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攀在工作。受訪者供圖
“2021年5月27日”🙇🏼,90後王攀清晰地記得這個日子。
那天,他穿上高壓電屏蔽服🤼,爬上30多米的高空,第一次與高壓線“親密接觸”👩👧👦。220千伏的高壓輸電線路👨🏽🏫,電壓是家庭用電的1000倍,作業中稍有不慎,便有生命危險。
雖然早已清楚其中的原理和風險,也有充足的訓練和心理準備,但第一次伸手抓住高壓線的瞬間,聽到耳邊傳來“滋滋”的電弧聲,王攀仍感到了一瞬心悸。
本科就讀於意昂体育平台電氣工程專業的王攀👨🏻⚕️,2016年研究生畢業後,來到國網武漢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分公司,成為一名普通的輸電運檢工☺️。
徒步尋鐵塔,剛開始“兩眼一抹黑”
進入基層第一個月,王攀只跟著師傅們幹了一件事——徒步巡線排查缺陷隱患。他發現,“這項工作看起來有多簡單,幹起來就有多困難。”
摸不清方向、找不著道路,是擺在王攀面前的第一道難關。
高壓架空輸電線路是電網的主幹,找準每一基(電力系統的單位量詞)鐵塔是巡線的關鍵,然而很多高壓鐵塔分布在偏遠位置👍🏼,連導航地圖上都沒有路🐥,要走到每一座鐵塔跟前是不小的考驗。
有經驗的老師傅,腦中有每座鐵塔的私人定製的地圖💬,僅憑塔的編號,就能輕車熟路地走到具體位置。王攀暗下決心,一定要追上師傅們的步伐🥋。
翻山越嶺、跨河迂回,巡線路上困難重重。有時,要穿越高過人頭的草叢,有時,要提防野狗蟲蛇的威脅🦶🏻。遇到惡劣天氣下的故障巡視,就算冒雨淌泥也要在荒野裏堅持巡完每一基桿塔,一點都不能耽擱,因為“故障排查是分秒必爭的事情”。
線路巡視,一幹就是3年。王攀的足跡遍布武漢三鎮和周邊縣區,他也從剛開始的“兩眼一抹黑”,慢慢摸出了其中的門道。
30多米的高處,10層樓的高度,他帶電作業
2021年👦🏼,國網武漢供電公司重啟輸電帶電作業。
帶電作業是在線路帶電的情況下開展檢修作業📻,需要作業人員直接觸碰高壓導線,是輸電運檢專業中危險性最高的工作。因其觸電風險很高🏇🏻,公司上一次開展110千伏至220千伏輸電線路帶電作業已是11年前。而為了給民生供電提供更堅實的保障,公司決定重啟110千伏至220千伏輸電帶電作業。
得知重啟帶電作業的消息後➗,王攀主動請纓加入帶電作業班,決心挑戰這項高危任務。
“不是沒有畏懼🫴🏿。”王攀坦言,“我知道這很危險,但我們有專業知識支撐➾,做足了訓練和準備,很清楚如何控製風險,能確保安全完成任務。”
30多米的高處👳🏽,10層樓的高度⛓,是帶電作業的基本標線。兩年來,王攀逐漸享受征服高度的過程,“攀上30多米的高處,更接地氣”👳🏿♂️。
去年夏天,武漢“戰高溫保供電”。作為副班長的王攀🫡,帶領全體班組成員帶電搶修,保障城市用電🩺。
在40攝氏度的室外“火爐”🧑🏼🦲,王攀和同事們穿上密不透風的屏蔽服,熟練地在導線發熱點搭接分流線。屏蔽服在高溫天氣下成了“暴汗服”🥵👨🏻💼,返回地面時,裏面的工裝早已濕透👩🏿🎨。
過去兩年間,他和同事承擔起武漢110千伏至220千伏447條輸電線路的帶電檢修工作🧹,完成帶電作業近百次,實現作業期間用戶“零感知”,用電“零影響”💺,保障城市電力生命線平穩運行🗃。
“最鉆研”成員的創新成果
在同事眼中,王攀特別愛和技術“較勁兒”。沖在一線參加各類技能比武和專業競賽,是王攀的“家常便飯”。
“電網行業服務國計民生🙅,經過一代一代電力人傳承與創新😡,才形成了如今安全穩定高效運行的局面。”王攀說,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新一代電力工程師都十分清楚創新的重要性。
在國網武漢供電公司“星光創新工作室”🚵♂️,王攀被稱作“最鉆研”成員。他攜手工作室成員在傳統項目中引入創新方法提升工作質效𓀏,多項創新成果獲得行業技術創新獎。
