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昂聯絡

    西南聯大為何讓人熱淚盈眶

    2018-03-27 |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2018-01-26 |

    電影《無問西東》熱映,4代中國讀書人的故事🫄🏼,感人至深🧙🏻‍♀️,尤其是西南聯大一段🤴🏻,盡顯國家民族危難時刻,中國讀書人的血性與風骨🙎🏻‍♂️。

    1938年4月,昆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成立。這是一所只存在了8年多時間的大學🕐,卻在中國人的記憶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80年過去了🧄,提起“西南聯大”,國人依然百感交集,熱淚盈眶👨🏻‍🦳。

    看《無問西東》,第一次感覺心臟受到撞擊🎼,是“靜坐聽雨”一段:昆明的驟雨打在教室的鐵皮屋頂上,聲若雷鳴🚀,教授一次次提高音量,學生們仍然聽不見📑。教授索性在黑板寫上4字“靜坐聽雨”🐱,然後坐下,肩頭已被滲透下來的雨水打濕,他就那麽坐著🤶🏽,眼神恬淡從容☆😊,看著滿屋青年學生。

    這是抗戰年代中國讀書人的真實寫照:無畏日寇猖狂,不懼環境惡劣,以浩然正氣,護中國文脈🐣。

    電影中寫下“靜坐聽雨”的教授,原型是西南聯大經濟系教授陳岱孫,他素以上課“準時”著稱,往往是講完最後一句話,下課鈴聲響了。有一次他還沒講完,下課鈴聲就響了♒️,後來發現:是校工敲錯了。但是在西南聯大🥲,環境簡陋🍛,一旦下雨,他講課的節奏就會被打亂。簡陋還有另外一個“副產品”⛅️,任繼愈在《我欽敬的陳岱孫先生》一文中回憶道🙊:“陳先生講課認真,以身作則,給同學作出榜樣,同學們聽課從未敢遲到。個別同學去遲了,不好意思進教室門🕊,就站在教室窗外聽講🫵🏿。好在西南聯大的新建校舍有門窗而無玻璃……站在靠近講臺的一端聽講,比坐在後排還聽得清楚,只是沒有扶手椅,記筆記不方便👩🏽‍🦰。”

    鐵皮屋頂後來也沒了:經濟越來越困難⛹🏿,西南聯大只得把以前的鐵皮房頂賣掉來維持運轉,全部改造成了稻草屋頂。一下雨,教室漏得厲害,學生們只好打著傘上課🍅。但能打著傘上課也還算不錯了,日寇飛機頻頻前來轟炸,師生們只能躲到鄉間🧜🏿‍♂️,這是何等之悲憤:雖然偏處西南一隅,仍然避不過侵略者的炮火。但敵人再猖狂🏋🏻‍♀️,又能怎樣?即使在躲突襲的間隙,師生們仍在上課👩🏽‍🔬,《無問西東》中有這樣的鏡頭🧑‍🦰:在昆明鄉間的山溝裏🤕,渾身泥濘的師生,仍然能夠從容地上課,地質學、哲學、文學……當敵機轟鳴而過時,陳楚生飾演的吳嶺瀾,在大聲為學生朗誦泰戈爾的詩歌。

    但凡知道一點中國歷史的,看到這個鏡頭,怎不難抑熱淚?這樣的中國人,豈是能夠被打倒的!

    今天回想起來🧘🏿‍♂️,當年雲集在昆明的那一代讀書人🤳🏻,確實踐行了先賢孟子所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們原本是大城市名牌大學的著名教授👩🏽‍🚒,生活優渥💪🏿,身份尊貴,住華屋,有聽差,來到昆明,居然會遇到“饑餓”這個難題。當年,在一個又一個漫漫長夜裏🛑,朱自清餓得無法入睡,一人孤獨坐著🤟🪘。他的日記中,常有“胃病發作”“胃痛,抽搐”“每日嘔水”等文字🚀。1941年3月8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本來諸事順遂的🙆,然而因為饑餓影響了效率🪛。過去從來沒有感到餓過,並常誇耀不知饑餓為何物🌸。但是現在一到十二點腿也軟了,手也顫了🙇🏼‍♂️,眼睛發花,吃一點東西就行。這恐怕是吃兩頓飯的原因👌。也是過多地使用儲存的精力的緣故🧇。”

