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08年11月28日
李鴻,女,廣東順德人,1967年10月出生。1988年7月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同年入伍,1992年5月入黨。2005年取得意昂体育平台(電子系)工程碩士學位,現任空軍某試訓基地一區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專業技術7級,空軍高層次科技人才,享受軍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崗位津貼,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從事導彈武器試驗總體專業。先後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先後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曾獲首屆“空軍青年學習成才獎”、空軍爭做“五個模範”優秀領導幹部、第五屆“全軍十大學習成才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第十五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等榮譽。
沒有風的戈壁灘,寧靜美麗而又孤獨。她靜得像一滴水,像一首悠久的歌謠;她靜得能讓人忘了思維,靜得死寂而又無助。就是在這樣靜默的戈壁深處,一位出生在經濟發達的廣東省,家庭條件十分優越的花季女孩,義無返顧地來了,融入了她的懷抱,愛上了這個地方,在這個地方寫下了光彩的一筆。她就是被譽為“導彈考官”的空軍某部最年輕的女專家---李鴻。20年來,她總是以戈壁為舞臺、以紅柳為追求、以胡楊為依托,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靜靜的思考著、默默的奉獻著。她把知識報國、科技強軍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胸懷滿腔報國熱血,默默紮根戈壁軍營,積極投身於新時期軍事變革的大潮中,以柔弱之軀創造了傑出成就,被譽為弄潮軍事變革的戈壁“紅柳”。2008年1月,筆者走近了這位傳奇女科技幹部的工作平臺。
她是知識報國的“典範”
僅有一腔熱情,沒有雄厚紮實的理論功底,再崇高的理想,再遠大的抱負,再明確的目標,必將是一紙空文。自到戈壁灘參加工作的那天起,李鴻就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每一點時間,每一次學習的機會,李鴻都十分地珍惜。1990年夏天,某型處於研製階段的導彈在靶場試驗時,遇到了技術儲備不足的困擾,李鴻被送派到上海航天研究院跟蹤學習新技術。由於該型導彈還處於研製階段,許多技術資料沒有經過系統整理,也沒有成形的可供學習的資料,研究院的技術人員向她提供資料時十分謹慎。白天,李鴻便跟著研究院課題組的人員工作,帶個小本子邊看邊記,邊收集資料;晚上,她就在自己房間裏整理消化白天收集到的資料。房間裏沒有桌椅,她就搬一把小凳,在床上鋪一塊硬紙板,趴在床邊把白天看到、聽到、學到的資料整理好。在歸納、整理的過程中,她發現自己學到的東西太零散、瑣碎,沒有系統,形不成體系,以致對該型導彈的總體設計及其原理還沒有一個總體認識。一向認真、好強的李鴻,主動找到了研究院製導系統的主任設計師錢飛鴻,出人意料的是,那位50多歲的老權威把年輕的李鴻確實沒放在眼裏,只給了她一張十分簡單的導彈設計原理框圖,一些基本的技術資料。這其實與自己平時收集到的資料無什麽兩樣,四處碰壁的她決定自己想辦法獨立搞。於是,她開始留意導彈各分系統的資料和電路圖,每找到一個分系統的資料和電路圖,她就迫不及待地躲在招待所裏抄資料、畫電路。有時為了把一個系統弄明白,把電路搞清楚,她就一整天不出門。時間在一天一天地過,資料在一點一點地積累,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她把該型導彈各分系統的資料、原理框圖、電路圖等整整收集了三大本,電路圖畫了70余幅。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十個不眠之夜過後,她繪製出了一個詳盡的該型導彈的總體原理框圖,很快掌握了該型導彈的總體設計原理,為她後來編寫導彈試驗大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每一次求學道路上的痛苦經歷,猶如火熱的心腑吃進了冰塊,也更加激起了李鴻暢遊知識大海的欲望。