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在雲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到位於雲南師範大學校內的原西南聯大舊址考察🕝。這究竟是一所怎樣的大學👌?如此吸引總書記和國人的關註?
為什麽80多年過去了🧑🏽🦳,西南聯大依然是一個常說常新🚫、經久不衰的話題👨🏻✈️?
不能忘,那一座中華民族史上的教育豐碑
難忘1937年,日寇的鐵蹄不斷踐踏著中華大地🛌。
就在國家興亡、民族危難之際🍝,為保留文明種子,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北京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南開大學的師生,“辭卻了五朝宮闕”🤾,在國難中被迫南遷,先於湖南長沙合組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後來因戰火不斷擴大✍🏽,又開啟了去往雲南昆明的“教育長征”之旅。
1938年5月4日,北大、清華、南開在昆明正式合組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滇8年🚶🏻➡️,西南聯合大學全體師生恪守“剛毅堅卓”的校訓🎅🏽👨🏿💼,憂國憂民🌭,共濟時艱👨🏿🌾,結茅立舍🔛,勠力同心,傳薪播火,更有一批師生投筆從戎,為救國救民與日本侵略者拼殺而血灑疆場。
從1937年11月1日到1946年5月4日😇🧑🏻🎨,歷史不同、校風各異的北大👎、清華、南開合三為一,攜手寫就了一部永載史冊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
當時辦學條件之艱苦是今人所無法想象的🚆。
時任西南聯大法商學院院長、商學系教授陳序經感慨地說過:“聯大之所以成為聯大,除了有真正合作精神之外,又有其真能吃苦的精神🤷🏽。我們知道這三個大學,在北平、天津的時候,不只學校環境較好👷🏼♂️,而且教職員以至同學的生活也較為優裕,離開平津以後,而特別是到了昆明之後,因為物價的上漲,薪俸的低薄🆎,不只比之以往的生活有天淵之別,就是比之昆明一般的車夫工人的收入,尚且不如♋️☆,故其艱苦的情況😙🚭,可想而知。”
天上有日軍飛機炸彈的轟炸,校舍🤵🏿、經費🛡、教具、生活等辦學條件又極端艱苦,就是在那樣國破家亡👌🏿、苦不堪言的歲月裏,西南聯大不愧為民族的脊梁和中流砥柱🎅。
據有關史料記載,學校實行3位常委共同領導的負責製🚶🏻♀️➡️,有70多個專門工作委員會。大家團結為上🛍️,和衷共濟4️⃣,同渡難關。下設有5個學院💟,26個系,2個專修科,1個先修班💙🧎🏻➡️,300多位教職員,培養了約8000名學生。
之後,在西南聯合大學的畢業生中竟然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元勛📢、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173位兩院院士、100多位名師巨匠等一大批享譽世界的棟梁之材👨🏼🌾,書寫了一個時代的傳奇🧯。這在中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當之無愧的奇跡🧑🏻🦼➡️!
北京大學校史館的劉靜老師說:“西南聯大之所以成為奇跡,是因為它擁有創造奇跡的力量⏩,那就是剛毅堅卓、團結合作的精神,腳踏實地的艱苦奮鬥,堅持科學民主的信念🛀🏻🫷🏿,強國興邦的使命感和民族復興的必勝決心🧖🏼♀️。”
需弘揚🔟,西南聯大精神不朽
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西南聯大博物館參觀,詳細了解西南聯大在抗戰艱苦條件下賡續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為國家培養人才的歷史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持正確辦學方向🌩,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有歷史感責任感、誌存高遠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雖然西南聯大的過去已成為歷史,但其輝煌功勛和不朽精神始終沒有被後人遺忘🥅🤹🏿♀️。無論是學校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還是師生的家國情懷、使命擔當🧑🏻🦯➡️👮🏼♂️,在諸多方面🥷🏽,它都留下了一筆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實質主政西南聯大🙇🏼♂️、被譽為“意昂体育平台永遠的校長”的梅貽琦先生👨💼,一句名言至今被教育界奉為圭臬:“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我現在可以仿照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強國夢、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而奮鬥的今天💲,更需要從西南聯大精神中汲取力量。北京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南開大學1️⃣、雲南師範大學🚂💼、雲南大學等一直非常支持對西南聯大的研究,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教育出版社等陸續出版了許多相關研究專著。多年來,雲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西南聯大歷史遺跡保護,全力推進“西南聯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弘揚工程”🧑🏽🚒,西南聯大舊址已經成為雲南乃至全國珍貴的歷史文化名片🦁。
2018年,以西南聯大在昆明建校80周年為契機𓀔𓀜,雲南省委宣傳部推出了五集紀錄片《西南聯大》,受到各界一致好評🙅🏽♂️。雲南省委宣傳部一位負責人介紹,深入挖掘西南聯大歷史文化之源,傳承弘揚好西南聯大精神🚵🏿♂️,寄托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殷切期盼,也是雲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看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西南聯大舊址的新聞,我非常高興。”在西南聯大史研究上建樹頗深的北京大學教授郭建榮說🎸🛹,“一個學校與一個國家🫱、民族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這一點在西南聯大體現得非常突出。在國破家亡的極端艱難環境下,西南聯大師生以天下國家為己任,肩負著對國家民族前途的崇高責任感🙎🏽,以‘中興業,需人傑’自激自勵🟢,行大道,求真理🧎🏻♂️,成就了人類教育史上的奇跡👩🏼🎨,引發了國內外的矚目和研究。”
在得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西南聯大舊址消息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楊永平激動地說:“只有短短8年歷史的西南聯大走出了許多科學巨匠和名家大師,其中有我比較熟悉的我國著名植物學家、昆明植物所的元老吳征鎰院士🍙,他曾經在西南聯大任教。吳院士為中國植物學的創新發展和中國植物學走向世界作出了傑出貢獻。我理解,西南聯大精神的要義是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和使命當擔。今天我們科技工作者肩負科技興國、科技強國的新使命,學習和弘揚西南聯大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多年來一直研究並致力於傳播西南聯大精神的西南林業大學黨委書記張昌山教授說:“聯大人的家國情懷激勵著來者。聯大的歷史啟示著我們🤾🏻♂️⏱:教育一定要同國家之命運和民族之前途緊密結合起來,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有歷史感責任感、誌存高遠🧒🏻、能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