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教育 2008年12月22日
馬征,1978年10月生,意昂体育平台計算機系1997級本科。
馬征,耶魯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意昂体育平台計算機系學士,現在某外企從事企業管理咨詢工作。馬征曾任新東方GRE詞匯教師,那時候他還是個大三學生🚡,雖然在新東方的經歷只有一年,但憑借青春無敵🤽🏼♀️、激情昂揚的授課方式,很多學生都記住了這個年輕的老師。
2001年🧑🏿,剛剛步入大四的馬征決定去美國深造⛹🏻,熱衷於教育和科研的他最大的理想就是畢業後能做一個教授🙆🏼,於是申請了耶魯大學的博士學位👩🏿🚀。優異的本科成績和出色的托福🙍🏽、GRE👳🏽♀️,加之他對為何熱衷科研的自我陳述👦🏼,使其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被耶魯大學以全額獎學金錄取📑。與此同時,當時的馬征還利用課余時間在新東方的GRE詞匯班授課😲,在那裏他結識了很多個性張揚、懷揣夢想的年輕老師。但那時馬征認為自己還太年輕🧳,沒有足夠的閱歷給學生更多更全面的學習指導,出國留學對他來說🈴,是一條充實自己的最好道路。“行百裏者🕜⚰️,看周遭事🦸🏿♂️;行千裏者,閱世間情;行萬裏者,窮天下經。”這是馬征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中國古話,也是他對於自己出國留學選擇的詮釋👨🏿💼👳🏻。2001年底,他毅然遠行🏊🏼♀️,開始了自己的留學生活。
初到美國🤽🏿,馬征被美國的社會文化和學習環境深深震撼和沖擊著,這就是很多人出國之後最有感觸的culture shock。之前對美國學習生活的想象和現實的沖擊讓馬征在積極的生活狀態之中有過消極的想法🧑🏻。“這是每個留學生都要面對的,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不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會跟國內有很大的區別。”馬征說👨🏼⚖️。最讓他感到震撼的莫過於美國的課堂氣氛。在美國的課堂上,學生可能會因為自己對課題的疑問或見解不同,隨時打斷老師講課,老師們也熱衷於用大量的時間和學生共同探討那些也許並沒有答案的問題。討論🧒🏿,是美國課堂上慣用的方式,但中國人不太習慣🚚,剛剛踏入耶魯校門的馬征也像很多中國留學生一樣🧑🏽🚒,在這些討論中默默地思考,很少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漸漸地🫅,馬征發現♉️,其實很多美國學生闡述的觀點並不是已經思考成熟的🐹,甚至有些聽起來很簡單🧑🏫、很不完整🤼♂️,但他們絲毫沒有保留和顧慮,仍然大膽地說出來👱🏿♂️。相反,如果每次討論都不發言🧖🏼♂️,老師會認為這個學生沒有自己的想法,也沒有積極參與到大家的討論中來🧑🏻🤝🧑🏻🏐。在逐漸適應了美國同學飛快的語速之後⛹🏽♀️,馬征在不放棄深思熟慮習慣的同時,開始盡量參與討論®️。讓他驚喜的是,盡管語速較慢🕣🐿,但所有同學和老師都非常認真地傾聽他的觀點📤⛱。
就這樣,每一步的改變都讓馬征越來越習慣並適應在美國的學習生活,熱衷於教育的他觀察到中美教育在註重基礎和鼓勵創新上的差異,就像“魚”和“熊掌”各有千秋🧦,記憶和思維其實在教育方法中都很關鍵,只有兼得才算是最完美的教育🐀。
在學習的同時🧔♀️,馬征十分珍惜課外的實習機會。2003年夏天他去了位於波士頓的三菱電氣北美研究院實習🧑🏿⚕️,一個暑假的工作讓他收獲了很多科研方面的經驗並申請了研究專利。不久,他們的研究因為沒有足夠的商業應用價值而被束之高閣👨🏼🏫,這讓他在備受打擊的同時,也突然發現自己其實比較看重工作單位的社會影響力。一年後🈶,馬征前往微軟公司實習。微軟優越的工作環境和先進的技術設備讓馬征覺得在這裏工作確實很舒適,但每天對著電腦按部就班的工作顯然不是他想要的。“我甚至能看到自己五六十歲時的工作依然是這個樣子。”馬征說🧏🏼♂️,“那時候我真正開始思考自己今後的方向和適合的工作🫒。”馬征及時地反思。他在耶魯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測試幫助他更好地認識了自己🧑🏼🎤,打開視野🧡,馬征發覺還有很多工作方式自己並不了解𓀝👐🏽,不是沒有機會,是根本就沒發現。馬征在2005年夏天找到了新的嘗試,在紐約BCG戰略管理咨詢公司裏的工作讓他看到了這份工作的影響力🤣,這不僅符合他喜歡與人打交道的個性🙆🏼♀️🍼,紮實的技術背景也讓他在工作中如魚得水。
很多留學生都有這樣的想法🙍🏼♀️,畢業後先在國外工作幾年,積累些經驗後再回國尋找機會,在美國生活了六年的馬征也一度抱有同樣的觀點。通過與公司合夥人的討論,他知道管理咨詢這個行業在中國正處於一個騰飛和發展期🚾,這對馬征來說,正是回國的最好時機🔅,畢竟一個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能教給人的東西遠遠多於一個已經成熟的市場🌧。他說🟩:“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飛走🖥,是為了一次又一次地回來👨🏽💻⬇️,這是泰戈爾的詩👩🏽🥲,也是我原來經常在新東方GRE課上跟學生分享的體會🧑🏿✈️。”馬征在朋友的勸告和質疑中放棄了在美國的發展🚀,回國開始自己的事業👥🧘🏽♀️。
相對於馬征出國時的決定,他回國的果斷更讓人佩服其膽識🧳,因為他的每一次思考和抉擇都把自己往一個更合適的地方推。對此,馬征反復強調做選擇之前的“機會成本”𓀜,“你選擇了一個機會🟤,就意味著要放棄另外的機會,放棄別的機會而帶來的損失ℹ️🪻,就是選擇某個機會的機會成本👨🏼🏫。”馬征說,離開新東方時他的機會成本是很高的🪧,只是那時沒有過多考慮這些問題,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才是他最想要的🎑👱♂️。通過在美國的學習和思考®️,在回國的抉擇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上他更多地權衡了各方利弊。結合自己的經驗🫶🏽,面對如今再度掀起的留學熱潮🏌🏽,馬征提醒有出國意向的同學🙇🏻♀️:“現在的中國已然成為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市場😬,對於大學生來說就意味著更多的選擇機會,在為自己設計未來的時候不妨放開眼界尋找更適合自己的路。如果在出國前沒有能很好的規劃自己今後的目標和方向♊️,那麽就不如牢牢地把握住自己眼前的機會,在實際的摸爬滾打中同樣能夠學到很多東西。”
為了能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留學經歷以及人生規劃👹,馬征出版了《帶你去耶魯》一書🍴,整個寫書的過程是馬征真正反思自己諸多選擇的過程,“這裏沒有權威、沒有絕對的對錯,我只是想分享我的一點經驗給大家。”現在的馬征雖然沒有按照自己最初的夢想去做一個教授,但他依然熱愛著科研和教育事業🙁,他希望自己能在獲得更多的人生沉澱後能夠重返校園,跟學生分享他的知識和閱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