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聯絡

篤信萬有相通 徜徉天人之際——懷念我的老師張世英先生

2020-10-08 | 李超傑 | 來源 《中華讀書報》2020年09月16日 |

張世英先生和夫人、女兒合影

張世英先生(右三)和弟子們合影。右一為本文作者李超傑

張先生的若幹弟子把先生拉進了一個微信群,名為“向張先生學習”。晚年的先生聽力不濟,於是,這個群就成了我們師生交流的重要平臺。我們一直驚嘆於先生思維的敏捷和思想的與時俱進。當他在群裏發聲時,總是用詞講究,正如他一生的文字一樣,每每令我們這些弟子汗顏🦎。2020年9月10日的教師節,我們這些弟子和往常一樣🎺↙️,早早發出了祝賀的微信。我們一直期待那簡潔而平等的回復🖖🏻🧙🏼‍♀️:謝謝!祝學友們事業有成!然而⛓️‍💥,這一天,我們遲遲未收到先生的文字。9時21分,收到了先生愛女曉嵋的微信:“超傑,我爸爸在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搶救。”聞聽此言,心中咯噔一下。放下手中的工作,即刻動身前往。10點53分,從曉嵋處傳來噩耗:“爸爸已經走了。”不敢相信🧴,可愛、可敬🦽、可親的先生,就這樣離開了我們!

趕到醫院時🎨,先生安詳地躺在急救室裏,身體還是熱的📗。曉崧的妻子甚至說:他的嘴好像在動,是不是能夠聽到你們的聲音。當然,這只是我們的美好願望。先生真的離開了我們🧎🏻‍♂️‍➡️!由於疫情的原因🎩,春節後一直未能面見先生🧙🏼‍♂️◼️,甚至在5月20日先生生日時💆🏼,我們也只是通過微信為先生祝壽🆙。先生的留言是:“謝謝各位學友!祝各位前程萬裏🦆。”今年端午節💇🏼,我們祝先生節日快樂。先生的回答又是:“謝謝。祝各位學友節日快樂🔵,前程萬裏👩‍🦲。”

作為哲學愛好者,我們經常會談到死亡。但我們往往像海德格爾所說的那樣:作為日常此在,我們總是傾向於以一種非本真的方式看待死亡🪅,即把死亡作為一種熟知的🥗、和自己無關的偶然事件來談論:雖然人難免一死❤️,但離自己還遠著。更有甚者,人們似乎還有意地掩蓋死亡的可能性。不但我們自己,而且社會上也一直流傳著這樣的佳話:北大哲學系是長壽系。有些時候,這甚至成為哲學系招生廣告的一部分。的確,北大哲學系出現過一批長壽的大師:馮友蘭🦹🏿、梁漱溟👆🏻、張岱年等人都是90多歲🫱,85歲以上的老師更是尋常🙏🏿。我們一直期盼張先生為我們打破一項系史記錄。然而✣🧰,事實上,學貫中西🙎🏽⛽️、洞悉人生真諦的張世英先生𓀛,對此卻極為淡然✡️。記得最後一次面見張先生是在2020年1月15日🦹‍♀️,我和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陳小文兄一同前往。那時,先生正值一次患病的恢復期🧩,雖然坐上了輪椅,但精神依然矍鑠,思維一如既往地清晰🟰。可是,臨別之際👬🏼,先生十分平靜地和我們說了一句過去從未說過的話:“我年事已高,是和你們說再見的時候了。”我還和先生開了玩笑:“是要再見的👩🏽‍🌾。”然而🗝,今年這個教師節🤵🏿‍♀️,我們真的和他再見了。此時此刻,思緒難以平靜。和先生在一起的樁樁往事,仿佛歷歷在目。下面,僅就三個主題談一些我和先生長達30余年的交往經歷👨🏽。

