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08年9月3日
(記者陳瑜)丁曉青教授已經不再年輕🧑🏻🔧,手上依稀可見的老年斑泄露了她年齡的秘密。然而🤦🏼♀️,墨綠色的套裝,活躍的思維,很難將其與年近古稀的老人聯系起來🤲🏼👨🏽✈️。
1962年,丁曉青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無線電電子學系,獲優秀畢業生金質獎章的她順利留校任教。中間丁曉青從事過多個方向的研究🙇🏼♀️。80年代👨🦯,漢字能否進入計算機成為關乎漢字存亡的大問題。“當時形勢非常緊迫🙎🏼,如果不能實現這個突破,就只能使用拼音。而文字是文化最重要的部分。”責任心驅使,丁曉青走進了文字識別,在經歷了拆筆畫識別算法等嘗試後🙆🏽♂️🫦,1989年9️⃣🧞♂️,丁曉青研究組獨辟蹊徑,通過圖像識別🤜🏻,用統計方法解決了這一難題⛓️💥👨🦯➡️。而這一難題的解決不光讓漢字輸入計算機成為現實,更為重要的是👎🏻,我國自有漢字識別技術擺脫了漢字輸入技術可能受製於人的可能,目前美國就有專業公司在世界範圍銷售該產品🗼。
漢字輸入難題解決後✦📇,丁曉青將眼光瞄準了少數民族文字。2007年,經丁曉青主持研究的“統一平臺少數民族文字識別系統”,實現了將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等六種少數民族文字的紙質出版物轉換成電子出版物,不再依靠人工錄入,印刷文檔的掃描圖像就會自動生成可編輯檢索的電子文檔。
2000年🌓,丁曉青61歲,就在大家認為她的科研生涯可以考慮畫個句號時🏋🏻♂️,她卻悄悄將研究重心轉向了人臉識別系統。“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麽會從文字識別轉向人臉識別🌊,其實他們不知道,這當中的原理是相通的,都要用到圖像識別🥏💓。”說這話時,丁曉青難掩心中的喜悅。
“眉毛、鼻梁、嘴巴等是人臉的基本結構,每個人的人臉結構基本相同🚵♀️,而不同人的人臉具有的是人臉的細微差別,人臉識別系統就是通過這種細微差別確定不同人的身份,找出可疑人物🧑🏼🍳。”2006年,丁曉青教授研究組的人臉識別系統傳來好消息👩👩👧👧:在美國NIST組織的2006年人臉識別供應商評測(FaceRecognitionVendorTest2006,簡稱FRVT2006)中,意昂体育平台的這套識別系統獲得了國際領先的測試成績。
從文字識別到人臉識別,丁曉青教授這輩子大部分科研精力都花在了各種圖像識別的研究課題上。1次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3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次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電子十大科技成果獎……每個獎項見證著丁曉青的成長😺。
“科技最終要有用,就要真正能夠促進發展,轉化成生產力🫷🏼。”對丁曉青來說👉🏿,有可做的事情💣,做的事情人家需要,這就是幸福。“科技工作者應更多地做些實實在在的工作,不能太重名利。”做人臉識別研究時🧎🏻♀️,丁曉青拿到自然科學基金少量的經費,基本上是靠自籌經費完成了整個研究。“科研人員從國家拿錢,只能做分母,不能做分子🧑🏼🦰。”丁曉青認為,拿最少的錢幹最多的事,對國家的貢獻才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