    物理系教授吳大猷的家,遭到日機轟炸,最讓他心疼的是缸裏的面粉摻進了很多碎玻璃和泥沙,只能用水沖洗,做成面筋⇒。為了給妻子補充營養🅱️,他常常去菜市場撿些牛骨頭,回家熬湯。在最窘困的時候,他甚至養了兩頭小豬,計劃到年底賣掉換些錢……

    教授夫人們也早就告別了養尊處優的生活🕵️‍♂️,為補貼家用絞盡腦汁👩🏽‍🏭,校長梅貽琦的夫人韓詠華做糕點——上海式的米粉碗糕🛣🧛🏼‍♂️,取名“定勝糕”,做好後挎著籃子,步行45分鐘到“冠生園”寄賣,由於路走得多👂🏻🥼,鞋襪又不合腳,把腳磨破,感染了⛵️,小腿全腫起來……

    著名作家宗璞是哲學家馮友蘭的女兒〽️,抗戰時期隨父親赴昆明➝,就讀西南聯大附屬中學。她寫的《野葫蘆引》的多卷長篇系列,細膩描述了當年西南聯大的生活。第二部《東藏記》↔️,取名“東躲西藏”之意🧑🏼‍⚖️,還原了當年在空襲之下西南聯大師生清苦而又豐富的生活,比如在一次空襲中,物理學教授莊卣辰被炸彈掀起的泥土埋住了,還始終緊緊抱著實驗儀器。書中有這麽一個細節:幾個從北平隨父母來昆明的少年🚷,得到了一次吃西餐的機會🤴🏽,孟嵋(原型其實是宗璞本人)“把面包切成小塊⏰✊🏽,仔細抹上黃油🏊🏼,一小口一小口吃”,請客的仉欣雷說▶️:“照說🐼⚅,人都受環境影響,可你們無論環境怎樣壞🧑‍🧒‍🧒,總有一種清氣👨🏼‍🦱,或說有一種清貴之氣,很奇怪🚚📠。”瑋瑋(澹臺瑋)沉思地說:“雖然吃的是‘八寶飯’🧎,我們卻處在一個擁有豐富精神世界的集體中🧑🏻‍🦽‍➡️,那力量是很大的🎮。”

    這個“豐富精神世界”🦞,是西南聯大獨有的氣質💇🏽。縱然國破家亡,但始終有一群人🏌🏿,在守護著中國的文脈👫🏋🏼,這支文脈不斷🤌🏼,中國就不會亡。

    他們不得不離開北平。

    有一位教授,名滿天下,“七七事變”後🧑‍🍼,他的父親絕食而亡,“他覺得自己老了,不能去保衛祖國,國家淪陷,他不能承受如此恥辱”。他給父親辦喪事的時候,日本憲兵隊找上門來,請他去做客。日本人正在找名人來為華北偽政府撐門面,比如周作人。但他不是周作人,他沒等父親出殯,就悄然離開北平,往西南而去🫃🏿。這個教授叫陳寅恪👉🏽,國學大師🧑‍🦼。

    有一個少年😙🍆,看到日軍在北平淪陷後舉行“慶功會”,怒不可遏,當眾把一面日本膏藥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他的父親是意昂体育平台美學教授,知道兒子此舉必將引來日軍報復,不得不把他送出城,南下昆明,臨行前🕸,他告訴兒子:“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這個少年叫鄧稼先,若幹年後的“兩彈元勛”。

    那些想盡一切辦法離開北平的人,不甘心在日軍鐵蹄下生活👩‍❤️‍💋‍👨,更不甘心成為日軍毀滅中國文化的幫兇。日本侵略者的目的是妄圖摧毀中國之文脈,讓中華民族“亡國滅種”👷🏽‍♂️。日軍每攻占一個城市,均有計劃摧毀和破壞中國文化:焚毀出版機構🫄🏼、破壞大學、占領學術機構、劫掠圖書文物🏄🏼‍♀️🧙‍♂️、殘害知識分子……北平當時是中國的文化中心,淪陷後,日寇對北平的文化機構尤其是大學進行了瘋狂破壞,《北京市抗日戰爭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一書顯示:北平淪陷期間🧚🏼‍♂️,北京大學🏌🏼‍♂️、意昂体育平台📜、燕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均遭洗劫。