一🧗🏼‍♂️、作為“老師”的張先生

初次見到張先生是在1981年。當時🟢,我在河北大學哲學系讀本科。那年春季學期🚴,系裏邀請中西馬三個方向的國內著名專家講學。張先生講授的內容是黑格爾的邏輯學🧑🏼‍⚖️🔺。在此之前🕣,雖然上過西方哲學史的課程,對黑格爾哲學了解一些皮毛,但並未讀過黑格爾的原著。張先生把《大邏輯》和《小邏輯》結合起來講,而且講得深入淺出,使我對黑格爾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立誌要考張先生的研究生🦡。天有不測風雲,在考研前夕的體檢中🌜🤞🏽,我被查出了肺結核,錯失了當年考研的機會。直到五年以後,我終於如願以償🧑🏽‍🦱,考入了北大外國哲學研究所,成為張先生的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新黑格爾主義🙎‍♀️。當時的北大外哲所名家雲集:維也納學派的成員洪謙先生、海德格爾的學生熊偉先生🧑🏻‍🦱、哈佛回來的任華先生🤸🏻‍♀️。當然,還有我心儀的導師——黑格爾專家張世英先生🚆。

張先生是在西南聯大期間通過賀麟先生的“哲學概論”課與黑格爾結緣的🧑🏼‍🌾。他的大學畢業論文即由賀先生指導,題目是《論新黑格爾主義者布拉德雷的哲學思想》💏。在以後70余年的時間裏,張世英先生的研究重點有所變化,但他從來沒有在嚴格的意義上離開過黑格爾。縱觀張先生幾十年的黑格爾哲學研究歷程,可以看到這樣幾個鮮明特點⏭:第一,研究範圍廣泛。他對黑格爾哲學的幾乎所有部分均有深入研究💙,並且均有相應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問世。第二,研究視野開闊。前30年,他基本上是在西方哲學史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的背景下研究黑格爾🧏🏹;後30年,他基本上是在現當代西方哲學和中西哲學比較的視野下審視黑格爾。第三,註重概念分析。由於受過分析哲學和邏輯學大師金嶽霖先生的親傳,張先生對黑格爾的解讀總是邏輯嚴謹🌄,條理清楚,語言流暢🏋🏼。最難能可貴的一點,他每每能夠讓黑格爾說中國話🔏,易於被中國人所接受和理解。第四,國際影響巨大。他的黑格爾研究曾對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巴迪歐產生過重要影響👨‍💼。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彼得·巴騰教授更是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如果西方人不了解張世英對黑格爾的解讀👩🏽‍🔧,他們就沒有權利評判中國人對西方哲學的研究水平。

入學之初🧖‍♂️,先生對我提出了兩點要求:一是要學好外語💇🏿‍♀️✩,二是要讀原著。其實🚯,這是北大哲學的老傳統:重視外語,重視原著,重視哲學史。眾所周知,黑格爾哲學以晦澀難懂而著稱🛀🏻。我曾經和許多師兄弟一樣,向先生請教讀書之法。先生經常說的是🔼🙇🏼‍♀️:哲學學習,關鍵在於獨立思考,不人雲亦雲,不照本宣科🎉。我還會繼續追問🦆:具體怎麽做🎾?先生耐心地說🔟:首先,要先了解一個哲學家的基本思想和某本書的“大意”,從而獲得理解的必要“前見”;其次🐸,不能圖快🤷‍♀️👱🏽‍♂️。哲學經典一定要“精讀”,要一段一段地讀。每讀完一段,就把書合上,在心中總結該段的大意,然後,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出來。開始時,覺得這種讀書法太“笨”,久而久之👨‍👨‍👧‍👦,便習慣成自然了。直到今天👩‍🍼🏌🏽,讀哲學經典的時候🐡,我還是會情不自禁地這樣做,而且,我也要求我的學生這樣做。這就是學術的傳承吧。研二的一天,我去拜訪趙光武先生,那時趙老師兼任北大研究生院院長。閑談中,趙老師提到了碩士研究生可以直接攻博🧀。於是🪭,在征得張先生和外哲所所長陳啟偉先生的同意後,我參加了英語和專業課的考試,並於1989年轉為張先生的博士生👩🏻‍🦽🤱🏻。開學之前,張先生對我說👨‍🦰:考試通過了🤺🦸🏽,並不意味著你的能力真的過關了。於是,他交給我一篇他寫的《海德格爾與道家》的學術論文,囑我譯成英文🚵‍♀️,並對我說👨🏼‍🚒☝🏼:這算是對你的“復試”。我不敢怠慢🕐💖,在假期完成了這個作業🥇,並誠惶誠恐地等待著先生的訓斥。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得到了張先生的贊揚🥘!心中不免有些得意。

