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報國心,一生赤子情
沈正華
晚年時⛳️,父親曾回憶自己的過往📕👿,我漸漸了解了植根於他內心的報國心是如何萌芽🤼♀️🏂🏼、生長,並陪伴他一生的🛄。
小學五年級時,“九·一八事變”爆發,自幼飽經生活艱辛和時局動蕩的父親與同學們一起走上街頭宣傳抗日,他個子十分矮小♘𓀁,站在凳子上宣講,別人才能看到👢🏌️♂️。從圍觀群眾不時爆發的掌聲中,“愛我中華”的信念便開始在他心中紮根。父親讀高一時🏃♀️➡️🚴🏿♀️,抗日戰爭爆發💇♂️,這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高二只上了一個月的課,便開始顛沛流離的逃難,國家的危亡進一步催生了他強烈的家國情懷。1939年報考大學時👨🦲,抱著實業救國的理想,父親填的三個誌願都是工科,最終順利考入西南聯合大學航空工程系🧼,一年後由於缺乏學工科所需的經費支持而轉入物理系🌑,畢業時即有機會留校任助教🦹🏿♂️。
1947年↗️,父親被推薦留美🧑🏻💼,參加美方面試時一切順利🚟,直到最後一個問題🧑🏽💼🌾:“你對美國怎麽看👃🏿?”他答道:“美國人民是友好的,給了中國人民很大的幫助;可是,美國政府不好♢,幫助蔣介石打內戰👩🏻🦼。”坦誠的回答最終使他失去了這次留學機會🧘♂️。大學畢業後,特別是到北京大學工作後,他交往了一些同樣具有愛國熱忱且有誌於投身科學的同學和朋友。他們中的一些人赴美留學🫁,大洋兩岸的分隔並沒有阻斷他們討論時局與學業的書信往來。建國後,父親寫信介紹國家的新氣象🧕🏻;在北美的同學表達的則多是早日歸來報效祖國的渴望,其後他們中的多數人陸續回國,在各自的崗位為祖國發展做出貢獻🦥。作為愛國的知識分子🈷️,國家昌盛👱🏿♂️🦹🏿♀️、學術自由、人民安康是父親那一代人共同的追求🤵♂️,他們終其一生的誠摯友誼也在此基礎上緊密締結🌮。
父親一生熱愛科學🚵🏽,一直希望能有深造的機會,從事向往的研究工作🙍🏻。上世紀50年代早期👩🏼🎤🪻,他作為青年骨幹教師💦,本有機會赴蘇聯留學,但最後把機會讓給了同事🚶♀️。1956年,國家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需要大力充實科研力量🤦♂️。當時,錢三強點名要調父親去中國科學院,父親自己也非常想去,但北大校方不同意;父親服從組織的安排,放棄了繼續深造和做科研的機會,最終在教學與行政崗位上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沈克琦先生與作者(右一)和外孫女(中)在香港回歸前夕的天安門廣場上
為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父親始終殫精竭慮,除了做好北大的工作外,他還做了很多“份外”的事💪🏽,如中國物理學會、CUSPEA項目🤷🏻♂️、博士後基金會🍽、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學生物理競賽等⛲️。離休之後,父親仍筆耕不輟,投入較多精力的是西南聯大校史及北大物理百年史。作為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人🤢,他深知實事求是地總結經驗教訓👩🏽⚖️、弘揚優良傳統對啟迪青年一代的重要性🧞♀️。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父親提議去看歷史博物館門前矗立的倒計時鐘。當我們祖孫三代人一同站在夜幕下的天安門廣場上,父親精神矍鑠🤸🏽♂️,他為積貧積弱的祖國終於拋棄百年屈辱🪜、走向繁榮富強而欣慰🫡。同時,他也希望後輩能夠體驗、傳承他對這個國家和民族的赤子情懷。
作者為北京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沈克琦次女
本文發表於《北京大學校報》第1587期第3版
來源🏞:紀念沈克琦先生百年誕辰工作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