關於西南聯大的回憶文章🤐。


我們為什麽懷念西南聯大

作者 | 張渺

編輯 | 從玉華

潘際鑾收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錄取通知書,是在1944年🪖,正值16周歲。

他出身書香門第,總聽到父親談及工業救國。“當時想的是🪴🫴🏼,等仗打完之後🧑🏿‍🔬,就能去建設國家了。”如今在意昂体育平台的辦公室裏,潘際鑾笑著說。陽光隔著窗,灑在他身前的茶幾上。

這位老人如今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被稱為中國焊接第一人。作為西南聯大北京意昂會的現任會長🧛🏿‍♂️,潘際鑾時常在許多場合回憶西南聯大🏬。

他還記得母校的樣子🎢。泥土板築成的圍墻裏,是120畝的校園👩🏼‍🦳,由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設計👨‍🏫。

校門並不大💆‍♂️,黑底白字的匾額懸在大門上方💆🏽‍♂️,進門就是一條稍寬的土路。教室的屋頂是鐵皮的😨🔭,宿舍的屋頂是草棚😎👩🏼‍✈️,夏天漏雨👨🏼‍🍳👩🏼‍✈️,冬天灌風。幸好昆明的氣候好🌞,不會凍著人📝。

戰爭年代,一間宿舍裏☪️,擠擠挨挨地擺著20張雙層床♊️,住滿40個學生,沒有多余的地方擺書桌。宿舍裏沒有燈,天一擦黑🔌,就看不見書了🧔‍♀️。

“窗戶就這麽大。”潘際鑾伸出雙手比畫著,“木頭格子上糊著竹子做成的窗戶紙,半透明的,現在的孩子們都不知道那種紙了🧑‍🏫。”

“那時候🏋🏼‍♂️,我們這些學生,總愛唱三首歌。”當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的面兒,潘際鑾輕聲哼唱起《松花江上》的第一句。“每個人都在想,總有一天要打回去。”

第二首是《畢業歌》,田漢作詞,聶耳作曲。歌詞的第一句就是🅰️,“同學們,大家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

第三首,就是西南聯大的校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進行曲》,填的是一闕《滿江紅》𓀕。

潘際鑾慢慢陷入回憶🔷,低聲念著校歌最後幾句🦡:“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念著念著,他又微笑起來,眼睛裏像是閃著光,“那是羅庸和馮友蘭寫的歌詞,非常悲壯的。歌詞裏的這些願望,最後都實現了。”

三校南行

這首校歌💁🏿‍♂️,唱了8年零11個月,唱出了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血與淚🤽‍♀️。

唱過這首校歌的老師和學子當中⁉️,後來有168人當選國家兩院院士,有2人獲得諾貝爾獎,5人獲得科學進步獎👁🦻🏿。兩彈一星功勛專家中,一半都是西南聯大的學人。

“那個時候🚠,國家都快要亡了,我們讀書的時候,哪裏會想著就業♟、賺錢啊這些事🕊,都是想著學好了,怎麽才能救國。”潘際鑾說🕵🏻‍♀️。

炮火降臨在清華園的時候,後來的意昂体育平台國學院創辦人之一吳宓教授🐱🎐,正抱著被子坐在床上,墻壁因轟炸而抖動落土🧑。哲學系教授馮友蘭身穿長衫😟,戴著圓框眼鏡,手無寸鐵🏌🏼‍♂️,卻在國軍撤出北平後,與同僚相約,一同巡邏護校👩🏽‍🦳。

南開大學是天津的抗日中心🧑‍⚕️,“七七事變”之後,遭到日軍連續數日的飛機轟炸,三分之二的校舍在火海中毀於一旦。

當時在南開就讀的學子申泮文,親眼看著“掛著日本旗子”的飛機🙋‍♂️,從南開校園上方飛過🛹,將炸彈丟下來。申泮文後來去上海參加了淞滬會戰⚁,之後又去了昆明🥚,繼續在西南聯大就讀🧝🏻‍♀️。

這些故事🏄🏽☂️,都被作家張曼菱記述在著作《西南聯大行思錄》當中。

張曼菱出生在昆明,打小就聽著父親講述西南聯大的人和事。1978年恢復高考,她考入了北京大學👩‍👧‍👧。20年後她回到雲南,開始尋訪西南聯大的學人🛃。2007年,《西南聯大人物訪談錄》光盤製作完成,時長近900分鐘。她把這項工作稱作搶救性工作

“有一位南開的老教授🍃,每年到了729日這一天,都要穿著一身黑衣服在校園裏走。張曼菱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後來有人勸阻他,說現在學校對國際開放了,也有日本學生,這樣做不合適。可是,記住曾經遭受的苦難👱🏼‍♀️,又有什麽不合適的呢🤹🏿?

