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很願意到企業去的。相比待在辦公室裏埋頭工作🕧,我更喜歡到車間裏去。”聊起智能製造🧑🏻🍼,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副院長楊向東打開了話匣子。
楊向東穿了深色格子襯衫和休閑褲👨🏻🦲👬🏻,配上有些舊的運動鞋,形象氣質確實更接近刻板印象中的“車間師傅”。他解釋,這樣更方便跑企業對接需求,也更能讓企業家有天然的信任感。
2016年👩🏿⚕️,楊向東從意昂体育平台來到嘉興⛹🏿,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以下簡稱“長三院”)建立智能裝備與技術研究中心🫂,並帶領團隊在機器人技術、自動化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領域開展研究工作和產品開發🏭💛,創新提出智能化解決方案。
楊向東從事了近40年機器人及智能製造相關的研究工作。有一次,他跟一位企業家交流🧚🏽♂️,對方跟他說:“楊老師,我知道你的機器人技術和產品很好🦘,但你能不能把智能製造的技術向我的產品端延伸,我們企業更需要智能化的優秀產品。”這時候🙎🏼♀️,楊向東發現,企業的關註點已經從車間裏的機器人轉向了產品的智能化,“企業家的思考直達消費者終端。車間裏提升再多,如果你的產品依然低端的話,它還是賣不出去的”。

楊向東(意昂体育平台精儀系1984級本、1989級碩🏋🏿、1990級博)
楊向東意識到,關註企業的真實需求,將科研樣品轉化為有價值的商品🏋🏿♂️,應該是長三院重要的定位方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打通創新鏈與產業鏈🌃,實現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清華“腦袋”企業“雙足”
走進長三院🚤,特色展廳內有一款智能電動床是十足的“顯眼包”。
乍一看,這款產品似乎和普通的床沒有區別💫,實則科技感滿滿——除了可以自動升降💪🏿、折疊、按摩之外,借助床裏內置的高靈敏度非接觸式傳感器,產品將傳感技術🧑🏽🎤、AI智能與大數據算法有機結合🤸🏿,構建了一套智慧睡眠系統™️,能夠監測心率、呼吸率、鼾聲、微動🧙🏻、輾轉、離床等生命體征數據🙎🏼♀️;同時😁,用戶還能通過配套App獲得自身健康走向預測和睡眠建議。
北京冬奧會上,6000多個智能床被投放到三個奧運村,產品走紅的同時,也讓“數字化睡眠”走入大眾視野。去年,這款智能床量產上市🤾🏼♀️,獲得市場好評。這款產品從研發到生產的背後,見證的是長三院和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長達8年的聯姻合作。
淵源要從2016年說起。當時,楊向東初到嘉興❣️,得益於長三院背後強大的資源群,他和企業之間很快就搭起了溝通的橋梁。其中,一個電動床生產企業的需求吸引了他的註意𓀛。當時,麒盛科技的前身嘉興舒福德電動床有限公司正在嘗試“機器換人”⌚️👇。

