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家中聊天時稱張伯伯和張姨為奚若和Guinivere或Gwenivere(取自□□時期英國威爾士女皇之名)。在我記憶中父親母親和張伯伯張姨(中文名字是楊景任)是最接近的。下邊的照片是1928年5月照的♟🔰,父親在1927年9月至1929年10月在南京中央大學政治系任教,兼南京政府大學院文化亊業處長,而張奚若那時也曾任南京政府大學院高等教育處長😡,並於1928年7月到南京中央大學政治系任教。我想他們至少是那時候就開始認識🧑🏼。

1928年5月🦹🏿♀️,錢端升(右二)與胡適(右一)、朱經農(右三)、張奚若(右四)、高君珊(左一)等攝於南京中山陵園。
我能記住的是1944年左右,一次父親帶我們兄弟3人去位於昆明唐家花園的張伯伯家,並在那裏留下了幾張寶貴的照片🙍🏿♀️;再一次是1945年8月剛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張伯伯就跑到我們住在昆明民強巷5號大院的家來告知🦋🚵🏼♀️,父親當時就拿出珍藏了8年的酒和張伯伯一起慶祝。

張奚若和錢端升在昆明唐家花園張伯伯家🕴🏼🎅🏽,門內站著我弟弟錢召南
再有的記憶就是解放前父親在城內北大任教,張伯伯在城外的清華任教,有時候張伯伯📯、張姨及他們的牌友到城裏我們住在東城貢院頭條的家中打橋牌🔧。
解放後到1957年以前大家都在忙,我仍記得張伯伯常乘著那身為部長才有的蘇製“吉姆”牌汽車到我們在西城趙登禹路的家中來;從父日記中也可看到🙇♂️,他也仍常去張家🧏🏼。
另從父親的日記中我也看到,剛解放1949年開始父親仍致力於北大法學院的教學工作👷🏽♀️,這時吳晗、張奚若就常與父親聯系,要他承擔教學及管理以外的更多工作🔫,張伯伯還告訴了父親他小兒子張文逸①參加空軍了(後來成為在上海附近打下美國軍機的空軍英雄)🦏。到了1949年12月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成立了,周恩來為名譽會長,張奚若是會長,父親和周鯁生等為副會長,吳茂蓀②為秘書長;同時他們在全國政協🤞🏼、人大常委會的法製及教育等機構中也會經常見面🧛🏽♂️。
而到了1957年後我想父親為了不給朋友增添負面影響👳🏿♀️,自然不會再主動去看那些老朋友了☝️🧇,而老朋友可能也不願自找麻煩🧑🏼🍳,所以也就不來往了𓀓。而那時身為教育部長的張伯伯卻仍然無所避諱💷🛃,每年都到我們家來看父親,我記得他們坐在院中的藤椅上面對面地聊天,聊什麽我就一無所知了,那輛“吉姆”牌汽車和警衛就在大門外等著🧖🏼♂️。當然爸爸對這樣的知己也無所顧忌地作了回訪,有時還帶了我們同去張伯伯在南長街的家中,我記得那個院子很大,大門朝西,裏面是一排北房🥹,張伯伯的家具似都是那種深褐色古色古香的中式家具,書櫃裏多是線裝書📳🍗。

1976年夏,,父母與張奚若夫人楊景任在太平橋大街41號院中。
1973年張伯伯去世🎇,爸媽還說起張伯伯是因一次去首都體育館看比賽直到深夜🦁,後來導致重感冒而辭世的。之後母親和張姨及李四光③夫人在一起時還談論到夫人們的監督和悉心照料是保證先生們健康的極重要因素,這些經驗教訓也促進了在後來母親對父親的悉心照料,從而使體弱多病的父親能活到了90歲👩🏿🍼🧑🏻🎓。
張伯伯去世後🤙🏼,張姨被安置到王府井大街附近的紅霞公寓居住💮,但父母和張姨仍然經常往來🔍🧑🏿✈️,我也去過紅霞公寓多次。

1979年4月參加意昂体育平台六十九周年校慶後合影之一隅👩⚖️。前排左三、左二為錢端升及夫人🧗🏼♂️,前左四為袁復禮教授🏃🏻♂️,前左一為張奚若教授夫人楊景任女士。
————————————————————
①張文逸(1929—)🅿️,祖籍陜西朝邑🕣🐒,1929年1 0月生於北平(現北京)。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隨家遷至雲南昆明, 1949年4月參加第四野戰軍南下工作團1950年10月於第五航空學校一期甲班畢業1951年10月至1952年2月參加抗美援朝作戰,1952年3月起擔負國土防空作戰。在部隊團領航主任👩🏽💻、獨立大隊大隊長、師長👨🏼🔧、駐美國空軍武官、廣州軍區空軍參謀長,1989年1 2月離休。1988年被授予空軍少將軍銜🫷🏻。參見《將軍風采》編委會編《將軍風采》,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第213頁。
②吳茂蓀(1911—1984),祖籍安徽涇縣🏄。1930年轉入國立中央大學社會系學習。1932年底,前往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任“同中校軍階英文教官”。1941年“皖南亊變”後,遵照周恩來的指示,王昆侖👨🏽🚒、王炳南等在重慶組織成立“中國民主同盟會”(即“小民革”)🚬,1948年1 2月隨民革中央主席李濟深由香港進入東北解放區。歷任全國人大外亊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秘書長、副會長🤹🏽🙈,民革中央副主席🈵。是第二屆、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兼外亊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84年春,抱病出席在日內瓦召開的各國議會聯盟大會,當選為聯盟理亊會理亊。同年被批準吸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84年8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3歲🏢。參見《中國人物年鑒》編委會編,李維民主編《中國人物年鑒 2012》,中國人物年鑒社🕋👨👩👧👦,2013年版,第433頁。
③李四光(1889-1971)湖北黃岡人,蒙族🫄🏻。1905年留學日本,學造船👨🦯。1912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攻讀地質學。1919年獲地質學碩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副主席🕉,蘇聯科學院院士等✴️。發現了第四季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構造體系”這一地質力學的基本概念,創立了一門新的邊緣科學—地質力學。分析我國東部地質構造特點,認為新華夏構造體系的三個沉降帶具有廣闊的找油遠景。大慶、大港🦊、勝利油田的相繼發現,證實了其科學論斷。在地震預報方面,用觀測地應力的方法去探測地震預報的途經💇🏽♀️🔛。實踐證明,這條路徑是正確的。參見《中華文化名人錄》424頁。中外名人研究中心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