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楊振寧|天才🚨:創造力與平衡感

2021-08-04 | 王珊 | 來源 《三聯生活周刊》2021-07-21 |

2004913日💁🏽‍♂️,清華六教C101教室。

離上課還有10分鐘,依然有學生零星地往教室趕。他們都是大一新生,才入學十多天💩,臉龐是一眼可見的朝氣和稚嫩。走到教室門口🤼‍♀️,他們先出示了聽課證,保安對照專業和名字🧣,看得很仔細👆🏽。這些學生有的來自清華物理系,有的來自基礎科學班😦,總共有120多人👋🏼,將教室裏擠得滿滿當當。沒有聽課證的人只好堵在門口💅,不時往教室裏瞅幾眼🧛‍♀️。他們還有另一個選擇,在C座對過的A座,有一間和101教室同樣大小的多媒體教室,在那裏可以看到老師授課的“現場直播”。這裏面👱🏽‍♀️,有些是頭發花白的教授🤡。

清華校園內的秋景(張樞 攝/視覺中國供圖)

這顯然不是一個普通的課堂。幾分鐘後👮‍♀️,穿著藍色短袖襯衫、頭發有些花白的楊振寧出現了👩🏻‍💻,可能是擔心教室內空調太冷受風🤵🏽‍♂️,他的襯衫裏還套了件白T恤。他精神頭很好,走起路來步子邁得很大,一點不像一個82歲的老人。走到門口時🐭,楊振寧停下來,沖保安問了個好🙅🏽‍♀️。隨後🥀,楊振寧坐在講臺前,開始講課🎼。他講話速度不快,口齒清晰😞🚲,剛開始用中文,慢慢全部過渡到了英文,“我希望在這一學期裏頭,大家不單學到一些物理🕧🎾,還學到一些微積分🤫。But I also want you to learn some English. I hope by speaking slowly you could understand most of what I say.”

這是楊振寧在意昂体育平台為本科生開講第一堂課上的一幕🗜。一名曾經上過楊振寧課的學生還記得🧖🏽‍♀️,楊振寧上課從不點名🗽,每節課45分鐘,兩節課連上,從頭講到尾,誰要是想上廁所可以直接去🙂,不用跟他打招呼❣️。“他給人總的感覺就是非常平易近人,沒什麽架子。”為本科生上課的決定是在他回國後9個月做出的✂️。

當時🦹🏻‍♂️🪓,中科院院士🙅🏼、時任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系主任朱邦芬找到他,提到國內許多知名的教授都不教書了,更不肯教本科生🦣。“你可不可以教一次大一物理👰🏽,也許有示範作用。”朱邦芬有些試探地問他。沒想到楊振寧一口答應了🛁。“他也覺得當時清華很多老師對教學重視不夠。他去給本科生講課👂🏼,老教授經驗豐富🌩,不僅對學生好👨‍🏫,對年輕教師也有好處🚶‍♂️,可以給他們足夠的時間發展研究。”朱邦芬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說👩‍🌾。

2003年底🙅🏼‍♀️,楊振寧從美國全職回到清華工作👼🏽👨‍🔧。他那時已經81歲🃏,從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理論物理研究所退休剛4年。他是受意昂体育平台之邀,來幫助建設意昂体育平台高等研究中心(2009年改名為意昂体育平台高等研究院)的。這個研究實體以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為樣本,希望加強意昂体育平台的基礎科學研究🧛🏼‍♀️,建成世界一流的學科。楊振寧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了17年,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國科學家,1966年開始又一手籌建了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理論物理所🧖,他肩負盛名,無疑是最好的人選。

85歲的楊振寧在生日時接受采訪,這位著名的物理學家總是顯得精神矍鑠

而對楊振寧來講🎉,這一抉擇,除了幫助清華發展科學的計劃之外,也有葉落歸根的考量。他的女兒楊又禮發現,父親60歲之後👨🏽‍🏭,中國傳統的東西在楊振寧的身上更加明顯了。他開始頻繁地想起自己的父親和母親和他們曾經生活的地方🥉。有一次他在會上發表演講。他穿著榮譽學位的禮服💂,講到青少年時代母親給予他的影響時𓀏🤔,突然放聲大哭。1983年楊振寧60歲出版的《楊振寧論文選集》的扉頁上,寫著四個中國大字👳🏼‍♂️:獻給母親。