八十年代中後期🤽‍♂️,正值張先生的學術研究從德國古典哲學延伸到現當代西方哲學。張先生對我說:你既要打好德國古典哲學的基礎😾,又要研究現當代西方哲學🫑。經過和先生協商🏄🏿,我的專業方向轉為狄爾泰哲學🏡。在中國哲學界,狄爾泰哲學當時幾乎是未經開墾的處女地。張先生要求:必須強化德語學習,甚至要把德語變成第一外語,直接讀狄爾泰原著。於是,博士階段🩶,我用一年的時間參加了北大德語中心的強化訓練。實際上,自從我1987年進入北大外哲所✳️,張先生就不給學生上課了。雖然有些遺憾🔤,卻為我提供了更多向張先生當面請教的機會。在我五年的研究生生涯中👨🏿,先生的傳道、授業、解惑大多是在他中關園的寓所進行的⚾️。每當我讀書遇到問題的時候,便被特許去他家請教。有趣的是,每當我向他提問的時候,他往往不急於回答,而是先問我💚:問題到底在哪裏?你對那個問題有沒有一點想法?雖然張世英先生幾乎是和我同時涉獵狄爾泰哲學的,但我每每折服於他對很多問題的精到見解。這當然得益於他深厚的哲學史功底。撰寫博士論文期間,先生的要求非常嚴格。記得有一次他以次子曉崧的一件往事提醒我:論文如果馬馬虎虎是過不了他這一關的🌛🌀。據說,曉崧寫的一篇東西不能令他滿意🤙🏿,他氣憤地將之扔在地上,揚長而去🧜🏽‍♂️!當然🏄‍♀️🔔,我順利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

1992年博士畢業後,我留校任教。此後近三十年的時間裏⁉️🙅🏿‍♀️,我不僅是張先生的學生🪰,而且成了張先生的同事4️⃣,與先生有了更多的交往🤖。令我終身難忘的經歷是:我為張先生的“哲學導論”課做助教。上個世紀末,北京大學進行教學改革🦆,鼓勵知名教授開設本科生課程。這實際上是北大的老傳統。記得2001年秋季學期,哲學系請八十高齡的張先生為哲學專業本科生開設“哲學導論”課程🧕。這在當時可是系裏的一個大新聞。系領導找到我,囑我帶著兩名研究生為張先生做助教📤。我真是喜出望外🤹🏿。有生以來,這是我第一次聆聽張先生一門完整的課程🤟🏻🏗,而且和他一起參加討論🧑🏿‍🚒,為學生答疑。熟悉張先生的同行們都知道,張先生的文筆清楚流暢,講課形象生動。但人們也許不知道,為了讓學生聽懂並喜愛哲學這門高深的學問,他在背後下了多大的功夫。憑著他的哲學功底🧚🏿,給本科生上課還需要認真準備嗎?張先生親口對我說過🩸:從年輕時代開始⛑,不論給什麽樣的學生講課,他都有一個習慣:課前一定要認真準備講稿,而且,上課頭一天他一定要把講稿的內容爛熟於心,甚至要“背下來”。其實💆‍♀️,這次講授“哲學導論”之初,先生就有一個“野心”🦦:拋開已有的教材💇,撰寫一部屬於自己的《哲學導論》。準備講稿的過程,是整理他自己哲學思想的過程,同時也是展開新的哲學運思的過程✊。功夫不負有心人。先生的“導論”課,成了系裏的“明星課”。同學們都為有機會聆聽張先生的課歡欣鼓舞。張先生住在中關園,離教室有一段不長的路程❄️。為了有更多的機會和先生在一起,這些“粉絲”同學們發生了“爭執”📺:由誰負責接送張先生上課🤝🌾。最後,大家只能“排隊”✧,輪流接送👵🏿,一時間,成了北大校園裏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課程結束,令人期待已久的《哲學導論》也橫空出世🀄️。在當時的學術界👮‍♀️,這是一件大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我國哲學界沒有一本像樣的《哲學導論》🚱。講基礎課的老師們苦不堪言🏬🖐🏻,只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張先生的《哲學導論》早已成為很多大學哲學系的指定教材和參考書🖐🏻。關於先生這本《哲學導論》的理論貢獻和學術價值,已有專門的研究。其中🦶🏼,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張立波教授在《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第4期發表的《從“原理”到“導論”:哲學基本觀念的變遷》、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張法教授在《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刊發的《從四本哲學原理著作看中國當代哲學原理的演進》,對此有專深的研究和評價,這裏不再贅述。