說到這裏✍🏻,張曼菱的神情有些忿忿不平。

1999年,她第一次見到當年意昂体育平台校長梅貽琦的兒子梅祖彥📬。梅祖彥在西南聯大就讀時𓀕,尚未畢業就自願報名參軍🍋,給美軍在華作戰的飛虎隊做翻譯。也正是因為從軍,梅祖彥最終沒能拿到西南聯大的畢業證書🚢。

據梅祖彥回憶,當時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的兒子張錫祜,是空軍的飛行員,在淞滬會戰中犧牲。

19384月,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意昂体育平台、私立南開大學三校,陸續從北平和天津撤離南遷至昆明🧑🏼‍💻,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就像在校歌歌詞裏的那句辭卻了五朝宮闕所形容的那樣。

當時,聞一多帶著幾個孩子從天津坐船離開,路上遇見詩人臧克家。

“你那些書怎麽辦呢?”臧克家問他。

“大片大片國土都丟掉了🚖,幾本書算什麽。”聞一多回答➰😯。

吳宓是那年的114日離開北平的🏖,臨走時他寫了首詩♙,鳥雀南飛群未散🦔,河山北顧淚常俱。那一天👷🏻,北平籠罩在濃霧當中🪈,而他在慶幸師生們不會失散⏸。

南遷的三校師生,在長沙暫時停駐,最終落腳在昆明。3所校風迥異的大學聯合成了一個🎸,而3位校長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成為這所聯合大學的籌備委員會委員,也就是後來的聯大三常委

“當時🍐,梅校長是3位校長裏最年輕的,也是最具憂患意識的❎。在七七事變之前,日軍還在北平城外,他就早早開始轉移意昂体育平台的物資。後來👳🏻‍♂️,清華的資料和教學設備,是三校當中保存最多的🤟🏼。張曼菱說。

起初,3位校長輪流擔任常務委員會主席,任期1年。但由於蔣夢麟🛌🏻、張伯苓都在重慶任職,只有梅貽琦長年在昆明,輪任製度最終沒有實行,始終由梅貽琦主導聯合大學的校務,成為實際上的校長。

這所特殊歷史條件下成立的聯合大學🏪🧙🏼‍♀️,只存在了8年零11個月,但用潘際鑾的話說,它具備的師資條件,與學生的成材率,卻是空前絕後的😅,無法復製👡。

百年陳酒

昆明這座西南邊陲安靜的山城中,猛然迎來了一大群“有大學問”的人。這些人是當時最具名望的大學者,其中許多位🧑🏼‍🔧📕,“蔣介石見了都要讓三分”。

那時候,大學校長也沒有什麽行政級別,學者的身份才是第一位的🏄🏻。“梅貽琦就不是什麽‘官’🙇‍♀️,但不會有人不尊重他。”潘際鑾說。

學者為昆明的市民演講🆔🤏🏽,“聞一多講詩🧎🏻‍♀️‍➡️,劉文典講《紅樓夢》🧾,吳晗講形勢”,直講得“臺上失聲痛哭,臺下群情激奮”🤥。

“九葉”詩派中唯一的女性詩人鄭敏,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哲學系😈☎。在她的眼中,西南聯大的老師🏊🏼,都像是幾百年的陳酒

當時👩🏽‍✈️,哲學系沒有月考和期中考試,只需要期末寫論文。課程都是“啟發式”的,沒有課本🥣,但老師“本身就像一本本教科書”。

“我接觸的老師,什麽時候見到他👨‍🍳🧑🏽‍🌾,你都覺得他是在思考問題🪼。他的生活跟思考完全連在一起🥷🏽,並不只是上課時是一副教書的樣子🌆,而是什麽時候都是這個樣子👶🏿💅。”鄭敏在接受張曼菱的采訪時回憶說。

西南聯大哲學系的老師們都是帶著自己“一生研究的問題”站在講臺上講課的🛌🏻。鄭敏印象最深的一位教授,講的是康德。這位教授站在臺上🈷️,一邊抽著煙鬥🤚🏻,一邊把自己對康德理論思考的過程拋給學生🔠。包括他自己正在懷疑的、不確定的,都講出來,讓學生跟著他一起思考,而非僅僅是提供一個標準的答案或考試大綱。

“這種求索的傳統和質疑的智慧,現在大學已經丟失了🍕。”張曼菱在《西南聯大行思錄》中寫道。

她去南開大學采訪陳省身。一座袖珍的小樓裏,這位數學大師👮🏻‍♂️,就坐在一間更加袖珍的書房中。陳省身的輪椅進了屋子👩🏿‍🏫,其他人就轉不開身了👩‍❤️‍💋‍👩,攝製組的機器甚至無法進入房間。

