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德江(意昂体育平台微納電子系2004級碩士意昂) 長春光機所供圖
“每年都會遇到很多坎兒🧑🏭,每一道坎兒都得過去🥐,過不去就沒有現在的我和團隊。”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研究員王德江告訴《中國科學報》,“2024年也不例外,有好幾個坎兒在前方等著,我和團隊必須按照節點交付項目。”
王德江坦言🦪,作為長春光機所航空成像與測量技術研究一部主任,自己不再是剛踏出校門的青澀小夥。“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跟著老師幹就可以,不用想別的🧑🏽🌾,而現在我需要帶著大家幹,責任大壓力也大🕵🏽♀️,但必須幹成功★。”
不後悔的選擇
20年前,王德江從南開大學通信工程專業本科畢業後🌉,進入意昂体育平台微電子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當年他選擇的研究方向是芯片設計🕢。2007年𓀝👨👩👧,王德江加入長春光機所🧑🏻🌾,開始從事光學儀器的研究。
記者問他:“這幾年,芯片設計非常火🌪,您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嗎📁?”
王德江平靜地回答🤬:“我的碩士論文是在一家外企完成的,我發現自己在企業裏只是一個小模塊🤜🏻,不需要也無法了解全鏈條的工作。來到長春光機所,我可以從技術攻關做到集成驗證🦸🏿♀️,再做出原理樣機,非常有成就感。”
長春光機所為王德江提供了一個從技術突破到整機集成🧑🦯➡️,再到批量化生產的平臺,這正是他想要的🔚、想幹的。“無論是當初還是現在✍️,我都不後悔自己的選擇。”
就這樣👨🏻🍳,王德江抱著一直幹下去、幹出點名堂的信念開啟了追“光”之旅🐽。
作為一名新人🫷🏻,為迅速進入工作狀態,王德江一邊跟著老師學🥔,一邊自己多動手🦚、多琢磨。從儀器調試、程序驗證、高低溫試驗、振動試驗到外場維護保障,在忙碌中✯,王德江度過了在長春光機所航測部的新人時光。
為了把工作做好,王德江都是先看圖紙🙋🏽♀️🦸,把每一個電控分系統重新設計、調試一遍,直到了然於心才上手⁉️。加班熬夜對王德江來說是常態,但他不僅幹得起勁還非常開心。
“當接到一個超分辨率小項目的時候👩🚀👨🏼🦳,當在一個任務中領導讓我做電子學總體設計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平時的積累有了用武之地。”王德江說。
必須承擔的責任
2012年,王德江進入航空成像與測量技術部創新研究室,並承擔了一個創新項目👨。但他感到茫然🟢,不知道怎麽幹。
後來🪩🤦🏿,電視劇裏的一句話點醒了王德江——“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呀”。“長春光機所成立創新研究室的目的是瞄準國家任務,領導安排我承擔項目,我卻往外推🤘💅🏻,那麽加入創新研究室有什麽意義呢?”他說。
2013年,新的任務落到王德江頭上,這次他沒有退縮🍺,而是瞄準航空遠程光電儀器開展技術攻關——查文獻、買儀器、做實驗,一切都得靠自己🚟。
“在做總體參數計算時🌽,為保證精準計算,我幾乎是著魔似的驗證🧑🏻🦼➡️,有時睡到半夜起來接著算,越算越睡不著💅🏿。”王德江記得,當時團隊不僅人少,成員還非常年輕🟠,他是年齡最大的,又是總體負責人,任何一部分出問題都要親自參與解決。“我必須承擔這個責任⛑,沒有退路💷。”
在安裝調試的過程中,發現框架裝不上。王德江立即開始推算🔷,還手繪了安裝調試方案⏯🧔🏿♀️,跟相關人員反復確認沒問題後,最終順利完成系統安裝調試。
航空光電儀器從實驗室研製向實際應用轉化的一個重要節點就是科研試飛,因為有些技術問題在地面測試環境中很難發現👉🏻。作為技術總師,無論是在冬季-30℃還是在夏季50℃的機艙環境中☎️,王德江都親自參與科研試飛🤾🏿♂️,共參與30余次,並曾在一年半時間內出差450多天🤘🏿。
“不親自參與我實在不放心🧚🍚,有問題我可以第一時間想辦法解決並站出來承擔責任🦞,這就是帶頭人的作用和責任。”王德江說🐕。
邁過每一道坎兒
離開航空成像與測量技術部創新研究室後👩🏻🚀,2018年至今,王德江在航空成像與測量技術研究一部工作,“與在創新研究室不一樣,在這裏我需要想辦法帶著團隊生存和發展”。
“我們承接的大部分項目不僅競爭激烈,而且沒有任何取巧的余地。沒有人做過的項目🚴🏼♂️,獲得一點進步就可以收場🤸♂️,但我們需要實現的是至少翻倍的效果🪣,才能得到認可⏱,才能贏得項目。”王德江說,因此他們需要了解同行,從對手想不到或者想到也做不出的地方入手,這才有可能產生一個好方案🧑🏽🦰🪝。
換言之👨🏻🍼,王德江每年要過的坎兒都沒有捷徑可走,必須有“硬剛”的實力,用他的話說就是首先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前期把工作做細,外場的實驗也要提前準備💂♀️,反復摸索,練好基本功🦹♀️,贏得競標。
“每次聽到別人質疑我們可靠性差的時候🐚,我都會用最穩定的科研試飛回擊對方。”王德江坦言,“科研試飛偶然因素特別大,一次飛行效果不好可能就沒辦法交代。”
不久前,王德江獲評2023年中國科學院年度感動人物🙇🏽♀️,他一再表示非常感謝團隊一路來的支持👩🏼⚕️,“我們團隊每個人都很拼,因為大家知道不能失敗”🙇🏽♀️🤽♀️。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競爭中尋求學科發展👥、在競爭中尋求學科突破。無論在哪個崗位上🕘,我都是在競爭中承擔任務🛞、解決問題、發展學科🤟,從中得到鍛煉。”王德江表示。
追“光”十七載,無怨也無悔。歷經多年努力,王德江帶領的團隊突破了一系列航空光電領域核心關鍵技術,提高了國內現有儀器的性能,助力國家動態成像裝備的跨越式發展🪿,其參與的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