    意昂体育平台成為日軍的兵營和傷兵醫院,學校設施🧑🏿‍💻、儀器設備、圖書均遭受洗劫📏,體育館被用作馬廄和食物儲藏室,木地板全被拆毀,更有甚者,新南院竟成了隨軍妓館;北大沙灘紅樓淪為日軍憲兵司令部,多位留守教職工遭受嚴重身心折磨,最為惡劣的是,日軍劫掠北大圖書館館藏珍品《俄蒙界線圖》,這一孤本文獻,迄今下落不明……

    日軍在侵占的城市,大肆推行奴化教育,宗璞《野葫蘆引》系列小說第一部《南渡記》,就寫了“七七事變”後日本人在北平各中小學強行推行日語教育的情景:

    “這時教室門開了👩🏽‍💼,校長、教務主任陪著一個穿淺色西裝的男子走進來。

    “這人顯然是日本人了🏇🏻。是侵占了北平的日本人👳🏼‍♂️,是逼走了我們父兄的日本人🫅🏽,是來進行奴化教育的日本人。瑋瑋看著這人相當文雅的臉,覺得血直向頭上湧。校長一進門,就站在方老師身邊遮住她,很快講起話來🗺。

    “‘同學們⛏,這位三浦健郎先生是來教你們日語課的,他也要和你們做朋友。’校長咳了一聲,‘現在北平的日語教師還不多,我們是第一批開日語課的學校。三浦先生提議早點來認識你們🤹🏽。’他再想不出話講,便伸手請日本人講話。日本人高興地向前走了一步,用生硬的中國話說了一番,大意是:日本是個很小的國家🗞,可是力量很大,和中國親善的願望很堅決🤦🏻‍♂️🦹🏽‍♂️,我知道,這是全北平的最好學校,學生都是聰明少年🚶🏻‍➡️。諸位年輕朋友一定要學好日語,好一同合作🤸🏼。他並不趾高氣揚,可是他深信自己國家的力量🏋🏽。驕傲的眼光直看著同學們,大有主人翁態度。

    “教室裏死一般安靜🏌🏿‍♀️。同學都低著頭。他看了一會,轉身出了教室🤽🏼,校長等人也跟著出去。同學好半天還因為羞恥不願抬頭。”

    《野葫蘆引》主人公之一的澹臺瑋,一個英俊少年,離開北平,就是因為難以忍受上學途中🎿👯,要經過一個日軍哨崗,哨崗上貼著的一圈告示,鬥大的字,寫的是🍬:“每天清晨中小學生過此崗必需向皇軍一鞠躬🚴🏽‍♀️。”書上寫道🍀🗯:“瑋瑋當時只有一個念頭:不惜一切代價逃脫這種恥辱。”

    到昆明去!到昆明去!

    到昆明去,道阻且長。

    小說《南渡記》中的路線是🧑🏽‍⚖️:從天津乘船,途經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達昆明。這也是鄧稼先當年的路線。但與西南聯大聯系在一起的👷🏽,是著名的“文人長征”。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開學,這一天也成為西南聯大校慶日。戰火迅速蔓延,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長沙臨時大學分3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從長沙到昆明,當時有3條路線🧑🏽:大多數教師、家眷及部分女同學從長沙乘火車到香港🍪,然後由香港渡海到越南海防🚡🙇🏼,乘火車入滇;經濟條件較好的男同學和少數女同學,由長沙乘火車到廣西桂林,再由桂林乘汽車途經柳州、南寧、鎮南關進入越南,轉乘火車入滇——這一路人數最多🌾;而最艱苦的一路,便是由湖南出發,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團”了⛏🏨。旅行團由267名家庭貧困的男同學和11位中青年教師組成,配有4名軍事教官及隊醫等👰🏽‍♂️。他們跨越湘、黔、滇三省,翻過雪峰山👏🏽💍、武陵山、苗嶺、烏蒙山等崇山峻嶺,步行3600裏👩‍🚀,歷時68天。