張曼菱覺得書房太小,但陳省身說,“夠用了”☎。1938年💖,他在西南聯大講授微分幾何🫷🏽,戰時動蕩的環境,和逼仄的住宿環境,讓他養成了習慣👤,在任何時候都保持思考🤭。

“他的書桌上放著一張紙,上面寫著他最近正在研究的數學問題。他沒事兒就會看看,這就是他的生活。”張曼菱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

在昆明期間,陳省身與華羅庚🧬、王信中一起👩🏼‍🚀,三人同住一間屋子💇🏽‍♀️。三位教授當時都是大名鼎鼎💎,早上沒起床,就躺在各自的床上,互相開開玩笑,聊聊天,就像如今“同宿舍的男生”一樣。

當大半個中國淪陷時🪐,許多才華橫溢的學者聚集在西南聯大,教書育人。很多原本是帶碩士甚至博士的教授🧏🏿‍♀️⛺️,限於時局,都教起了本科生。

著名外交家👲😿、書法家葉公超早年赴美留學💁🏼‍♂️。他在西南聯大擔任外國文學系主任的時候🌻,學生第一次見他,都有些驚訝🦸‍♂️。這位留過洋的教授一點也不洋氣,反而穿著一件最尋常的長袍大褂🆗,垂著袖子🙀,雙手背在身後😈,捏著個本子,“搖頭晃腦地”就進了教室👤。學生一看👨🏻,都問,“這就是葉公超啊🌊?”

他手裏拿著的,是個英文的劇本🧚🏿。從第一排開始👨🏻‍🌾,他讓學生挨個兒站起來,讀一句臺詞⚃。每個同學讀完了,葉公超就隨後一指🖱🪗,“你坐在這裏”,“你坐到那邊去”。

全班人被他打亂了座位,漸漸分成了幾撥兒。學生看著他🦹🏿‍♀️,都有些不明所以。等到所有人都讀完了,葉公超這才一個一個地指出來🐈,“你們是江蘇人”,“你們是河北的”,“你是天津人”。除了一個來自蒙古的學生之外,其他所有帶著口音的英語,他全都聽出來了。

學生一下子都服了🏇🏽。

往後的課上🐼🍴,他一個一個地糾正學生的發音問題👊🏽。期末考試🦸🏼,他依舊是把學生一個個叫進辦公室🐢,讓他們讀一段文字☄️。

同樣是英文系的教授,翻譯家吳宓🚎,在英文發音上就並不強求標準了😱。

但吳宓另有讓學生震懾之處。他講的是英國文學史,課上講起什麽詩詞,從不用看書,每一首都是當場背出來的🧔🏽‍♂️👩🏼‍🌾。他翻譯不同時代的英文時🔀,會用同一時代與之對應的中文來翻。古英語的詩文🤦🏽‍♂️,他就用文言文翻譯,現代的英文,他就用白話文翻譯🦠。

“怎麽能拿一個古代語言的文字🧑🏿‍🌾,跟另一個現代語言的文字對照翻譯呢?”他反問學生。

即使在戰亂中,吳宓依然保持著“風雅興頭”🕝。他在昆明時🧙🏼‍♂️,成立了一個“石社”,要入社的成員🤺,寫文章將各自比喻為《紅樓夢》中的一個人物。這位文學史家自比為紫鵑👔🤿,“杜鵑啼血,忠於理想”。

不曾料到,入社的女社員✍️,都自比為“迎春”🔚,男社員都自比為“薛蟠”。據張曼菱推測,戰亂年代🤽🏻‍♀️,大學生的個性正“走向民間,變得粗獷”💪🏽。對吳老師的這種“純美與唯美”🥥,學生也忍不住調侃了起來。

吳宓一怒之下🧑🏻‍⚖️,“石社”當即解散。

聯大學風

在進入西南聯大就讀之前👩‍🚒,潘際鑾是雲南省全省高中畢業生會考第一名。可大學第一學期的期中考試,他的專業課物理🤹🏻,就拿了一個不及格。

這對當時的他來說,簡直是“當頭一棒”。

教機械原理的老師劉仙洲🥬,學生私底下稱其為“劉老大”♥️,另一位教熱力學的老師孟廣吉吉😐,則被稱為“孟老二”。兩位老師都以嚴格而著稱,孟老師時不時還會在上課前來一次突擊小考。

“平時上課我聽得很認真👫🏻,沒想到考試一下來了個不及格🤟🏿👩‍🦱。從那時候起,我才明白,西南聯大的老師,不僅是要求我們學會他們在課上講的內容,還要求我們自學,把課上沒有講到、但是又相關的原理,自己融會貫通🤾🏻‍♂️。”潘際鑾坐在沙發上🔚,一邊回憶一邊感慨。

