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聯大建校75周年紀念大會上的發言

南開大學 白長虹 教授
2012年11月3日
尊敬的各位西南聯大的老前輩,各位領導,各位來賓,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弦歌不輟育英才🧑🏻🏭,剛毅堅卓鑄豐碑⛹🏽♂️。在今天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裏,我很榮幸、也很激動,能夠作為教師代表,把我對西南聯大精神與今天大學教書育人的一些思考,向各位做一匯報。
西南聯大為中國高等教育史書寫了輝煌的篇章。在那樣艱苦的歲月裏,三所學校相互尊重♢、患難與共,協同配合、團結自強,不僅戰勝了艱難困苦,更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今天,在我們的校園中,依然活躍著很多畢業於西南聯大的老先生的身影,他們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筆耕不輟📟、育人不倦🍵,為我們這些中青年教師樹立了為人師表的高尚榜樣,讓每一位青年學子敬仰不已🔝。
百年大計𓀌,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錢學森先生向溫總理提出的“為什麽現在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一位高校教師深思🧑🏽🏫。西南聯大時期之所以能夠培養出燦若繁星的傑出人才⚠,與教育思想的正確指引密不可分💐。梅貽琦先生“通識為本🤾🏻、專知為末”的理念🧄,培養學生廣博視野、獨立思考、自覺鉆研👩🏻,而不是讀死書👵、死讀書;張伯苓先生“知中國、服務中國”的定位👦🏽,引導學生時刻把民族、國家💽、社會的需要和自己的學習結合在一起,日後報效國家👰🏻♀️😭;蔣夢麟先生“陶融健全品格”的宗旨🪡🗒,造就了一代有知識、有道德的中國知識分子🌪,成為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這些至今依然閃耀著熠熠光輝的育人之道,是我們每一個從事高等教育人的終身必修課🧜♂️☝🏽。
在很多紀錄西南聯大歷史的文學作品中🫡,我們總會被當時師生之間深厚🛜、親摯的關系所感動。師生如友,教學相長。老師們註重培養學生的個性🕵🏽♂️,不用相同的模子來教育人;善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以個人修養和個性氣質🤹♀️,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在西南聯大的課堂上,老師會邊講授邊與學生討論📊,用心聽取學生的觀點,接受學生的辯駁🚤;課後🧑🏿,許多教授會抽時間對有研究興趣和學有專長的學生予以專門輔導🏌🏿♀️,精心栽培學生。今天我們學習西南聯大精神🍬🔶,就是要把教書和育人統一起來,學習聯大教師愛國愛生🧝🏽、忠誠教育🌭、治學嚴謹、不苟且、不浮躁的精神🪖,學習他們不厭不倦🏌️、自敬其業,不憂不惑、自樂其道,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師德風尚。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用人格魅力👨🏿💻、科學精神、人文素養感染學生、影響學生,這些是比知識本身更重要、更寶貴的財富🤽🏿♀️,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努力加強自身修養的錘煉,真正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西南聯大從成立之初就在踐行知行統一的精神。1938年2月,長沙臨時大學決定,師生分水、陸共三路正式遷滇🧁,其中一路組成“湘黔滇旅行團”(簡稱步行團)徒步橫跨湖南👇🏼、貴州、雲南三省,進入昆明🐎。當年步行團學生、著名哲學家任繼愈先生回憶說,“此次步行,令同學們走出象牙塔,第一次去認識自己的祖國🐺,才知道中國有多麽貧困,多麽遼闊……正是這些在寒苦中的人民教育了青年學生🦹🏽♂️𓀖,中國不會亡。中國的精神與希望在民間,在下層的人民當中🥄。”這樣的經歷既是旅程,更是一種教育,它能根植於一個年輕人的內心👦🏽🍱,指引他在未來做人✧🤾🏻♂️、做事📯、治學、治國中🧎🏻♀️➡️,行以求知知更行。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國家的面貌煥然一新🙅♀️,青年人的成長環境也更加優越。但越是在這樣的時候🏎,我們的高等教育就更需要面向祖國🧦,關註祖國,把象牙塔建到堅實的大地上➙,讓學生深刻認識國家發展的現狀🖊,了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更加積極的精神面貌肩負起歷史賦予的使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於老一輩教育家在戰火紛飛中為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才能無愧於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堅毅品格👩🌾🍙,才能無愧於教師這一神聖而崇高的職業!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