每次出差,商場她可以不去,但圖書館、新華書店、出版社是必去之地,帶回家的幾乎全是書,她先後自費購書1600多冊,裝了滿滿5大櫃。進入新世紀,信息時代的到來,為科技幹部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盡快提高自身素質,積極適應形勢任務的需要,從2000年起,李鴻開始攻讀意昂体育平台的工程碩士學位,從自動化控製到人工智能,從工程數學到系統工程,從仿真技術到信息技術,她都如饑似渴地研讀,業余時間幾乎全用到了學習上。到2007年底,她10多次應邀參加全軍、空軍的學術交流和評審會,成長為機載武器及裝備試驗界有一定知名度的學科帶頭人。
她是鐵面無私的“考官”
導彈試驗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也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是戰鬥力生成的關鍵。李鴻曾發自肺腑地講到:“面對著一枚導彈,我其實是很矛盾的,從感情上講,我很想讓它盡快試驗成功,交付生產,裝備部隊;但我又要理智地說服自己,決不能有半點私情,我還要想方設法為導彈出難題,最大限度地檢驗每枚導彈的性能。”
這是一位“導彈考官”的心語,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對待戰鬥力的態度。90年代初,某型導彈的試驗任務下達到了李鴻所在的單位,當時的試驗大綱已不適應該型導彈的試驗了。李鴻便主動獨立承擔了該型導彈試驗大綱的編寫工作,這是參加工作後首次領受重大任務,她興奮不已。如果按傳統的試驗方法,對李鴻來說完成此項任務是十分容易的,可她卻沒有照本宣科。在大綱編寫過程中,她改變了以往導彈試驗過程中單純得出命中與不命中比例的辦法,大膽提出了小子樣數學統計方法進行導彈試驗結果評定的方法,註重從全局上去檢驗一種導彈的試驗結果。可單位的同誌們對她的這一設想一直是疑慮重重,傳統的方法簡單易行,大家也比較熟悉,再換一個新的方法,檢驗導彈性能的標準是提高了,但能搞好嗎?面對大家的質疑,李鴻無言以對,只能讓實踐來解釋。以後的日子裏,她靜下心來慢慢地翻閱資料、為自己的設想尋找理論根據。她在全面了解國外靶場組織相關任務時的傳統做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小子樣數理理論進行了深入的學習研究,詳細了解了小子樣導彈試驗方法理論與實踐的成熟經驗。試驗任務在一天天的逼近,試驗大綱也不得不提前提交專家評審,李鴻把一份帶有很多理論輔助說明、技術論證的某型導彈試驗大綱提交討論,並向專家組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專家們被她詳盡的論述折服了,一致舉手通過了她製定的導彈試驗大綱。單位的同誌們感動地說,“她真是鐵面無私的‘導彈考官’”。
大綱編寫製定了,全面、準確、可靠的檢驗導彈性能的依據有了,可李鴻並沒有坐享其成。在一次靶試任務結束後,李鴻跟隨靶機殘骸搜索分隊的同誌們一起深入戈壁灘找殘骸時,她發現靶機的殘骸損傷並不是很大。“能否利用一個靶機進行兩次試驗?”當場引發了李鴻深深的思考。回到機場後,她的這種想法和單位當時負責試驗的首長的想法不謀而合,他們便現場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處於研製試驗階段的導彈不帶戰鬥部,試射後對靶機的損傷不大,靶機還可以繼續飛行,再進行一次試驗的機會從實踐中看也有,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個時機怎麽把握是一個很大的難題,這個想法行不行得通,能不能真正形成試驗的方法,大家的討論並沒有形成最終的結論。因為長期以來,靶場組織試射了上千枚各種類型的導彈,在試驗過程中,一直沿用的是以往的老辦法:一個靶標試驗一枚導彈。帶著問題參加試驗任務,似乎成了這位“導彈考官”的一貫做法。每次進行靶試,李鴻都要堅持到指揮所觀看導彈遇靶、靶機中彈後的滑行軌跡、以及靶機墜毀的全過程,並且每次都要跟著殘骸搜索分隊進入戈壁灘到殘骸的第一現場去查看,觀察現象、摸索規律。最後,她與其他科研人員一道,通過科學論證,周密計算,完成了實施“一靶兩彈”試驗方案的編寫工作,找到了科學根據,完成了可行性分析,正式提出了“一靶兩彈”的試驗方法,並獲得了圓滿成功。開創了導彈靶場試驗的新途徑,提高了靶場試驗的科學性,為國家節約試驗經費近1000萬元。
她是科研攻關的“尖兵”
中學時憧憬導彈和火箭,大學時專攻導彈和火箭專業,參軍後為導彈發放“準生證”,幾乎半生與導彈結下不解之緣的李鴻,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了她熱愛的導彈事業上。