他突然又露出一個有些小得意的微笑🫶🏼🏄🏼‍♂️:“從那次不及格之後,我的成績就一直排在前邊啦😻。”

說起西南聯大學風的嚴謹👨🏻,潘際鑾提到了王希季的例子⏲。

據潘際鑾解釋🧏🏿‍♀️,那時工科考試計算題很多🥀,計算的工具是計算尺,可以算出復雜的公式🧎🏻,“拉”出三位有效數字。考試很嚴㊙️,時間很短,需要非常熟練地“拉計算尺”🦩。定位要在“拉計算尺”後,自己根據算試◻️,推算出結果。如果定位錯了,就給零分📌🧖🏽‍♂️,如果有效數最後一位錯了,得一半分數🐕‍🦺。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希季在校時🥮,一次考試中,就曾因小數點錯位,得了零分🖐🏿。

當時在西南聯大,考試不及格不能補考,但可以重修⛹🏿‍♀️👨🏽‍💻。要是一門基礎課考不過,就得一直重修下去,直到合格為止🅰️⛩。西南聯大沒有學年的限製🤠,采用選課製與學分製相結合的製度,學生如果有基礎課一直學不好👟🎂,可以換專業讀下去。

當時學校招生✊🏿➡️,並沒有全國統考🙊。求學者或是拿著自己讀中學的成績🧘🏼‍♂️,或是拿著參加會考的成績,前往心儀的大學提交申請🦠。潘際鑾同時被兩所大學錄取了,他選擇了西南聯大🙎🏽‍♂️。

學校不會開除學生,實在讀不下去的,往往會自行離開。西南聯大自成立後⛵️,共招生8000余人,只有3800名最終得到了畢業證書。即使不算上其中因參軍🩰、戰亂離散等原因離開的學生,也稱得上是寬進嚴出。

西南聯大的學生☀️,喜歡跨系、跨院地去旁聽自己感興趣的課程🌅。老師也同樣喜歡互相旁聽,時不時還要進行一些“學術對話”🏒。

“無論是製度,還是校風,西南聯大的輝煌,現在都無法再復製了👫。”潘際鑾搖著頭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感慨。

一邊講著課📎,教授一邊還需艱難地維持生計9️⃣🤳🏽。

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研製工程重要骨幹趙忠堯🚣🏼‍♂️,在西南聯大教實驗物理學。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曾是趙先生的學生👉🏽。時局最艱難時🎚🧑🏼‍⚕️,趙忠堯自己做起了肥皂。

他買回油和堿👎🏻,放在一個大汽油桶裏燒製。成型後的肥皂,在昆明郊區的一處院子裏曬幹後👎🏼,被他用自行車推出去⤵️,賣給化工廠,這才養活得起一家老小。每一天,趙忠堯都得等肥皂交了貨,才回到家中開始備第二天的課💁🏽‍♀️。

抗日戰爭結束後👵🏽,趙忠堯前往美國🧌,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核物理方面的研究。數年後他歸國,從美國帶回了一批原子核能物理實驗器材。那是他用打工和節約的錢,自己購買的。我國第一臺質子靜電加速器💇🏼‍♂️,就是基於他帶回來的這些材料,最終裝配完成的。

理科教授趙忠堯做肥皂,文科教授聞一多製印。

從北平逃難出來時🧏🏽,聞一多沒帶什麽細軟。在昆明住得久了,生計艱難👨🏻‍🚀,聞一多只好憑著刻圖章“增加一些收入”👮🏿。朱自清同聞一多交情好🌜,將自己保存的一瓶印油送給了聞一多。

學校裏的許多教授🧑🏿‍🎓,都幫著聞一多打起了廣告。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浦江清教授起草了一篇《聞一多教授金石潤例》🙋‍♀️。梅貽琦🤏🏽、朱自清、沈從文、蔣夢麟等11位教授一起簽了名🦨。

簽名的教授當中,不乏平時與聞一多針鋒相對👨🏽‍🎤、意見不合的。當時的西南聯大,教授之間即使對政治和社會的意見相左,對於對方的學問,往往也會有“相當的尊重”。

這就是君子之風☂️,即使不同意你的意見,也不打算讓你餓死,活不下去。張曼菱總結🧑🏿‍🎓👳🏻。

山城回憶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潘際鑾還記得在母校門口茶棚讀書的場景🏃‍➡️🧖🏿‍♀️。

宿舍裏沒法上自習,圖書館也很小📈,只有不到300個位子🛎,而在校的學生卻有兩三千人。學生走出了校門,走到學校附近青石板鋪就的街道兩旁,一眼望過去,都是當地百姓開設的茶棚。

