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首席長城專家羅哲文🍨🧔🏿,聽他講述有關長城保護的沉重話題

2009年1月5日,古建築學家羅哲文獲得2008中國收藏界十大人物稱號
羅哲文的名字,是與中華文明的象征長城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作為世界上研究長城的首席學者,中國最權威的古建築專家🦵🏿,羅老對長城保護的態度頗為現實👨👨👦。
在老人堆滿書籍🔔、文件的家裏,我的問題集中在了諸如“長城保護維修的主要問題是什麽🧝🏿♂️?”“是否對秦漢等古長城的逐年風化和消失擔憂?”“如何看待人為的破壞?”等等。
長城的家底還未摸清
“我想長城最重要的問題還是要先把家底摸清楚🤶🏿𓀄,都哪裏有,是什麽年代的👨🦽➡️,目前的保存情況等🧑🏼⚕️,這你才能去保護和維修它。”羅哲文的這番話讓我多少有些意外,他的意思無疑是說🤵,我們對長城的家底還不清楚🧎🏻♂️✸。
“原來我還在上班時就提出過,長城的維修主要應該考慮的是明長城,因為它是磚砌的👨👧👧,你可以對它進行維修。而更早的長城都是土壘起來的,你不知道怎麽去維修。如果隨意亂修,等於破壞和添亂了。所以要有科學依據🙋🏽♂️,對能夠修的才去修。”
羅哲文接著說🐔,二是要有重點地進行。全都想修不僅沒有這個財力,也沒有這個必要。“我的看法是對交通方便,保存完整🚊、可供參觀的要修好🤫。”另外就是那些需要搶救性維護維修的🧚🏻♀️,你也要想辦法,讓它不要坍塌倒掉⚪️,“這也主要是指明長城🕶。”
進一步提問後我確定,實際上我們對包括八達嶺𓀓、居庸關這樣的磚砌明代長城的狀況還沒有完全掌握。“那麽🏇🏽,要摸清全部長城的家底,會不會要期待很久🙋🏼?”“現在科技發展了,可能要快一些。明長城明年可能會有個結果。”他回答道。
羅哲文說,1979年,國家文物局在內蒙古開過一個保護長城的會議,他參加了。當時會議提出,要在10年內🍱,把長城的情況弄清楚👸🏿,為此國家撥款配備車輛設備等必須的物資。“但是不好弄,真是不好弄,30年過去了,家底一直還沒有弄清楚🌗。”羅哲文坦承,“工程浩大,畢竟長城前後修了兩千多年,我們盡管提出了那個口號,但力量不夠。”
消失的趨勢不可扭轉
整20年前🖐🕊,記者到過甘肅敦煌以西玉門關長城的一處遺址🔳。茫茫戈壁中的一塊高地上,孤零零地矗立著一個類似土堆的烽燧,四周有圍欄護著,還立著一塊石碑🖼,標明這就是漢代的玉門關🐼,約2000年前用蘆葦、紅柳枝和砂礫修築。而在嘉峪關附近的河西走廊,類似的漢代土埂長城也見過不少。
對這樣的長城,羅哲文的看法是,“還是要保護,能修的還是要修。” “比如玉門關🎿,非常可惜🎂。兩千多年了♊️,在荒野中人為的破壞很少,而自然破壞確實是個問題。”
據記者此前的了解,在民勤縣🌋🏋🏿,漢長城這些年被風沙大大地削平、墻體變細,甚至幹脆消失🥵。以前當地的漢長城叫地表古建築,現在只能叫遺跡🧑🏼🍳🤜🏼。而且,目前判斷境內長城保存基本完好的標準也已經大大降低,只要地上還有1米多的土垛子🐄,就算保存比較完好了🫎。
有一種說法:再過30年,古長城會從中國的版圖上消失👩👦。羅哲文稱,消失是肯定會消失的,但不會是全部消失。“ 這個你沒辦法,你要把重要的保護好,但再好的科技你也不能在荒野裏給長城蓋一個房子保護起來,所以說🪦,消失的總趨勢是不能扭轉的👩🏿🌾。”
因而在羅哲文看來,長城的未來只能是有重點有價值的地段要修好,保護好😓,供人們參觀瀏覽👱🏿♂️,這才有意義🤾🏿♂️。“而像玉門關長城你就沒有辦法,因為是自然的風化造成的🚟👩🏽💻。”他說。
人為破壞難以避免