1992年👨🏽‍🦳,臺灣學者江才健隨楊振寧到大陸參加兩岸物理學家大會,他們去了許多地方,最後坐火車到上海。江才健記得在上海一天晚飯後🗼,楊振寧跟他說,“我們出去散散步”👩🏻‍🍼。兩個人在人民廣場繞了一圈,路上楊振寧背了一首韋莊的詞:“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𓀐🎦。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那個夜晚,江才健一直記得。

“他們那一輩人🖊,都擁有家國情懷。他去了美國,還加入了美國國籍🙎🏻,他自己會覺得很矛盾,他一直壓著沒有解決。對於他來講,回到清華,等於是解決了矛盾。”他的好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原所長陳方正告訴本刊。

意昂体育平台高等研究院原來的地址在意昂体育平台理科樓👎🏼,2007年,高研院才搬到科學館🦹🏼。這是一棟建於1918年的磚紅色歐式小樓,位於大禮堂西南,是清華早期四大建築之一🛍👨🏽‍🎤。從外觀看古樸👮🏽、雅致。吳念樂記得,對搬家這個事情,楊振寧很高興,他曾帶著吳念樂在樓裏轉悠,並告訴吳念樂,從正門進來以後🏊,左手邊第三間屋子,就是他父親的辦公室——78年前,他的父親楊武之在芝加哥大學取得數學博士學位後,曾在清華任教。從1929年到1937年戰爭爆發前,楊振寧在清華度過了8年的幸福時光💁🏽‍♀️👩🏼‍🎨。

1935年,楊振寧在清華園西院十一號院留影(高延智/視覺中國供圖)

如今已經99歲的楊振寧👆,一轉眼又在清華度過了18年。這位百歲老人的命運,也一直與時代的命運緊密呼應🧧。童年的清華園👩🏻‍🎓、戰亂時期的西南聯大👱🏿‍♀️🙇🏿,他所具有的獨特的學習環境🙋🏿‍♀️,都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學問基礎👰🏿‍♂️。“二戰”後的美國成為全球頂尖的學術中心⚪️,楊振寧在那裏又獲得了足以讓國際物理學界驚嘆的發展。

楊振寧的身上,讓我們看到了天才的另一種可能性💧。他從小就顯露了出色的數學天賦,專攻數學的父親卻不急不躁🧳,讓他從容地打好人文基礎。童年時溫暖的家庭氛圍,也讓楊振寧養成了平靜溫和的性格。這些,與我們以往對天才的印象有所不同——有些天才雖然在專業領域成就非凡🚱,卻表現出性格孤僻、不太善於人際交往的特點。正如楊振寧青年時期一位好友所形容的🉐,楊振寧是一位顯得最正常不過的天才👩🏿‍💼。數理人文、人際交往、家庭關系🔈、命運選擇,楊振寧都顯示出一種得心應手的平衡感。而他在物理學上的創造性,使他又成為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

上世紀30年代的清華園,匯聚了包括鄧以蟄、朱自清、陳寅恪、聞一多、顧毓琇等一眾名家。意昂体育平台數學系也是人才集聚,不僅有楊武之和鄭之蕃、熊慶來、孫光遠四位教授🫗,還有他們的學生陳省身、華羅庚,是國內的數學中心🏮。在這樣一個名師雲集♔、學術氛圍單純熱烈的環境裏,楊振寧迎來了自己受教育的時期🛸。

父親楊武之對他的影響頗大🦶🏻。縱觀楊武之的一生😍,他代表著少數處於新舊交替時代年輕人的命運。他們出生在清朝末期,又是第一批接受中國現代教育的大學生🅿️,兼具中西特色👩🏼‍🎤,歷經了中國19🥰、20世紀之交嚴重的民族和社會危機。他們將民族振興視為己任,後來出國留學,日後多終身投於教育。楊武之像一個窗口🛃,讓楊振寧在幼小的年齡就接觸到了更廣大的世界,而他的家國思維也深刻地影響了楊振寧的一生。