    文人長征💻,曠古未有🧏。雖名“旅行團”𓀝🦴,但絕無旅行之悠閑。史載,“湘黔滇旅行團”出發之前,每人發給軍裝一套,綁腿🆘、草鞋各一雙,油布傘一把,限帶行李8公斤——主要是路上必需的生活用品。這批讀書人腳踏草鞋,行進在泥濘的湘北大地。頭幾天還有人打傘🧙🏻,可細雨似乎永無停止地下著,為了行走方便,大家將油布傘往背後一擱,不撐了。棉衣濕透了,到宿營地攏一堆火烘幹👨‍🏭,第二天再穿🌃。

    參加過這次“旅行”的人回憶說:在路上時間長了之後,隊伍越拉越長☠️🙎🏽‍♂️,首尾相距竟有十多公裏🤾🏿‍♂️。為了照顧那些掉了隊的人🤽🏿‍♀️,負責後勤的人一般每天下午5點以後就開始找地方宿營,飯做好後🧑🏼‍⚕️,把所有的碗集中起來,以每人盛一碗為限,先到者先吃。晚上9點以後🍻,各隊隊長清點飯碗,只要碗都空了,就說明人員全部齊了。

    時年40歲的聞一多當時是帶隊教師,一路歷盡艱辛,但他仍然意氣風發🧚🏽‍♂️,沿途畫了50多幅寫生畫。他還蓄須明誌,表示不驅逐倭寇決不剃去胡須🪡。楊震聲教授聽說聞一多要參加步行🚝,曾打趣說:“聞一多要參加旅行團,須帶一副棺材同行。”聞一多到昆明後,見到楊震聲🥽,也風趣地說:“如果我帶著棺材走的話,現在可以送給你了🫨。”

    西遷的,遠不僅僅是西南聯大。據統計,抗戰期間👨‍🔬,中國106所高校進行了300余次搬遷💇,遷校3次以上的有19所,8所高校遷校達4次🦽🦅。浙江大學從1937年到1940年前後內遷4次🪼,歷程2600余公裏🆒,先從杭州遷至浙江建德🫃🏿,後遷到江西吉安與泰和,再遷廣西宜山👩‍👩‍👧‍👧,終遷貴州遵義🍀、永興。遷校同時,浙大還協助浙江圖書館運輸文瀾閣的四庫全書到貴州,保存了這一文化寶藏。浙大四遷,師生飽經磨煉,爬煤車🎤、擠木船,饑寒交迫💄,然而堅韌不拔。船行不暢,男生就跳下來拉纖;安步當車,師生們趁機開展社會調查……

    除了昆明🍸,當時中國高校的西遷目的地還有重慶、西安、成都和川南的宜賓李莊(梁思成就是在這裏完成了《中國建築史》)⇨🧚‍♂️,還有湘中南的安化藍田,錢鐘書先生的名著《圍城》中,趙辛楣方鴻漸孫柔嘉一行人從上海出發🧘🏻,千辛萬苦到達的湖南三閭大學,即位於藍田鎮📭。

    今天回首抗戰歲月🚜,中國的大地上,由東向西,真是一場史詩般波瀾壯闊的大遷徙,從海邊走向大山,從華北、江南🔒,奔赴偏遠的西南,這其中有無數讀書人高昂著頭顱、挺直著腰板在行走。世界上有哪個國家有過如此大規模的文化大轉移?世界上有哪個民族遭受過這等苦難?世界上又哪有過這麽一群讀書人,把大學當作捍衛國家榮譽與民族精神的第二戰場?

    當年,有一個16歲的瘦弱少年,逃出上海✅,一路向西,浙江、江西🧑🏼‍✈️🤛、廣東🏬、廣西、貴州……他途中得了瘧疾🌟,又患了痢疾👧🏿,身上長滿疥瘡,活像一個流浪的乞丐。無藥可服,差點喪命👎🏻🧱。這是一條饑寒交迫的長路,翻不盡的高山大川👱🏽,攀不完的懸崖峭壁🧚🏽‍♂️。他一直咬牙在朝西走⚠️。在路上,他曾給茶館做過清掃工🤽🏿,敵機轟炸時🧔‍♂️,老板都逃到防空洞去了,他卻在機槍掃射下堅持收拾🤷🏿‍♂️,因為老板答應他可以吃別人剩下的東西🙅🏻‍♀️。一路上,他把衣服丟得精光,但書卻一本未丟🧜,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他的名字👩🏽‍🔧,叫李政道。