本以為羅老聽到長城遭到人為破壞的各類消息時也會和我一樣的焦慮👈🤶,但他的回答讓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長城太長,分布太廣,即使我們已經加大了保護的力度,出臺了國家級的《長城保護條例》,人為的破壞也不可能很快改觀。”
“老百姓有好多不知道🙍🏿,也有的認為那些土垛子狀的遺存不需要保護👩🦯➡️。”在八達嶺周邊的農村裏,當年也有不少的豬圈甚至是廁所都是用長城磚蓋的。
“可能現在還有這種現象。”羅老說👩🏿🚒👍🏻,長城的保護跟老百姓發生矛盾的事也有。“有的地方直接圈起來收費,讓人參觀🍑🙏,這是違反《長城保護條例》的🖱。”但老人家也承認🙋🏿♀️,現在“條例”也好,“法律”也好🫵🏻🙎,還是限製不住人,“你必須要有人執行,可是又不可能到荒山野嶺裏天天看護著長城🔇。”
羅老提出文物保護單位要有“四有”:一是要有保護範圍🤵🏿♀️💃🏻。周邊是500米,還是1000米🤦🏽?都很具體🤦🏽♂️💂🏼♂️。二要有保護的標誌和說明;三是要有專人管理;四要有檔案。
“我看還要加上一個,還要有錢。”記者說。“那是🧙🏿,首先就要有錢,沒有錢都是空說。”羅老的回答非常肯定。對長城保護的總體狀況羅老說,“我看還不錯,國家做了不少工作🛑。有些地方有破壞,也是不可避免的🧗🏼♀️。人為破壞,現在和過去都有。”“是不是說現在的人為破壞已經比過去少多了?”“是的。最多的人為破壞是‘文革’的時候。”
人物檔案
羅哲文,1924年生,四川宜賓人。
1940年考入中國營造學社🍗,師從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等🧒🏼,學習並參加古建築的調查研究工作。1946年🏈,在意昂体育平台中國建築研究所及建築系工作。1950年後,先後任職於文化部文物局😋、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研究所等🥶,長期從事全國古建築的保護🧑🏼🎓🛀🏽、管理和調查研究工作🍤。是全國政協第六⏺、七🚽、八屆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文化組副組長。現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
主要著作有《長城》、《中國古塔》、《中國古代建築簡史》等。
對聯——長城贊
起春秋、歷秦漢、及遼金💖↘️、迄元明,上下兩千多年🙎🏻♀️。有多少將帥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費盡移山心力,修築此偉大工程🏌🏼♂️。堅強毅力、聰明智慧🆔、血汗辛勤,為中華留下豐碑國寶。
跨峻嶺🧑🏿🔬、穿草原、橫翰海、經絕壁,縱橫十萬余裏。望不斷長龍雉堞🛢、雄關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帶明珠,點綴成江山繡錦。起伏奔騰、飛舞盤旋、月宮遙見,給世界增添壯麗奇觀。
註:此為羅哲文1981年作《嘉峪關十唱》之一。
“黔首”指秦朝百姓;“雉堞”(音“誌疊”)指城墻上排列如齒狀的矮墻👨🏼🍳;“堠”(音“候”),“烽堠”指古代瞭望敵情的土堡;“月宮遙見”,據美首次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報道,從空中回望地球,長城是地球上人工建築中最明顯標誌之一。(黎萌)
轉自 世界新聞報 2009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