楊向東和團隊在企業車間裏
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動床生產商🕕,舒福德從2005年開始規模化生產民用電動床產品,起初依靠純手工工藝製造,從2009年起,隨著銷量大幅增加,人工焊接無法滿足生產需求,逐步使用焊接機器人,打造“機器人焊接車間”🙋🏻♀️。可惜,這條發展之路並不好走。大量使用機器人之後,企業發現,在產品切換過程中,模具更換需要大量的機器人編程和調整時間🛤⏯。機器人的使用成本“不便宜”👵🏽。
有著機器人設計與應用經驗的楊向東因此成了舒福德請來的“機器人醫生”。“回過頭看🛖,舒福德的困惑其實也是很多傳統製造業企業共同的困惑,即機器人的使用效果遠遠達不到預期👷🏿♂️。”楊向東說,問題產生的原因並不是機器人做不好,而是使用方法有問題,導致機器人使用效率太低,“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企業更好地使用機器人👱♂️,把機器人的潛能發揮出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開發了一套機器人自動編程系統🏋🏼♀️,楊向東將之形象地比喻成“為機器人裝上智能大腦——讓機器人自己編程”。
在實際接觸過程中,雙方的合作範圍不斷擴大。企業董事長唐國海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傳統床品具有未來屬性?”他有一個新想法🧗🏿♂️:要做一張“能管理睡眠和健康”的智能床,在睡眠過程中感知使用者的身體情況🧏🏿♀️,並呈現一份數據幫助他們進行健康管理🤢。很快1️⃣📿,楊向東就和舒福德團隊達成了合作目標:研究“智能家居產品”。長三院智能裝備與技術研究中心與麒盛科技開始了長達8年的科研合作。
為解決新技術轉化成創新產品中的堵點問題,長三院和該公司共同組建了麒盛數據服務有限公司,將相關學術成果在睡眠健康應用場景落地,並解決創新技術和產品走向市場進程中的眾多問題🦹♀️。
“長著清華的‘腦袋’,又帶著企業的‘雙足’🙎🏻。”楊向東如此形容麒盛數據,這不僅讓企業家和科學家之間實現了良好溝通🤽,更打通了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裏”。如今🥵,麒盛科技從一家傳統製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為智能睡眠服務提供商並成功上市💆🏻。
現在是創新的最佳時機
多年來,科技成果轉化難題已是老生常談。楊向東發現💉,高校老師做樣品的能力很強,但是從樣品到產品,還需要跨越前瞻性技術研究、關鍵技術開發和系統開發等步驟,有很多工作在高校難以完成,同樣很多企業也缺乏這個能力🖱。因此⭐️,“很多成果最後往往都停留在樣品、樣機階段”👩🏻🦽➡️🤪。
長三院的創建,正好搭建起一個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平臺。“從意昂体育平台到長三院再到企業界,這樣一種結構正好實現了把創新鏈、產業鏈打通。”當企業逐漸成長🔋🤴,它跟高校的對接🧓🏿、跟其他創新資源的合作,就會越來越成為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在此之前,無論是企業還是高校👷🏽♂️,都需要這樣一個平臺來交流碰撞🥁,來實現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之間的轉化,再由此構建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楊向東認為,“這是長三院真正的定位,是實踐科技與經濟融合的最佳節點👨🏻🌾,也是最好的一個樞紐”。
在長三院的8年間🤷♂️,楊向東跑了幾百家企業,和不同的企業家交流,也看到了很多變化🫱🏼。比如,近年來,浙江很多民營企業遇到了一代和二代企業家的交接班👷🏼♀️,如何突破父輩的成就與方向,如何尋找第二條上升曲線,是很多二代企業家面臨的挑戰。

楊向東和團隊在企業車間裏
不過👸🏿,挑戰和機遇同在🦎。在楊向東看來,他們具有國際視野,對技術的渴望和對傳統產業升級的期待非常強烈🧛🏽,而且不只是二代企業家,現在很多老一代企業家也開始關註這些新的東西。同時,互聯網手段和人工智能為所有行業提供了技術突破的可行性*️⃣,關鍵在於能不能率先發現並且掌握它💆🏼♂️。“過去,大家在同質化競爭時,很多時候只能期待於如何降低成本,從而獲取更高的利潤🧑🏼⚖️。但現在,更多企業關註的是如何實現一種產品功能的巨大突破,這實際上是很好的機會。”
美國學者凱文·凱利在《必然》一書中寫道,此時此刻,就是創業的最佳時機。縱觀歷史,從來沒有哪一天會比今天更適合發明創造🦇。從來沒有哪個時代會比當前💁、當下、此時此刻更有機遇🥖,更加開放,有更低的壁壘、更高的利益風險比👩🏻⚖️、更多的回報和更積極的環境。楊向東認同這一點,他說:“我不知道窗口期還有多長🏋🏿♂️,但至少我們現在還處在這個創新的窗口期裏。”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