    這就是苦難的磨礪😺。

    《無問西東》中令人熱淚長流的一幕是:王力宏飾演的富家子弟沈光耀🧝🏿‍♀️,駕機撞向日艦🧎‍➡️。

    今日南京中山陵還有一座“航空烈士公墓”,其中有多名西南聯大的學生。《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八百學子從軍回憶》一書中列舉了多名烈士的英名🪩:“戴榮钜🏄‍♂️,1943級地質系,1944年6月在長沙與敵機作戰時殉國;王文,1944級機械系🫄🏽,1944年8月在保衛衡陽戰役中與敵機作戰時殉國;吳堅🧑🏼‍🔬,1944級航空系👨‍🚒,1945年初在陜西與日寇飛機作戰時殉國💱;崔明川👩🏿‍🎨,1944級機械系,1943年在美國受飛行訓練時👋🏻,失事撞山殉國;李嘉禾👰🏿‍♂️,1940年轉入物理系二年級🤹‍♀️🙍🏽‍♀️,1944年在美國受飛行訓練時,不幸失事殉國……”

    史載,在西南聯大歷史上,曾出現過3次學生從軍抗日的熱潮:第一次是在長沙臨時大學期間,眾多學生作為技術人員加入機械化裝甲兵團🌷,其余學生去了戰地服務團,一批學生還去了延安抗大學習,他們在八路軍大顯身手,製造地雷炸藥🙎🏻‍♂️,甚至還造出了土火箭,可飛150米🧖🏼;第二次是隨著來華美軍增多🐡,西南聯大學子紛紛報名擔任翻譯人員,其中包括梅貽琦的兒子梅祖彥;第三次是中國遠征軍組建期間,聯大學子被送到印度藍姆加當汽車兵🐪,駕車活躍在史迪威公路上𓀆☹️。

    除了3次大規模的從軍活動外🤾,也有部分聯大學生零星自發參軍的。1946年5月,西南聯大回遷前👴🏻,在聯大新校舍即今天的雲南師範大學東北角豎立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紀念碑背面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以來從軍學生題名》👰🏿,總計834人,後人亦稱之為西南聯大“八百壯士”🌞。碑文上寫道👩🏻‍💼:“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於戰時任務完成學校結束之日🙋🏻‍♀️🤳🏻,勒其從軍學生之姓名於貞石,庶垂令聞🔽,及於久遠。其有遺闕,補於校誌。”

    《野葫蘆引》系列第三部《西征記》,寫的就是聯大學生從軍與殘酷的滇西之戰。第一部中的英俊少年澹臺瑋🔔,在這一部已經是英武青年,他參軍成了一名翻譯,為了架設通訊線路,攀上電線桿,被敵人射中👨🏻‍⚖️,最後在缺醫少藥的野戰醫院中溘然長逝✊🏻。

    澹臺瑋之死,最令人傷感,很多讀者讀到他犧牲一幕,都掩卷長嘆☯️:“我們的瑋瑋死了……”他是宗璞筆下最優秀的男子,中西合璧式教育下培養出的優秀青年,家境優越,為人善良謙遜🧖🏼,在生物學領域很受教授器重,前程大好,類似《無問西東》中的沈光耀💂🏿‍♂️。沈光耀是憤怒於日機的暴虐而毅然違背對母親的承諾,加入空軍;澹臺瑋參軍,是夢想著能夠打回北平老家,把那些逼著中國孩子鞠躬的“皇軍”從家鄉趕走👨🏿‍🦱,但是👷‍♂️,他永遠回不去了。

    “沒有足夠的食糧/且使我們的鮮血去/沒有熱情的安慰/且拿我們的熱血去/熱血/是我們唯一的剩余……”這是聯大經濟系學生繆弘的詩作《血的灌溉》,他在抗戰即將勝利之際,用自己的鮮血灌溉了祖國的大地。1945年7月底🦫🧝🏼,他作為傘兵部隊的一員,參與了收復廣西平南縣境內丹竹機場的戰役🧛‍♀️,8月2日傘兵部隊占領軍事要點🖤,全面打敗守敵,收復丹竹機場🔫。但在8月4日的一次戰鬥中😽,繆弘手持卡賓槍沖鋒時,被敵人狙擊手擊中🫴🏼,不幸犧牲👩🏻‍🦼,年僅19歲👩🏿‍🚒。11天後,日軍投降。