海灣戰爭以來,世界新軍事變革風起雲湧,信息化武器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新武器試驗需要采集的數據數十倍地增長。導彈技術的發展對靶場試驗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過去傳統的靜態試驗方法顯然難以適應新型導彈試驗的需要。面對這一日益凸現的問題,李鴻和其他同誌在充分吸收和借鑒兄弟單位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和論證,並向區黨委提出了在靶場引進模擬仿真試驗的思路,區黨委經過反復論證後,決定對某型導彈靶場仿真工程進行立項,成立課題組。
從那以後近3年的時間裏,她帶領課題組的同誌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進行了反復論證和大量計算,從理論上解決了該項目的所有技術問題,並提出了運用綜合視線法進行導彈試驗的思路,完成了該項目的總體方案設計。1995年8月,李鴻作為該項目總體方案設計人和評審答辯人參加了評審會,她以清晰的思路、簡明流利的語言、準確有力的答辯,獲得與會專家的一致好評,方案評審一次通過。可李鴻卻由於連續加班,加上長時間坐在電腦視屏前工作,患上了嚴重的角膜炎,視力直線下降。盡管這樣,她還是帶領課題組的同誌們輾轉於上海、南京、西安等地,就方案實施中的技術問題進行外協和調研,終於使靶場半實物仿真系統在1998年的某型導彈試驗中正式投入使用,實現了由經驗到科學、由傳統到現代的試驗方法的轉變。該項目填補了我國航空機載武器試驗全系統動態檢測的空白,為我軍在研的許多新型機載航空武器提供了新的試驗手段,大大提高了試驗效能,有效避免了靶試的失敗,為國家節約和避免損失3000多萬元。
她是新裝試驗的“醫師”
“一個人只有具備優良的品質,才能取得事業上更大的成就,一個科技幹部只有樂於助人、勤於思考,把最大限度地幫助別人作為自己最大的快樂,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闊步前進”,李鴻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她的這段話。
前年底,某新型國產戰機進入了最後的試驗階段,為驗證該機的火控系統,要進行發射某新型導彈的試驗。根據以往的經驗,在實彈試驗之前,首先要進行傳統的地面聯試,試驗隊和廠家的專家們都認為這個環節不會有任何的問題。可意外還是發生了,在聯試過程中,一直無法構成試驗條件,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參試單位的人員摸不著頭腦,有些人開始懷疑飛機或導彈系統有問題。於是,各參試單位分頭檢查飛機系統、導彈系統,問題遲遲一直沒有找到,試驗也中斷了將近半年時間。
後來,參試單位找到了李鴻,和她一起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能否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幫助研究單位改進武器裝備的性能上去,這是很長一段時間李鴻一直在思考著的問題,她愉快地答應了。憑著對國內外導彈技術豐富的知識結構,李鴻認真分析了飛機火控系統和導彈的各性能參數,與自己曾組織過的一次同類試驗進行了對比,發現該型飛機的火控系統的準備程序中缺少了導彈預先加電程序,這是飛機火控系統設計上的一個不符合實際的缺陷,這一缺陷在技術成熟的飛機的火控系統中是正常的,但對處於試驗階段的飛機來說,缺少這一步卻是很致命的。無法完成預先檢測,試驗風險太高不說,飛機升空後不能預先對導彈加電,使得導彈準備到試驗條件構成之間的時間縮短,很難抓住最佳試驗點,裝備部隊後對維護造成較大的困難,可靠度也會下降。李鴻經過深思熟慮後,提出了對飛機火控系統進行改造,加裝導彈預先加電程序的建議。幾個月後,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在慶功宴上,該型導彈總設計師專門向李鴻敬酒致謝,豎起大拇指稱贊,“一句話就讓我們擺脫了困境,這就是專家。”李鴻卻只是淡淡一笑,因為這樣的小故障對她來說很平常。近年來,她先後解決了在研新裝備的數10個技術難題,為我軍航空新武器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王軍 易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