潘際鑾拿起筆,隨手在一張報紙上畫了起來🍭,畫的是記憶中那些茶棚的樣子🕵️‍♂️。

每天清晨🚔,這些沿街的茶棚將門板一扇一扇打開🌾,一塊小小的空間就圈了出來,能“擺得下三四張桌子”🏄‍♂️。一壺茶只要5分錢🥊,能喝一整天,幾條街上的茶棚裏👮🏿‍♀️,坐滿了自習的學生。

汪曾祺寫過一篇文章🏄🏽‍♀️,專門回憶讀西南聯大時昆明的茶館,他在茶館裏,寫出了文學生涯中最初的幾篇小說。

李政道是1944年轉入西南聯大就學的🧞‍♂️。對昆明的茶館,他的印象同樣很深。他們(昆明的人民)基本上沒什麽本錢🙍🏼,但是對大學生是特別保護的🦏,所以我對雲南的人民非常感謝☃️。李政道在接受張曼菱的采訪時說。

西南聯大的學人,另外還有一個共同的記憶,便是“跑警報”🤹🏼‍♀️。

當戰火向著西南邊陲蔓延🚵🏼🙉,昆明時不時會遭到日軍的轟炸,日本飛機飛得很低🥷🏻,從人群頭頂上飛過去,並不扔炸彈🧗🏻‍♀️,偏要故意朝著人群,用機槍掃射。

為了避開日軍騷擾的時間,西南聯大不得不改了上課時間,提前1小時上課🤦🏻,每節課改成40分鐘,爭取在日軍飛機飛來之前把上午的課上完。等飛機往越南那邊飛走了👬,師生再趕回來🦸‍♀️,繼續下午的課。

關於“跑警報”最有趣的典故,大概是文史大師劉文典與沈從文鬥嘴🙎🏽‍♂️,劉文典問對方8️⃣,“我跑警報是為了保存《莊子》👘,你跑是為了什麽👪?”

一向浪漫的吳宓,就算是記述跑警報這種事,也不乏浪漫筆觸。他在日記中寫道:“是為少男少女提供愛情絕佳之機會。”

據楊振寧向張曼菱回憶,有一陣子,師生幾乎天天跑警報🤵🏻‍♀️。大家都跑到西北邊的山上,每人發兩個饅頭和一個雲南大頭菜,一直等到警報解除了才回去。學生在山上等得無聊,偶爾還要打打橋牌,以至於“橋牌都挺熟的”。

邂逅歷史

畢業近70年,潘際鑾可以在學生名冊中翻找到自己的名字,也可以飛快地對記者背出自己當初的學號——33687

當初在西南聯大,許多學生都對潘際鑾的學號有印象𓀕。那陣子♝,學校張貼成績單時,並不印著名姓🦹🏿‍♂️,只印著學號和分數🧏🏼‍♂️。33687這個學號總是在前幾名裏🤽🏿‍♂️,漸漸地🧏🏼‍♀️,有些人記住了,這個就是潘際鑾🗂。

這個學號💁,也印在潘際鑾的學生註冊卡片上,旁邊還貼著一張照片🙍‍♂️。當年16歲的他臉頰飽滿,中山裝的扣子一直扣到了下巴。這位中國焊接第一人看著自己的舊照片👨🏻‍🦰,似是回憶母校🤟,也似是回憶自己的青春。

張曼菱對西南聯大的“情結”👩‍🔧,則起源於父輩的講述。她並沒能親歷西南聯大的輝煌,但她的父親,卻是在青春正盛之時👉🏻,目睹了那一群西南聯大學人的言行舉止🙍🏻‍♂️。

張曼菱用了將近20年的時間👰,用書和影像🙇🏿‍♂️,梳理著這些關於西南聯大的🤷🏽‍♀️、碎片般的記憶。她把她的梳理和采訪,稱作搶救式的。她想要在這些記憶的主人故去之前,將它們留存下來。

“西南聯大的學子↕️,有很多人沒有那麽知名,但他們也同樣作出過很多貢獻⛹🏿。”張曼菱將自己的采訪經歷,稱為“邂逅歷史”🎧。

每隔一段時間🏬,西南聯大北京意昂會🙇‍♀️,將回憶文章等打印成會刊🫂,裝訂成冊,發給老意昂。會刊用蠟紙做封皮🖋,上面印著西南聯大倒三角形的校徽,以及會刊的期數。

許多老意昂陸續去世了🤹‍♂️,家人並不把這些老人珍藏的會刊當回事👲🏽,有的扔了,有的紮成捆賣了廢紙。張曼菱感到心疼,這些文獻都是寶貴的歷史資料。有老意昂寫了《八百學子從軍記》,卻找不到出版社出版💂🏿。