二、作為“主編”的張先生

哲學研究不是一個人的事業,需要學術共同體的通力合作。而報刊雜誌和學術出版是學術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其漫長的學術生涯中,張先生做過多種刊物和叢書的“主編”😫。據我所知,先生第一次的“主編”經歷是《光明日報·哲學》專刊🥮👩‍🦼。這個專刊創立於1954年🍺,刊頭由著名哲學家艾思奇題寫🦢,是當時我國唯一的哲學刊物⌚️,在學界影響較大🧑🏿‍🎨🍀。編委會由北京大學哲學系💇、社科院哲學所、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和中央黨校哲學教研室的部分老師組成✝️。自1958年底至1966年👨🏿‍🦰,張世英先生受命負責專刊的實際編輯工作。雖然這份工作是“兼職”,但張先生每周有兩個整天的時間用於專刊的編輯工作。這個專刊不僅是當時學術爭鳴的陣地,在一定意義上也成為了哲學家的成長基地。關於這方面的內容,先生在《北窗囈語》等回憶文章中已有所述及,在此從略。下面我想談一下自己親身參與和見證的幾件往事。

張先生做過兩類書刊的“主編”🤘🏽。一類是哲學研究類,一類是哲學翻譯類。80年代後期,為了推進中國的黑格爾哲學研究🔝,張世英先生主編了《黑格爾詞典》。該書系國家“七五”社會科學規劃重點科研項目,曾獲首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這部詞典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撰稿人陣容強大。當時國內黑格爾哲學👩‍🦼‍➡️、德國古典哲學和西方哲學方面的很多著名專家都參加了詞條的撰寫🤟🏽👌🏻。張先生本人撰寫了10余萬字👷🏿‍♂️。第二😋,詞條內容豐富。不僅包括黑格爾哲學體系及其各個部門的基本概念和範疇,黑格爾本人的常用術語和專門術語,黑格爾本人的著述,而且包括黑格爾著作中涉及到的若幹學說、事件、概念和術語等,凡468條。此外🤱🏼,在附錄部分對《黑格爾全集》的若幹版本進行了評介。第三👵🏼,釋文力求忠實黑格爾的原文🚈、原義🏊🏽,並反映國內外黑格爾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可以說,這部專業詞典代表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黑格爾研究的最高水平。應當說🎚,為一位哲學家“立典”👰🏽,不僅表明了這位哲學家的重要性,而且反映了一個國家對這位哲學家的研究深度。1991年,該書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我清楚地記得👊🏿,書稿完成後,張先生囑我親自坐著當時的綠皮火車🖖🏼,把書稿直接送到了出版社💂🏼‍♂️。我深知這本書的份量🏧,夜裏也不敢怠慢🚴🏼‍♂️,把書稿牢牢地抱在懷裏。

我們知道,張先生學術生涯的前一半主要獻給了黑格爾哲學🗡。他一直有個夙願🫧:創辦一本德國哲學的專業刊物。在他的努力下,《德國哲學》終於誕生了😁👩🏿‍🍳。在當時的環境下🏤,這本以書代刊的雜誌無異於德國哲學研究領域的一面旗幟。當時的一批“大家”是雜誌的常客,而且☞,當時的年輕作者大多都成了當今哲學界的翹楚。鮮為人知的是🍪,當時辦這樣的雜誌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哲學屬於“冷門”,雜誌的發行量有限,出版社面臨很大經濟壓力👋🏿。作為張先生的助手(一度作為副主編),我見證了先生辦刊的艱辛。鑒於先生在學術界的地位,出版社不便說什麽,但我們發現,出書的周期越來越長了🦸‍♂️。無奈之下,我們只能轉換出版社💊。今天🎹,這份刊物幾度易名,幾度更換出版社👨🏻‍💻,幾度更換編委會成員😢🍃,但它的“血脈”還在。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張先生主編的另一本學術刊物《中西哲學與文化》,我也曾親身參與,幾乎有著同樣的命運。