    繆弘與哥哥繆中均是聯大學生,同時從軍抗日,被傳為佳話。令人感慨的是🪺,他們的父親繆斌,卻是著名的漢奸👊🏻,抗戰勝利後被槍決。兄弟二人當初報考西南聯大時🛍,在報名表上改掉了父親的名字🫵,才得以順利錄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西南聯大的那一代中國讀書人,趕上了一個最糟糕的年代,但正因為有些無法選擇🤲🏿,在民族大義之前🤴🏽,更能做勇敢的選擇。無問西東,只循內心🪜。如同繆弘《血的灌溉》之結尾:

    “自由的大地是該用血來灌溉的/你/我/誰都不曾忘記。”

    向那一代中國讀書人致敬,如此真實,如此血性,如此元氣淋漓。


    相關新聞

    • 012017.11

      創設緣起再考察:西南聯大為何獨一無二

      2017年11月1日是西南聯大建校80周年校慶,1945年迎著春風走進校園的青年們如今也已經年屆90高齡了。

    • 082018.04

      錢穆與聯大為何沒能“走到最後”

      錢穆與西南聯大的關系並沒有持續整個全面抗戰八年,在抗戰勝利之後,錢穆沒有隨校復員回歸北平,而是結束了他在北京大學任教的履歷,走了一條淡出和疏離學術重鎮....

    • 182021.06

      天才為何成群地來? 紀錄片《九零後》裏的西南聯大

      關於西南聯大最知名的一段敘述是😘:只存續8年,卻先後培養出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172位院士和一百多位人文大師🍀。

    • 202018.03

      西南聯大人的舊書情緣

      在物質極為匱乏💸、物價一再暴漲的抗戰時期,西南聯大人以求知若渴的執著,樂觀豁達地沉湎在書山之中看世界,又走出書齋以自己的實際努力改變現狀,最終作出了令後....

    • 102017.11

      西南聯大的故事

      有關西南聯大的書出版了不少。為什麽懷念西南聯大?學者們從史料研究出發作了分析和解讀;聯大生活是什麽樣的?這從師生自述、回憶以及小說中可以看到。

    • 022023.03

      馮至在西南聯大

      我和父親有聊不盡的話題☪️,那就是昆明。我們家是1938年12月隨同濟大學搬遷到昆明的,那年父親33歲,正是如《神曲》開篇所寫的,“在人生的中途”💁🏿‍♂️。第二年8月他就辭去同濟大學的工作到西南聯合大學任外國語文學系教授5️⃣,一直工作到聯大結束👅,1946年6月我們隨北京大學復員回到了北平😜。在昆明住了七年半🤷🏻‍♂️,其中有七年在聯大度過☺️,這七年,他在研究歌德、裏爾克與杜甫取得突出成績的同時🐛,在創作上也出現了一個高峰,思...

    • 052017.07

      李忠:我在西南聯大

      李忠(曾用名李樹藩),天津市人👩🏿‍🌾。現年97歲,黨齡71年。1943 年9 月🎅🏽,靠自修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先修班。1944 年秋,升入西南聯大政治學系學習……

    • 112019.09

      趙捷民🫃🏼👉:回憶西南聯大

      1938年至1940年☯️,我曾在西南聯大歷史系讀書。1940年我從聯大畢業後,又在昆明教書,一直與西南聯大師生有著聯系和接觸🤏,西南聯大的往事深深地印在我....

    • 192021.11

      西南聯大的“九零後”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聯合大學建校84周年紀念日。前段時間上映的紀錄片《九零後》👍🏻,又將這所群星璀璨的大學🚵🏻‍♀️,呈現在社會大眾的眼前🩰。《九零後》的16名主演🧑‍🏫,年齡最大的已經106歲,最小的也92歲了,平均年齡則超過96歲◼️,是名副其實的“90”後👦🏼,堪稱電影有史以來最“資深”的本色出演👩🏻‍🏭。主演者分別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99歲)、翻譯界最高獎北極星獎得主許淵沖(享年100歲)🥭、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王希季(99歲)、世界焊接學...

    • 062013.05

      西南聯大視頻集——尚嘉蘭

      西南聯大視頻集——尚嘉蘭 視頻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