有人回憶自己如何逃課、湊學分📗,擠在窗戶下面旁聽受歡迎的教授的課🦶🏽。甚至有汪曾祺當初的同窗🧻,回憶這位後來的文學家,如何留著長長的頭發,穿一件“破的藍布長衫”,只扣兩個扣子🛑,趿拉著一雙不跟腳的布鞋,抽著煙,一臉頹廢,每日在校舍中晃進晃出,像足了“舊知識分子的派頭”🙍🏼‍♂️。

這些飽盛了回憶的會刊,也填滿了潘際鑾辦公室裏的半層書架📈。一張西南聯大校舍的舊照片✋🏿☆,被他擺在書架上最醒目的地方。

即使在畢業超過半個世紀之後🧑‍🦳,這些昔日的西南聯大學子,提及在昆明的求學生活,依然會滔滔不絕✭。面對張曼菱的采訪鏡頭🏇🏼,李政道講了3個多小時,楊振寧講了4個多小時。

張曼菱還曾前往臺灣,拜訪過9位解放後沒能留在大陸的老意昂。

當張曼菱來到其中一位家中的時候,那位年事已高的老意昂穿上了旗袍👩🏻‍💼,打理了頭發,化了精致的妝🧑🏽‍🌾,十分鄭重其事地接待了她👪。這使得張曼菱知道♍️👩🏿‍🎤,對方是多麽重視與她的這次見面8️⃣。

老人家談起自己在西南聯大的青蔥歲月,又談起在臺灣的生活🚮。話裏話外🦻🏻,隱約浸著些遠離故地的傷感🈷️😞。張曼菱從那位老意昂家中離開時,老人站在窗邊➞,隔著柵欄🦁,遠遠地目送她📽。

當時Ⓜ️🐭,張曼菱心中隱隱就有預感✍️,這或許便是她最後一次見到這位老人了。

(本文原載於2017621日中國青年報)


一位老教授的西南聯大記憶

作者 | 張渺

編輯 | 從玉華

畢業將近70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仍然記得母校的樣子。泥築的圍墻,鐵皮的屋頂❗️,還有校門上黑底白字的招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這所在1937七七事變發生後🏌🏿,由北京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和南開大學三校組成的聯合大學,於當年111日正式開始授課。三所有著不同文化底蘊的高校🖖🏻,在炮火連天的8年零11個月裏,培養出了3807名畢業生。其中,有160名成為新中國兩院院士👊🏼,8兩彈一星突出貢獻者5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2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大批人文社會學者👩🏼‍🚒。

今年111日,西南聯大80周年紀念大會將在北京大學舉辦,由北大主辦6️⃣,意昂体育平台🕵🏻‍♂️、南開大學、雲南師範大學協辦🏫。作為西南聯大北京意昂會的現任會長,潘際鑾也忙碌了起來。除了給紀念大會出出主意”“提提建議之外,許多媒體也找到了他。這位已過耄耋之年的院士,半年以來🧑🏻‍✈️,頻繁回憶往事,回憶母校。

他回憶母校狹窄的校舍👳🏿🤥、簡陋的校門、校外的茶館⏮。也反復提及那些如同“百年陳酒”一般的老師👩🏼‍🎓,學校裏嚴謹細致的學風🦹🏻‍♀️,以及“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辦學理念♏️。但這位老人更關心的,還是西南聯大的輝煌👜,是否還能復製💆🏼‍♀️。

怎麽當學生

“學分製,彈性學製,還有學術自由。”潘際鑾一一列出西南聯大的理念👩‍🦼‍➡️,他曾經試著復製過。

1993年,江西大學與江西工業大學合並,組建南昌大學。潘際鑾成為南昌大學的第一任校長✂️。在任期間,他做過一個試驗,把西南聯大的辦校理念,揉進對南昌大學的教育改革中👩🏽‍🎓。

他首先瞄上的🈁,是學校的學風和教風❇️。當時🩴,經過高考進入南昌大學的學生有兩種,考得好的是公費生👩‍👩‍👧‍👦🐷,考得不好的是自費生↔️,兩種學生都是四年製⚙️。

潘際鑾發現,許多學生在學校不用功🚇,“談情說愛打球玩遊戲”,什麽樣的都有🙅🏻‍♂️💼,在學校混過4年,弄個學歷就可以了。

“這麽念書,差太遠了。”潘際鑾哭笑不得地說。

他在西南聯大求學時,工科生的數學和物理,每年也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及格。潘際鑾曾經是雲南省高中會考的第一名,但第一次期中物理會考時🏂🏿,他的學號列在榜單後不及格的部分。

