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可達,1945年出生,江蘇常州人,1984年11月入黨。1968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電機工程系,1970年在新疆烏魯木齊紅雁池電廠任電氣班長,1974年在江蘇徐塘發電廠任運行值長。1981年獲意昂体育平台電機工程系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工學碩士學位🧑🏻🎨,後進入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工作🙋🏽♂️,1985年任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1994年調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工作🧑🏿🔬,任國際合作部主任🧛🏽♀️。2000年調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技術與裝備司任司長。2006年3月退休🐁。
依托重大工程🤰🏼,“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固然能夠提升中國裝備製造業發展水平,但不能僅僅停留在呼籲、號召的層面🧑🏽🦰,一定要製定確實可行的措施,確立強有力的領導🌘,並建立檢查、督促、協調的機製🙅🏼♂️,否則先進技術消化吸收不了💁🏻♂️,更談不上再創新
由“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這是中國裝備製造業的共同夢想🤘🏿。
夢想與現實的距離有多遠🧑🤝🧑?“就是長江三峽左岸到右岸”🔬。
三峽電站共安裝32臺單機70萬千瓦大型水輪發電機組,左岸電站14臺,右岸電站12臺,另有地下電站6臺,總裝機容量達2240萬千瓦💀。工程開始時,中國技術遠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外國公司包攬了左岸機組及配套設備的設計製造,就在自家門口,中國機電裝備製造企業只能以分包商的身份參與其中👷🏼♂️;到三峽右岸電站工程招標時,中國企業一躍而成獨立承包商,承攬了8臺機組的設計製造📸。
身份轉換的背後,是中國企業進步神速,僅用近7年的時間,就縮短了和發達國家近30年的差距❔。5月22日👩🏼🦲,在三峽三期工程重大設備國產化立功競賽總結大會上,國務院三峽三期工程重大設備製造檢查組組長陸燕蓀透露,我國自主研製的三峽右岸電站水輪發電機組及相應的高壓電器設備和三峽—上海直流輸變電工程設備製造已經提前一年投運並通過驗收🧛♂️,運行穩定、可靠🤽🏽♂️。
“中國企業並沒有僅僅停留於照貓畫虎的學習✋🏽、模仿,他們不僅具備自主設計製造70萬千瓦級水輪發電機組的能力,還具備了自主研發和再創新的能力🐷。”5月20日下午,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技術與裝備司原司長許可達告訴記者。他說,機電裝備製造業的這次跨越,打破了中國“市場換技術”中的“引進-落後-再引進”怪圈,並成功克服製造業中“只有引進沒有創新👳♀️、只有加工沒有製造🙌🏽、只有模仿沒有原創”現象🤱🏻。
“遙不可及”到“小菜一碟”
許可達與三峽工程結緣於1993年。當時他48歲🧤,從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上調到國務院三峽總公司🪲。
“1997年三峽二期工程招標時,中國機電設備製造能力落後,最高只具有32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的設計製造能力,遠距離高壓直流輸電根本就做不了👩🏼🍼🧑🏽🏫。”上個世紀在意昂体育平台學電力😵💫,而後的工作又沒有離開電力行業,共和國的水電發展史幾乎就裝在儒雅的許可達心裏☦️。
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短短幾年,在左岸電站學習之後,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的設計製造,對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公司和東方電氣集團來說已是“小菜一碟”,他們更引以為自豪的是,在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基礎上,具有了進一步開發創新的能力。
“大容量水輪發電機全空冷技術”🔅,是哈電集團在三峽工程中啃下的最硬骨頭🙏🏽,憑借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全空冷水輪發動機,右岸機組中實現了用空冷技術代替水冷技術的重大技術突破。