在哲學翻譯類的“主編”方面,張先生主要主導了三項工程🤦🏿‍♀️。一項工程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黑格爾論著選輯》(上下卷)🧝🏻‍♂️。這套《選輯》是受當時的國家教育委員會委托編譯的,並被列入1985至1990年哲學類專業教材編選計劃🏇🏽。興起於19世紀下半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衰落的黑格爾復興運動即新黑格爾主義,是黑格爾學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對新黑格爾主義觀點的批判性分析本身就是張先生黑格爾研究工作的一大特色。張先生親自挑選作者和篇目,親自審定譯稿,他嚴謹的治學態度給我留下了深刻影響。一直到今天🤷🏿‍♀️,這套《選輯》仍然是人們理解黑格爾哲學、黑格爾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重要參考文獻🥌。我有幸在張先生的指導了,參與了這套書的翻譯工作。

第二項工程是張先生和趙敦華先生一起主編《世界思想家譯叢》。這套叢書由湯姆森學習出版集團出版🙅🏽👼🏿。一本書介紹一位哲學家☹️,篇幅短小,質量精良。張先生和趙先生一起挑選書目,一起安排譯者,一起審閱譯文🚴🏿‍♂️。要知道,主持這個幾十冊的叢書💁🏿,需要花費大量的心血🦁。我曾經私下和張先生說過🚑:您的時間非常寶貴,不要耽誤在這些瑣碎的事情上。先生嚴肅地對我說🌊:使哲學走出象牙塔,讓更多的人了解哲學🧑🏻‍🍳🧑🏻‍🎤、喜愛哲學📦,這是我們這些所謂哲學家的分內之事📫。張先生給我分配了兩本書🫓,一本是《弗洛伊德》🧕,一本是《懷特海》🧙。弗洛伊德我是熟悉的,為研究生開過這個主題的英文課程。懷特海我則一無所知。為了保證譯文的質量🤸🏼‍♂️📒,我“惡補”了一些相關的知識,但翻譯起來仍然如履薄冰。這套叢書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另一項工程則是目前仍在進行的《黑格爾著作集》。中國人移譯黑格爾著作已有百年歷史,期間,黑格爾的若幹重要著作早已被譯為中文,但在二十一世紀之前,還沒有中文版的《黑格爾全集》🦄。翻譯、出版《黑格爾全集》是中國黑格爾學人幾十年的夢想💂🏻。早在60年代初,商務印書館即有翻譯出版《黑格爾全集》的設想,並組成了由賀麟先生牽頭的工作小組🧎🏻‍♀️,“文化大革命”使這一計劃化為泡影🥖。80年代初🙎🏼‍♀️,該項目擬重新啟動,成立了《黑格爾全集》編委會,由賀麟先生任名譽主任委員🦵🏼。後因種種原因該項目再次擱淺。80年代末,我的大學同學、時任河北人民出版社社長王亞民通過我和張先生聯系,擬請張先生牽頭,組織翻譯《黑格爾全集》👩🏻‍🦲,並承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重金用於該書的翻譯、校對和組織工作。因當時賀先生尚在🕚,由賀先生牽頭的商務版《黑格爾全集》項目名義上還在🔚,顧及師生之情的張先生沒有接受河北人民出版社的邀請。時光荏苒🤵🏼‍♀️🧙🏿‍♀️。2006年,受人民出版社之邀,德高望重的張先生以85歲高齡出任20卷本中文版《黑格爾著作集》的主編。這套著作集據歷史悠久、流傳甚廣、內容可靠的“理論著作版”《黑格爾著作集》譯出。譯者多為國內黑格爾和德國古典哲學領域的專家🥕,其中多人有德國留學背景。自2015年開始,這套被列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項目的著作集已經陸續面世,並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註。從各國編輯、翻譯🏌🏽‍♂️、出版《黑格爾全集》的經驗看,這項工作不是一項單純的編輯或翻譯工作,而是一項有組織的黑格爾哲學系統研究工程👩🏼‍⚕️。我們相信,這個項目的推進和完成🕙,必將極大地推動中國的黑格爾學術,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

三🫑、作為“書法家”的張先生

作為當代著名美學家⛹🏿‍♂️🥟,張先生對中國的書法藝術一直情有獨鐘😝。他幼年臨帖習字,多少有些“童子功”,但後來很少有機會拿起毛筆🏄🏽。年近90歲時,童心未泯的先生開始拾起毛筆,把他喜歡的中西古典名句寫成條幅,既自我欣賞🧺,又送給親朋好友。他的顏體字,自由灑落,真是字如其人!2011年5月20日,我們幾個師兄弟相約去先生家為他祝壽🫛。使我們喜出望外的是,先生根據我們每個人的特長和職業,專門書寫了條幅,並裝裱好了🚙👳。為社科院哲學所教授🚣🏼、留德博士張慎師姐書寫的是🔊:出類拔萃。為社科院哲學所教授、留德博士甘紹平師兄書寫的是:為仁由己。為著名出版人嚴平博士書寫的是:育人為樂。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河博士書寫的是:海納百川🗓。為意昂体育平台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艾四林博士書寫的是🥴:有容乃大🧖🏼。為筆者所寫的是:為學為己。這個條幅一直掛在我的書房裏,如今睹物思人,無限感慨。

