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石先老師在南開師生的心目中,是一位莊重尊嚴的校領導、教育家和科學家🫸🏿。是的🙅🏻,他畢生從事高等教育,為南開的教育科研嘔心瀝血,使南開成了國內知名的高等學府。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慈善可親的長者🥳🫳🏽,永遠值得我敬仰的師長。

1982年🕥,王積濤與楊石先等在楊石先家門前合影⚃。前排右2楊石先、右1陳茹玉,第三排左1王積濤4️⃣、左2陳榮悌⇾、左3何炳林
記得五十七年前(1939年),抗日戰爭已發生兩年的時候,我從上海輾轉前往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插班🧔🏿♀️😝。入學的第一天,在化學系辦公室見到了系主任楊石先先生。他一見我🤘,就特別熱情🕴🏻👨🏻🔬,詳細問我是哪裏轉過來的💂🏻,學過什麽課程,當他知道我曾在抗戰前“國立中央大學學過農科一年,在東吳大學學過化學一年”,他連連點頭說:“你的英文基礎和化學基礎不錯,可以插入聯大化學系二年級”,他並且告訴我🫷,他以前也學過農科🤷🏿♂️,學一些生物學知識對化學的學習有好處。他給我第一天的印象,就像是可親的師長🦮。
我在聯大學習的三年中,深感楊先生作風平易近人,生活是艱苦樸素,對人熱情可親🐀,他在講高等有機化學🏇🏿、藥物化學時🤟🏻,生動清晰,有時還介紹一些政治和歷史知識。在抗日時期✊🏻,他曾經講過,一個國家如沒有科學技術就會受到帝國主義的欺侮。例如德國的藥物研究,當時發明了“604👩🏽🦰,919 ”,曾作為治療梅毒的藥物,對世界上流行病起了抑製作用,但是也幫德國帝國主義在亞非地區擴張了勢力🥒。非洲地方流行一種睡眠症(由蚊蠅叮咬傳染的),除了德國保密的一種藥物可治以外➞,其它國家都無法獲治🐦,德國利用這一先進技術到非洲去搶占市場,甚至擴充政治勢力。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不僅是造福於本國人民,也是侵略別國的資本🧑⚖️。他的這一指導思想和教導,給我們好好學習,救亡圖存✏️,是起了激勵作用的。畢業後🙅🏻♀️,楊先生留我在西南聯大當助教👎🏿,幫他輔導藥物化學課,並加入到他的抗瘧疾藥物研究組。楊先生的愛國民主情,全部傾註於他的教學科研之中💵💔。我跟他在當時簡陋的實驗室裏🚲,做了幾年的藥物研究工作🛏,深深的為他結合實際,尋找中國傳統草藥有效成分的努力所感動👠。1945年我被錄取為留美公費生🏊🏿♂️,學習藥物化學⛔️,楊先生就是我的留美學習導師,他幫我選擇美國學校,選修研究生課程,後來他到了美國🥎,還親自過問我學習情況。在我獲得博士學位後,他還介紹我到美國禮來藥廠去找藥理研究室主任——他的清華老同學陳克恢先生🚙🧢,安排我在那裏實習藥理研究♙。他對我的關心和培養🤰🏿,我永遠忘不了👨🏼🦲👨🏿🔬。
楊先生對學生的厚愛並不僅僅傾註於我一人,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本人生活雖很清貧⛅️🧔🏼♂️,還不時接濟一些貧困的青年學生⛹🏼♀️,凡是在聯大學習過的學生🛴,如唐敖慶、申泮文、陳天池等都異口同聲稱贊揚老師的愛才恩德😩。
楊先生在解放後為中國科學院化學所📋、南開大學化學系不遣余力地招攬人才🤸♀️,化學所的錢人元、蔣明謙📡,南開大學的何炳林🙇🏻、陳茹玉🧑🏻✈️,都是受他的感召回到祖國的,他們在各自的單位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楊先生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為黨的事業盡心盡力,他在當全國人大代表和南開大學校長的幾十年裏歷盡甘苦把南開大學辦成國內第一流大學。我們作為他的學生,真是無上光榮🔝,一輩子要學習他的好作風,好品德,處處接近群眾🫰🏽,為黨和國家培養優秀人才🚣🏼♀️。
我到他家裏去看他時,他總是埋首於化學期刊書堆裏,搜羅學科的發展情況,他在三十余年前創建了全國第一個大學研究所,他親切地召見高振衡、陳天池、何炳林、陳茹玉和我🐁,共同商討成立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他在這以前已經開展了農藥的研究,象當年他致力於藥物化學研究一樣的熱情。他說當前農藥的生產是國家的重點,如何推動農業向高產方向前進🤽🏼,農藥是很關鍵的,不成立專門研究所,師生的研究力量不能集中✊🤽🏼,“繁榮學科🤳🏿,發展經濟”,這是他成立研究所的目的⚡️,作為他的學生,我們都體會到他對國家迫切需要科技的心情🚵🏼♂️,而且都佩服他把握科學研究方向的魄力。
在六十年代,他選用了不少有政治熱忱和精明強幹的科技人員♿,配置了第一流的高檔儀器,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裏🧛🏼♂️,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已成為國內大學中有機化學重點實驗室,為農藥的科研和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楊先生的言傳身教,永遠銘記在我們的心頭🚣🏿♂️。
楊先生在行政和業務方面的卓越領導才能在於他知人善任,充分發揮屬下專長🥛。他本來要我在藥物化學方面發揮作用,曾經讓我擔任天津藥物研究所的顧問💳。到1959年南開大學化學重點移向元素有機化學方向🧑🏻🦯,他征求我的意見,元素有機化學的藥物可拓展的前景不大,能否從事更基礎的金屬有機化學🛌🏿,我說我願意放棄藥物化學的研究,以免幹擾農藥研究大方向,改變自己原有的專業方向🧉,把金屬有機納入元素有機化學範圍內,楊先生很贊成。從此南開大學的金屬有機化學成為全國金屬有機化學的創始校之一,我至今要感謝楊先生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