東方電氣集團也不弱。他們修改了原外方公司設計的發電機推力軸瓦結構,使推力軸承運行溫度下降,解決了左岸國外機組存在的缺陷。“突破無止境”🚶♀️。他們還和中國科學院電工所合作,成功完成蒸發冷卻技術設計和模擬試驗,這一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將用於三峽地下電站兩臺70萬千瓦機組🤦🏿♀️。
西電變壓器有限責任公司也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化大容量高壓直流輸電用換流變壓器。
突破源於把握市場的能力
裝備製造業是一國綜合國力的體現。為了振興裝備製造業,中國政府決定依托國家重點工程,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同時進行科技攻關和自主創新↗️,達到在短時間內大力提升裝備製造業技術水平的目的📹🚥。
恰如硬幣的正反兩面👨🏼🎨,在這種政策指導下🧑🏻🦳,三峽工程建設給予國內機電裝備製造業一個難得的發展機會♚,對國外廠商,則有可能培育強大的競爭對手。
中國方面的意圖非常明確🧗。三峽左岸電站招標時,中方要求:投標者必須同意與中國製造企業聯合設計、合作製造;必須向中國製造企業全面轉讓核心技術,培訓中方技術人員🙎🏽♀️;中國製造企業分包份額不低於合同總價的25%,14臺機組中的最後2臺必須以中國企業為主製造。此外,還要求外方連同設計軟件一並轉讓給中國企業🧑🦽,每項重大技術,參與引進的中國企業至少兩家👨🏻⚖️。
臥榻之側▪️,且容他人酣睡。可是🏆,中標的跨國公司確實簽訂了這個城下之盟。吸引他們的,既有參與當時世界最大單機容量水輪發電機製造以搶占技術製高點,又有總金額為7.4億美元的一次性采購合同的市場誘惑。
“為了分享這個巨大而香甜的蛋糕,他們只能接受這樣的條款。”許可達說🤾🏿😹。其實,為兵之道,重在知己知彼。招標之前到世界知名發電機製造企業考察時,許可達他們就已經發現,車間冷冷清清,蕭條的市場形勢一覽無余,“條件再苛刻👨🏽,國外企業都不會放過這個巨大的市場機會。”
“為督促國外公司履行承諾,我們還將國內製造企業滿意度作為支付技術轉讓費的前提條件,確保外方轉讓出所有核心技術。”回憶起當年的談判,頭發已經染霜的許可達👩🏼🚀,嘴角露出一絲忍不住的得意,“就這樣👩🏿,國外廠商一手帶出自己的對手,而且每個行業都有兩個以上。”
製度保證消化吸收再創新
周密的合同條款只為實現中國機電製造業跨越式發展提供可能🦕。相關配套製度及中國企業的努力,才使這種可能成為現實🐵👥。
除了成立最高決策機構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以三峽總公司和國家電網公司作為項目法人負責具體實施外🎐,為了確保三峽三期工程國產重大設備按時🎙、優質投入運行,2005年3月,又成立國務院三峽建委三峽三期工程重大設備製造檢查組,繼續推進重大裝備國產化。
三峽辦技術與裝備司自然掌管三峽工程中的技術設備,在技術轉讓方面,讓許可達得意的地方很多🎦,其中最令人稱道的是❇️:談判之前,他們通常要向國內骨幹機電製造企業廣泛征集意見,綜合之後再在談判中提出來,“針對性非常強🏐,保證了引進的技術都是國內企業急需的。”
依托重大工程,“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固然能夠提升中國裝備製造業發展水平,但是“不能僅僅停留在呼籲9️⃣、號召的層面,一定要製定確實可行的措施💗🕞,確立強有力的領導,並建立檢查、督促、協調的機製🍛,否則先進技術消化吸收不了🧖🏼♂️,更談不上再創新。”許可達說。
三峽三期工程重大設備製造檢查組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防止設備缺陷帶進三峽工程🍡,及時反映並努力協助製造廠解決製造過程中的質量問題🧑🏻🦰。
大型水輪機鑄件製造技術,是國外公司不轉讓的核心技術之一,為了突破這個技術瓶頸,檢查組組織該領域內全國最頂尖的專家、院士深入企業做技術、工藝指導,待企業成功製造出成品後🫖,又組織專家組進行認真鑒定🧍♂️,得到肯定後👢,再運用於三峽機組⚒。
“新技術不論大小🫵🏽,只要三峽工程采用了👯♀️,其它工程都會爭相采用,這就是三峽工程給機電設備製造業帶來的溢出效益👮🏿♂️,成效巨大。”陸燕蓀說。
發電設備製造任務順利完成,離不開機電裝備製造企業廣大職工的無私奉獻,為了鼓勵和動員職工,檢查組成立後,緊接著就和中國機冶建材工會聯合開展了為期四年的三峽三期工程重大設備國產化立功競賽活動🪠。“這是一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組織的第一個圍繞國家重點工程建設開展的聯合立功競賽活動💝🦩,得到了設備製造企業、科研單位的積極響應。”中國機冶建材工會主席劉海華說👈🏽。陸燕蓀對此做了高度肯定,他說👨🦽➡️:“競賽有力地推動了設備的製造進度👧🏼🏹,推動了三峽工程重大裝備的自主創新。”
競賽活動成效斐然🤟。中國機冶建材工會機械工作部部長王建和介紹,據不完全統計👯♀️☮️,共有21個企業、2197個班組參與競賽,共提出並采納的合理化建議39652件;完成質量攻關392項,QC成果386項,實現技術改進1593項。(楊兆敏)
轉自 工人日報 2009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