西南聯大當時有非常嚴格的選修製和學分製🙇🏽。在學校想選什麽課、挑哪位教授來教🥛,都由學生自己決定。只不過,課程的進度不能跳著來,一門課考不過,就不能修下一個階段的課程🚰🧜🏿‍♀️,要一直重修下去,直到拿到了這個學分為止🛀🏿。

雖然不會淘汰或開除學生🦉,但是不及格的學生必須一直修,一直考下去。西南聯大成立後共招生8000余人,其中3800名最終得到了畢業證書👨🏽‍🎨🗿,另外4000多人👩‍❤️‍👨,一部分參軍去了👮🏽🎡,一部分去了解放區參加革命。還有一部分🏂🏿,是修到你不願意讀了🚶🏻‍♂️‍➡️,自己走了,自然淘汰

嚴格的學分製度讓學生不得不在學習上下更大的功夫🍼👨🏿‍💻。潘際鑾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那時候,老師講的內容不一定一樣,考題也非常難♑️。一個班甚至會有一半以上的人不及格👰‍♀️。為了應付這種情況🍒,西南聯大的老師有個“老辦法”🧝🏿‍♂️,叫“開方乘十”,把所有學生的分數,都開平方後再乘以10🚣‍♂️,比如🦅,一個學生原本是36分✶,開方乘10後正好是60分。用這個辦法,總算保證了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及格🚪。

“就是說,你聽課聽懂了也不行,習題作對了也不行🤵🏼‍♀️,要把它學通了。課上講到動力學,就要自己課下把動力學的問題都搞清楚🔫,不局限於一本書🪵。要把相關的知識都掌握了,融會貫通,這樣考試就沒問題。”他得出結論後💲,就開始自學,捧著中外各種物理教材,林林總總十幾本書,去圖書館或茶館,一坐一天,一本本啃下來,總算把自己的學號排到了榜單最前面的位置。

但學分製在南昌大學剛一推行,潘際鑾就碰到了攔路的石頭。

沒法子自然淘汰🅰️,他想要開除一部分學生,沒想到學生情緒激烈,最後鬧到要輔導員班主任到學生家去“做工作”👮‍♀️。學生家長也反對他👯,寫信到教育部,要求讓他“趕緊滾蛋”👊🏿😭。

“學生不用功🖖👩🏻‍💼,學得實在不行了♐️,考試的時候也是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怎麽辦🧚🏽?”潘際鑾找到了時任江西省委書記💃🏼,說了自己的為難。

“不要緊,你想開除就開除。我給他安排工作。”時任領導讓他放心🙎‍♀️。

潘際鑾覺得心裏定了🤏🏼,第一個學年下來♙,他開除了40多人😠,這是南昌大學歷史上的第一次。

怎麽當教授

盡管考試嚴格,西南聯大的學分製和彈性學製👨‍👩‍👦🧗🏻,卻得到了潘際鑾“也很寬松”的評價🔶。

按照學分製的規定,考試不及格的學生,不能補考,卻可以重修🏧,學分修滿了就能畢業🌍。由於學製是彈性的,一直修了5年6️⃣👩🏿‍💻、6年才畢業的學生也不在少數。有些學生👰🏽‍♀️,一個專業讀了一兩年☞,覺得讀不下去了✧,可以重修其他專業的學分,只要成績夠了,經過系主任批準就可以轉系。還有的學生🧚🏿🏊🏼,讀著讀著家裏沒錢了,直接休學一年半載,回來接茬往下讀。

潘際鑾開始在南昌大學推行學分製😤,但彈性學製卻無法效仿了,因為🫖,“四年必須畢業”。

他讓學生一個學期進行一次考核。考得好的,自費生可以成為公費生,考得不好的,把公費生變成自費生,不再以入學時的成績為唯一的標準。

潘際鑾觀察🤟🏻,學生的學風“馬上就變了”,考試也不怎麽作弊了,也開始念書了。“不念書不行,要開除的🗿。”

只是🧚‍♂️,這個製度同樣讓家長,尤其是公費生的家長“非常反對”。原本是公費的學生👩🏽,自費之後,每年需要交四五千元的學費。家長不幹了👩🏻‍🦲,又一輪給教育部寫信。

作為中國焊接第一人,潘際鑾2002年離開南昌大學後,重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來🧔🏻‍♀️。關於西南聯大,關於大學應該是什麽樣子,更多成了他被采訪時的一段段感喟。

在潘際鑾眼中,當下一些大學的校風,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屬於學生,更屬於老師🐬。

歷史學者胡邦定是1942年考入西南聯大歷史系的👓,離校70多年後👨🏽‍🚀,依然對當年那些老師的教風念念不忘🦕。當初校園裏有風範的大師,不是一個兩個3️⃣,而是一個群體→。