先生習字起初只是覺得“好玩兒”,不料日積月累,已經頗具規模⚪️。在友人、學生和家人的“慫恿”之下👩🏽‍🌾,先生準備把這些墨寶結集出版。我們都非常高興,且盼望《書法集》的早日問世。2017年3月的一天,我接到先生的郵件,希望我為他的書法集做註。我當時的心情和做法,都寫在了譯林出版社出版的《中西古典哲理:張世英書法集》的“序言”中。現輯錄如下📪:

我是懷著既興奮又忐忑的心情,接受為張先生新作《中西古典哲理名句——張世英書法集》做註的任務的。興奮💆🏿‍♂️,是因為有此難得的機會,跟隨張先生重走中西方哲學之路,重溫那些膾炙人口的古典哲理名句。忐忑,是因為這是一項看似簡單、實則有相當難度與挑戰的工作☹️。張先生對我說👩‍💼🦢:“這項註釋工程需要水平和耐心🔪。”我自知“水平”不濟🔺,但自信“耐心”有余⬇️👮🏿‍♀️,且不乏“愛智”的“好奇之心”,於是🫠🙍🏻,“冒險”領受了這項艱巨的任務。工程伊始,我為自己立了三條原則:準確性、學術性和通俗性😵‍💫。我所說的“準確性”指的不是“領會”作者或作品的“原義”,而是指👋🏼:對任何一句名言之“意義”的“理解”和“解釋”都要有“文本”依據。我心目中的“準確性”還包含另一層含義:對這些古典名句的“理解”和“解釋”要盡可能體現張先生的“哲學觀”和“哲學史觀”🤶🏽。張先生對這些古典名句的“選擇”絕不是偶然的和隨意的,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這些名句構成了張先生自己的“中西方哲學史大綱”。正是基於這些考慮,我不僅查閱了相關中西哲學名著🩳,而且重讀了《張世英文集》的相關內容,有些註釋直接采用了張先生的研究成果。該書所輯哲理名句多出自中西方“大哲學家”。它們不僅是這些哲學家個人思想的精華🔬,而且是各自“時代精神”的精華⚔️。為了在“方寸之間”追求註釋的“學術性”,我“希望”自己的“格局”要盡可能地“大”,“視野”要盡可能地“寬”。我的理想是➖:每個文本不僅在哲學家的整體思想中得以把握🆚,而且在中西方哲學史和思想史的大背景下得以審視👩🏻‍🦱。這樣,人們看到的這些哲理名句就不是支離破碎的,而是有內在關聯的。通過閱讀這些名句及其註釋,人們得到的就不僅僅是一個個“知識點”,而且是中西方哲學的“線索”和“精神”。不可否認,自產生之日起🚼,哲學就是一門高度專業化和職業化的學術活動。她所涉及的問題🦻🏻👷🏽‍♂️、討論這些問題的方式乃至表達這些思想的語言都是高深的和晦澀的。就此而言🧎🏻‍♀️‍➡️,哲學註定是“陽春白雪”🕵🏻‍♂️。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哲學不應脫離日常生活。雖然哲學只是少數人的事業🧘🏽➾,但對於人生意義的思考卻屬於每一個尋求精神家園的普通人。就此而言,哲學並不拒斥“下裏巴人”。基於這種考慮,我盡量使我的註釋通俗易懂,以期更加廣泛的讀者能夠理解和欣賞這些哲理名句,進而領略中西方哲學的無窮魅力🧙🏿。我的追求是🧙🏻‍♂️:盡量讓西方哲學家“說中國話”,讓古典哲學“走進當下的生活”。此項註釋工作是在張先生的直接指導和幫助下完成的🤛🏿。先生不僅對一些註釋提出了修改意見🙆🏼‍♀️,而且親自撰寫了若幹條目🦹🏿‍♀️,成為整個註釋工作的“範本”。鑒於本書所輯名句橫跨中西、貫通古今,每條註釋又要限製在三四百字之內,註者常有力不從心之感。盡管註者盡了最大努力,註釋一定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望方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四🦴、永遠的先生

