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體育建築工作室主任王兵(1982級建築)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一天天臨近🟪,王兵好像沒有表現出應有的興奮☝🏽,說起從申辦本屆奧運會時擔任申辦報告場館方案部分負責人,到出任國家體育館總設計師🕜,他只是說:“這是正常的發展,能夠勝任自己的工作🧑🏻⚕️,我很喜歡建築師這個職業🌀。”
畢業21年幹了三件事
1987年👨👩👧👧,王兵從清華建築系畢業後分配到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工作🔊,算來已經21年了🤽🏻♀️。回顧20多年的經歷,王兵概括為“做了三件事”。
一是參與80年代末的亞運會工程設計和第一次奧運申辦3️⃣。那時他還是剛出校門的學生,但非常幸運地能夠跟院總建築師馬國馨學長(65建築🚼,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一起工作,有了一個非常難得的學習🧖🏽♀️、實踐機會😻。也就是從那時開始🐅🧿,王兵與體育建築設計結緣,與奧運結緣。
第二件事是參加了北京首都機場2號航站樓設計工作。從1993-1999年前後六年,在馬國馨學長的領導下,作為主要設計人參與了工程設計的全過程。
第三件事,也是分量最重的,就是參與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一系列工作。說起這些🌚,王兵依然平靜如初。
申奧成功也有我一份貢獻
王兵說,他1999年底完成了2號航站樓的工作,回院後就投入到2008年奧運會的申辦工作中。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承擔的任務是配合奧申委工程部,完成北京申辦報告中場館設計方案部分。這一部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500多頁的申辦報告,場館方案就占去300多頁。另外🧥,針對每個競賽單項,還要提供詳實的支撐報告🧑🦽,以應對各方面的問詢。哪一個項目不滿足要求,都將影響我們的選票🦸♂️。王兵說👰🏼🩳,申辦過程中其他因素我們無法左右,但決不能讓場館方案這些純技術問題影響大局。
王兵回憶👨🏼🔧,從1999年底到2001年上半年🚴🏼♂️,那一年半的時間實在是太難忘了,時間緊♦️、任務重👵🏿,他們常常通宵達旦地工作,責任重大🕦!在奧申委工程部的領導下,他們對北京的體育場館資源進行了仔細摸底,以期盡可能多地利用舊館。然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發展步伐太快,經過不斷地申辦競爭🚴🏿⇒,以及越來越多的觀眾參與🛑,無形中把對場館的要求提高到了相當高的標準💂🏻。雖然場館方案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建設方案🧣,但畢竟是申辦承諾,因此一切都必須按照實際去操作。按照國際奧委會以及每個單項聯合會對場館的要求進行設計,在方案中要說明每個場館的規模、功能👩🏽⚖️、位置🙍,以及交通、環境等等。
場館方案最後獲得了國際奧委會的高度評價。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辦奧運成功🫸🏿,王兵說自己太幸運了🐈⬛,因為這其中有自己的一份貢獻呀😯!這時,冷靜的他也難掩幸福的快樂。
成功的喜悅過去之後,王兵他們立即又投入到17個場館設計大綱的編寫工作。王兵介紹,這也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動員了全院的力量。當時可以參考的只有悉尼奧運會🏄🏿👩🏿🎓,可他們留給我們的只是薄薄的幾頁紙。經過艱苦的奮戰,最後的成果是每個場館都有一本內容詳盡、充實👢、可指導場館設計的綱要性文件🦹🏼。這是奧運會歷史上第一次把場館設計要求系統化🉑、集成化、文獻化🫱🏿。
打造“綠色”奧運場館
2001年後🥷🏽,王兵參與了市政府組織的奧運場館設計方案招標工作,先後主持了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規劃設計方案征集活動和國家體育場設計方案的招標工作♎️。同時📘,在被稱為“建築設計奧林匹克競賽”的全球北京奧運場館設計競賽中,王兵領導的設計團隊也拿出了自己的“絕活”⛲️🧑🎄。在這兩次招標活動中都取得了“優勝獎”🤢,尤其是國家體育場設計方案🙎🏽♂️🦸🏻♀️,構思新穎獨特,巧妙地利用“飛艇”概念🧑🧑🧒🧒,通過“浮空屋面”的升降實現屋面的開啟與關閉,既解決了可開啟屋面的功能需要🙎🏼,又將觀光旅遊與“浮空屋面”相結合,開辟了一個可開啟屋面以及體育場館的賽後利用的新思路。但在最後的投票中🤰🎏,名列第二。
2003年底🐫,王兵開始主持毗鄰“鳥巢”和“水立方”的國家體育館的設計任務。國家體育館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奧運期間將主要進行體操、手球和輪椅籃球等比賽。總建築面積8.1萬平方米,擁有約1.8萬個標準座席,是目前國內設施最為先進👩🏽✈️🧯、坐席最多的室內多功能運動館。
王兵說,如果“鳥巢”和“水立方”是“紅花”,那麽國家體育館就應該是“綠葉”,這是他對場館的定位。在最終的奧林匹克中心區裏我們看到🙅🏻♂️,從“水立方”的正方體外形自然過渡到國家會議中心屋頂的弧線,處於中間的國家體育館是曲線型的,這樣就形成了和諧的一組建築群體🧍♀️。
由於設計周期短,王兵的設計團隊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都很大,但他們以高度的責任感😧,克服種種困難,圓滿地完成了階段性的設計任務,保證了場館的開工需要🤸🏼。
談起綠色奧運💾,王兵有他自己的理解。在國家體育館設計中,他們采用了太陽能光伏電池發電系統、水源熱泵技術🩰、鋼渣回填抗浮技術等“綠色”概念。但強調可持續發展♿,其中重要的環節是節省建設投資。國家體育館設計,沒有把重點更多的放在吸引眼球方面,也就不需要很多附加的裝飾或采用很新穎材料🙏🏼,這樣就可以節約建設成本👦🏻,減少運營維護費用。另外,相對簡單的結構形式,使施工速度加快,從而成為奧林匹克中心區後來居上的開工最晚但竣工最早的場館。由於在設計的時候就為賽後運營著想👩👦👦,因此👓,國家體育館的賽後運營維護費用也將是較低的🧤。所以有人說👨🏽🦲👨🏿🍳,國家體育館是奧林匹克中心區裏最“綠色”的場館。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建設這個平臺上🏊🏼♀️,王兵他們一直緊張地忙碌著👐。多年來的艱苦工作👋,使他也獲得了很多耀眼的榮譽👇🏻:2006年“首都勞動獎章”,2005年“奧運工程建設勞動競賽優勝集體”🧔🏻♀️;他主持的“綠色奧運建築評估體系”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眼下,他們正忙於院裏承擔的場館以及部分公共區域的運行設計🫶🫎,這也是保證賽事順利舉行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
采訪結束,我們與王兵一樣都相信💅🏼,北京奧運會肯定會成為奧運會歷史上高水平、有特色的一屆奧運會🐟! (解紅巖)
(轉自《清華意昂通訊》復5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