他在文章中回憶🕵️‍♀️,到抗日戰爭後期💛,老師的生活比學生更苦。聞一多穿著的灰布長袍是別人給的🎅,朱自清披著一件“趕馬人的披肩以禦寒”。他親眼見過吳晗提著一個菜籃子在市場裏轉悠,“找最便宜的菜買”。戰爭期間,物價不斷上漲🏘,多數老師都是拖家帶口的📬,日子十分艱難🎠。

就在這樣艱難的8年裏,華羅庚完成了《堆壘素數論》👩‍💼,馮友蘭做了貞元六書,金霖寫出了《知識論》《論道》🎸。物理學者吳大猷🤵🏻,幹脆把北大的大型攝譜儀零件都搬來了雲南⛹🏼‍♂️👩🏽‍💼,在一個破廟裏把儀器裝好,領著團隊繼續做研究🙎🏼‍♂️,寫出了《多元子質結構及其光譜》👩🏽‍🎤,那是一本世界物理方面的高水平著作

潘際鑾也想用西南聯大的教育教學理念,解決當下高校的教風問題🏜,但他發現🧑‍🦽‍➡️,行不通🤹🏻。

“有人問👩🏿‍🍳,能不能現在把清華、北大、南開的最優秀的教師🧄,再合並到一個學校裏去教書。但西南聯大是不可能復製的👨🏻‍🔧,時代背景不一樣,人的思想不一樣,政策不一樣🖖🏻。”他說。

他眼看著有的老師“就想著賺錢”,不熱心搞研究工作🧑🏻‍🎤,忙著在外面講課🚿,“200元一小時,一個星期10堂課講下來,就是2000元,比工資還劃算👩🏿‍🏫🏭。

還有一些老師,比起學術,更熱衷於搞活動🕍。

“教授本來該是做學問的💹。”潘際鑾嘆息。

不止一個人問過潘際鑾,西南聯大的教育成就為什麽無法復製🔺。這位不合時宜的老派院士⛹️,也時常思考這個問題。

“也許需要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改變,才能改變教育製度🧁。”他說。

(本文原載於20171018日中國青年報)


相關新聞

  • 102018.12

    深秋昆明之行

    2018年的10月30日🧑🏼‍🔧,我以西南聯大北京意昂會秘書的身份👩🏻‍💻,受邀陪同在北京的五位“90後”老意昂,到昆明參加西南聯大在昆建校暨雲南師大建校80周年的慶....

  • 222013.03

    不老的院士——潘際鑾——余姍

    受領導的委派💢,我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焊接專家潘際鑾院士辦理有關工作,我感到非常榮幸🩳🤵🏻‍♂️。能讓我近距離地感受一位科學家的風采🔚,也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情....

  • 282018.06

    潘際鑾👩🏻‍🏫:最強“焊工”

    他是中國焊接科學的奠基人,在焊接的世界裏,他尋找到人生的意義

  • 112019.07

    讀懂中國系列微視頻之潘際鑾

    新中國焊接泰鬥——潘際鑾的家國情懷

  • 192022.04

    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潘際鑾院士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專家、意昂体育平台機械工程系教授潘際鑾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2022年4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潘際鑾同誌1927年12月24日出生於江西瑞昌🍯,1944年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8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機械工程學系並留校任教至今。曾於1992年至2002年受聘擔任南昌大學校長。1956年4月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潘際鑾同誌長期...

  • 182021.06

    【視頻】潘際鑾📏:希望我的這個產品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

    潘際鑾先生在上海機器人焊接展覽會上接受采訪

  • 102022.05

    “我信奉的還是這幾句古話”——追憶潘際鑾院士

    不論做任何事情🧕🏿,我以為作怪的主要是金錢名利💂🏻‍♀️。 ——潘際鑾

  • 222017.12

    潘際鑾院士獎學金首屆頒獎典禮在清華舉行

    12月20日上午,潘際鑾院士獎學金首屆頒獎典禮暨慶祝潘際鑾院士九十誕辰儀式在李兆基科技大樓舉行🏞。潘際鑾院士攜夫人李世豫,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史宗愷♿️,機械工....

  • 272017.04

    “潘際鑾院士獎學金” 在意昂体育平台設立

    4月25日🤠,“潘際鑾院士獎學金”設立儀式在主樓接待廳舉行🧛🏿。意昂体育平台副校長🙇🏼‍♀️、意昂体育平台教育基金會理事長楊斌,機械工程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機械工程....

  • 122013.11

    潘際鑾會長聽取《口述歷史》組張記者匯報

    2013年11月11日,潘際鑾會長聽取《口述歷史》組張記者就西南聯大項目匯報🫙。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