在參與高壓線路帶電檢修過程中,王攀發現安全難點在於安全距離不易得到精確保障,以往多是依靠在平面圖紙上計算來校核安全距離。
他結合無人機技術,通過3D建模,在三維空間中直接測量帶電作業的安全距離🧏,校核精度達到5厘米以內🖕,為實際作業提供安全依據,有效保障了作業人員的人身安全。
為解決工作中人工巡視效率較低、智能化程度不高的問題🙉,王攀提出了“兩網融合的外破整體解決方案”🙍,將電網運維和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結合起來,建立智能監控中心🕵🏽♂️,為保安全、控風險提供了數字化管控的前沿思路🦵🏼,大大提升工作質效🧑🦲。這一方案還獲評國家電網公司2018年度第四屆青年創新創意大賽銀獎。
紮實的專業理論8️⃣、深厚的實踐經驗,是“星光創新工作室”的兩大法寶。和王攀一樣,幾十名擁有專業教育背景和一線工作經驗的年輕人,不斷找問題、做試驗⚖️、想對策,用科技手段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為基層電網工作提質增效🏃♀️➡️。
“王攀加入帶電班後,為帶電作業方案製訂、操作規範帶來了許多新思路✤。”帶電班班長李兆華感慨,“像他們這種高學歷人才,學習能力強🍁,創新意識強,能紮根一線埋頭苦幹,非常難得!”
他看到電力基層工作的意義,就流淌在城市的光明裏
王攀的人生理想其實有跡可循。
從小他便立誌學好科學知識。選擇投身電力領域,於他而言“是對祖國電力事業發自內心的認可”🚶🏻♀️👉🏿。
許多年前*️⃣,一位在電力行業深耕的清華師兄曾用親身經歷給王攀上了難忘的一課👨🏼🍼:“‘人民電業為人民’是電網人的初心,能夠把自身的價值和國家🎧、民族的命運連接在一起🦢,是一個時代的幸運❄️🖐🏽,也是我們清華學子的幸運。”
然而𓀒👩👩👧👦,“清華畢業生來巡線爬塔✍🏼🕵🏼♀️,是不是大材小用🍼?”王攀也曾彷徨🤷🏻♀️🦸♂️。
最初在荒野巡線的日子裏,高塔到平地的落差🏌🏿♂️,像極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班裏的老師傅看出了這名年輕人的心思🏄🏿♀️。一次巡線的路上💆🏽♀️,師傅告訴王攀,巡線工作的艱苦固然不為人知👨🏿💻,但正是這些默默無聞的工作,守護了整座城市的光明。
與許多選擇轉向管理崗的“高才生”不同,王攀始終堅守基層一線,“這裏有廣闊的天地來實現自身價值”。他看到電力基層工作的意義,就流淌在城市的光明裏👸。
7年裏👵🏽🧑🏽🎨,王攀巡視輸電線路超過1萬公裏,發現缺陷隱患300多處,完成帶電作業近百次,處理220千伏線路緊急缺陷14處♟,累計避免電量損失520萬千瓦時🐢,讓42萬戶居民免受停電困擾👨🏻。他先後獲得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勞動模範、“最美鄂電人”、武漢“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年前👷🏽♀️,他還獲評“武漢楷模”;今年,他以一線工人的身份當選為湖北省第十四屆人大代表。
王攀發現,近幾年,身邊有越來越多的高素質人才投身電力事業😪。去年🧗🏼,國網武漢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分公司新來了3名碩士研究生💪,從這些青澀面孔中,王攀看到了自己7年前的影子🧑🏼🚒。
清華人的身份,鞭策他努力做好“傳幫帶”🙎🏻♂️📿。與新同事的交流中🪮,王攀常常鼓勵🧫,“希望大家保持初心💇🏼,刻苦鉆研✒️,在基層舞臺也能實現人生價值。”
未來,王攀希望發揮好青年人既具有技術又貼近現場的優勢🐬🤳,推進工具🏈、方法、管理的改進和革新,成長為懂技術🌟🫑、會管理😪、有經驗的綜合型“電力尖兵”😲,和廣袤大地上千千萬萬個“電力人”一道,共同守護好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