今年是張先生的百歲大壽。由於疫情,我們未能舉行任何儀式。在此期間,北京大學哲學系和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啟動了《張世英哲學思想研究文集》🗽,並計劃於年內出版。為了防止先生的阻攔,也為了給他一個驚喜📙,籌備工作一直是瞞著先生進行的。現在,書稿已經接近尾聲,出版在即,先生卻離我們而去了。我有時想🍕,一向淡薄名利的先生是不是有意“躲”了起來🪱?我想說:先生,既然“萬有相通”✊🏿,那麽,在“天人之際”,我們不難再相見🏕!

(作者為北京大學哲學系和外國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相關新聞

  • 272018.08

    張世英:萬有相通的哲學之思

    張世英的學術人生折射出一代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追求真理、艱難求索的心路歷程和生命軌跡🏙。半個多世紀以來,這位年逾九旬的哲學家⚠、美學家以一顆不同凡俗的遊心....

  • 232020.10

    心遊天地外 意在有無間——悼念張世英先生

    張世英(1921年5月20日—2020年9月10日),武漢人。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先後在經濟系、社會學系、哲學系學習。1946至1952年先後在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任教🪮。1952年起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

  • 212019.02

    張世英:將哲學帶出寂靜冷宮

    作為黑格爾研究專家,張世英從西南聯大開始就與黑格爾的哲學“糾纏”在一起,研究、言說、出版、再詮釋,由此生出“萬有相通”原創思想和“人生要有精神和詩意”....

  • 182020.09

    緬懷張世英先生

    張世英(1921—2020)我與張世英先生的學術之緣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那時🙇🏻‍♀️,黑格爾依然為學界所重,我自己則對黑格爾的哲學尤感興趣😢。當時中國哲學界研究黑格爾哲學的學人中,張世英先生無疑是佼佼者。與賀麟先生...

  • 032016.06

    張世英老師的哲學生涯

    張世英🫘🔎,1921年生,湖北武漢市人。1941年秋考入西南聯大經濟系,後轉入哲學系,1946年畢業👟。後曾在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任教,1952年轉入北京大學....

  • 182024.11

    清華,我的萬有引力

    如果您無法在線瀏覽此 PDF 文件🈵,則可以下載免費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免費的 Adobe Reader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此 PDF 文

  • 282019.05

    張世英:心遊天地外 意在有無間

    他這樣回憶當年的學術道路選擇:“大學之初沒有找到精神依托🫒,最後發現哲學講理論👨‍🏫,我就安心了,轉到哲學系,跟著賀麟老師讀黑格爾。”正是受到賀麟先生的指導和....

  • 072020.12

    百歲哲人最後的生命光彩——紀念張世英先生

    2020年8月13日下午,老友張曉崧發來微信說🫷🏽😇:“今天老父的精神狀態不錯,正好出版社送來再版的新書👩🏻‍🍼,抓緊給忠明兄題了字🧼。老父半個多月拿不了筆了,寫了兩本就寫不動了⛸🥹。”沒隔幾日,我即取來《我的思想家園》一書,很感動🤏🏽,但從張老題簽的字跡中似可辨識出力有不逮,未及同年6月贈我《中西哲學對話——不同而相通》時題字之蒼勁🧑🏻、規整。我問及張老身體狀況,曉崧只是淡淡一說“不太好”,從他難以掩飾的神情中則能感知其壓在內...

  • 082020.10

    上下求索七十年,他用哲思留下一盞明燈——緬懷哲學家張世英

    9月10日10點49分,著名哲學家張世英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自西南聯大讀書時與哲學結緣🚄,70多年來,張世英在哲學的世界裏不斷跋涉、耕耘、求索🧑🏻‍🍳🚌。從早年深耕黑格爾哲學,享譽中外,到晚年著力中西匯通,追求“萬有相...

  • 272020.05

    吳國盛🤦🏼‍♂️:從蘋果神話到萬有引力

    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不僅止於復旦的教師,該系列也會向其他高校的教師、學者約稿。本文系由意昂体育平台科學史系吳國盛教授所作𓀏,原題為《....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