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網 2008年9月18日
2007年5月,34歲的趙嘉敏離開美國Oracle公司回到北京,正式開始譯言的創業之路,此時趙嘉敏已經闊別北京7年。趙嘉敏1996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自動化系,然後赴美國南加州大學求學,現在擁有運籌學博士學位和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2006年12月10日,改版後的譯言網正式上線,它的口號是“發現、翻譯、閱讀中文之外的互聯網精華”,趙嘉敏在譯言上的稱呼是“拙塵”。
進入譯言的意昂体育,看到很多MENU,比如2008北京奧運、戴爾英語奧運翻譯大賽和很多興趣小組。很多的翻譯作品都是第一時間的,讓人受益和體會到共享和協作的價值。比如汶川大地震中,譯言5月14日就翻譯國外關於地震方面的手冊,並人們在網上自由下載。9月3日Google發布 Chrome ,譯言當天就推出Google Chrome實用手冊中文版,並提供在線瀏覽服務。
2007年由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的《從零到百億:Facebook創業故事》(即《Inside Facebook》,作者是 Karel M. Baloun )讓譯言名聲大振,相信很多人都是通過這本薄薄的冊子知道譯言和更深入的了解Facebook。趙嘉敏也回憶道:“這本書出版後,譯言網的瀏覽量和註冊用戶都迅猛增加,但這本書沒有贏利。”而2008年的汶川地震時由譯言號召集體協作翻譯的《地震搜救手冊》又使公眾了解了譯言和譯言的Wiki平臺,譯言網的瀏覽量和註冊用戶再一次攀高。
譯言有很多著名的譯者。張文武就是譯言上的高產譯者之一,他在譯言上的稱呼是“鐵蝸牛”,是譯言最早期的“人肉翻譯機”之一。2007年幫助譯言把《Inside Facebook》一書印刷出版。後於2008年4月加入譯言團隊。Lawrence則是譯言上受人敬仰而又令人敬畏的翻譯高手,被稱為“壞翻譯終結者”。
對於《從零到百億:Facebook創業故事》這本書,趙嘉敏回憶說,“我們前後共校對了5遍,因為20多位翻譯者對文字、文章風格和質量等問題理解不一樣。所以最後我們必須由一個人統稿,保持行文的流暢,邏輯的連貫和文風的統一。其實,統稿的工作量也十分浩大,不比初期的翻譯輕松。因為一本書的每章都不是獨立的,都是有內在有機聯系的。所以,以後如果計劃翻譯一本書,我們計劃只請一位作者翻譯,比如列入我們翻譯計劃的《失控》,我們就確定由某位作者翻譯。而汶川大地震中翻譯的關於抗震救災的每本手冊都是獨立的,互相聯系並不大,所以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手冊最適合集體協作翻譯。”
截止到今年8月份,譯言的註冊用戶總人數約為4萬,搜索引擎帶來的流量能占將近一半,其中百度來的流量大於Google。
譯言的名字有兩層含義:即翻譯並傳播。翻譯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把翻譯的東西放在互聯網上發布的目的也在於傳播思想,溝通理解,更好的闡釋和化解文明之間的沖突。
中國互聯網的裏程碑式的人物keso在自己的博客中也認為,語言仍然是信息共享的一道巨大的鴻溝。因此想要共享知識庫和人類的文明,語言便成為一大障礙。《紐約客》的專欄作家詹姆士.索羅維基將Web2.0的核心思想概括為“利用網絡來發掘大眾智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真的是翻譯讓數字鴻溝變小,讓人們增加了解,讓世界變平。譯言正是基於Web 2.0等開放,共享和集體協作的理念下,發現和翻譯中文之外的互聯網精華文章和書籍。因為集體協作和譯者的價值觀相同,所以譯言翻譯的產品很多,這或許是譯言貢獻的社會價值所在。(作者: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