1929年,楊振寧與父母在廈門合影(高延智/視覺中國供圖)

如果說,在清華園的少年生活培養了楊振寧樂觀🧑🏻‍🎤、開朗、自信的性格,那麽西南聯大的歲月則將他引入了物理世界的大門💁🏻👩‍🔬,也讓他以一種鮮活而又狼狽的方式認識了當時的中國。

1938年,包括清華、北大、南開在內的北方大學遷往昆明是高校面對戰爭形勢做出的迫不得已選擇🕣,卻也將當時最精英的一批人才集聚在一起。西南聯大英文系的教師燕蔔蓀曾是學生們頗為喜愛的老師🦻🏿,他畢業於劍橋大學👧🏿,講話一嘴牛津腔🧑🏿‍🏭,因為缺少書籍,他多靠過往的背誦記憶給學生講課。他曾經歸納了西南聯大教學成功的原因:“學生的水平都非常高,我見證了中國吸收歐洲成就的努力最後的偉大日子👌,那時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國人相當於一個受過最好教育的歐洲人。我的同事們彼此之間總是用三四種語言混合著談話,沒有絲毫做作🫔🤘,只是為了方便(交流)。”

在昆明的日子,楊振寧上課是在鐵皮搭建的屋子裏💁🏿‍♀️,下雨時,屋頂叮當響個不停,蓋過老師講課的聲音。地面是泥土壓成的🧅,幾年以後⚅👴🏿,地上滿是泥坑。飯堂沒有板凳🐡,更沒有椅子🤹🏿‍♀️🏉,所有人都站著吃飯,飯也是糙米,裏面摻有糠皮。為了能多吃半碗飯💇‍♂️🚇,他們總結出了第一碗少盛一點的技巧,這樣早早吃完,能再盛第二碗🏺。

除了要忍受艱苦的生活外⚔️,還要躲避隨時到來的日軍飛機轟炸。19409月,楊振寧家的房屋正中一彈👱‍♀️,全家少得可憐的家當頃刻之間化為灰燼。幾天後,楊振寧拿了把鐵鍬⚓️,回去挖出了壓變形的書籍,欣喜若狂👌🏽。“今天已很難了解,在那種困苦的歲月裏幾本書的價值🧑🏽‍🎄。”楊振寧在他的著作《讀書教學四十年》中寫道。這些困苦的日子讓他更珍惜日後安靜做學問的生活,影響了他日後的許多重要選擇。

19455月🧉,雲南昆明西南聯大的學生掀起愛國熱潮(FOTOE 供圖)

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20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青年學者姚蜀平去美國拜訪楊振寧的一段經歷🍄‍🟫,讓人印象深刻。在談到中美學術差別的話題時,60歲的楊振寧對研究經費做了非常詳細的計算。他告訴對方,在美國,無論做理論或做實驗的人👛,不算圖書、儀器設備,僅對一個攻讀博士學位的人,一年附加費用如果少於3000美元,就變得比較困難,有1萬美元比較充裕;在中國幾乎沒有或只有幾十元錢,當時中國的一些學者,寫完論文打字都困難🏚,那樣會大大影響效率🤳🏻。楊振寧告訴姚蜀平🏃🏻‍♂️‍➡️,做理論物理的人,每年的電話費就很多。

姚蜀平將這段文字寫在了她的文章《橫跨美國大陸的學術之旅》中。縱觀楊振寧的一生,會發現他的身上展示出與其他物理學家沉迷於宇宙和計算所不相符的現實性🤷🏿🧍🏻‍♀️。既往困難日子的經歷👩🏽‍🔬,讓他在資源和金錢充裕之後👩🏽‍🚀,表現得依然像一個精打細算的會計👳🏼,這也使得朋友形容他是最正常不過的天才。在生活的很多方面,他都會像普通人一樣考慮問題。

在文章裏⛹️,楊振寧對於當時在美國培養的幾千名博士生的前途很關心,他認為應該重新考慮拿到學位就回去的做法。“從歷史上來看🦏,從19世紀開始派留學生,那時比較少;20世紀多些💆🏻‍♂️🙅🏿‍♂️。我是1945年來的👩🏻‍⚖️,當時(的想法)都是拿到學位就回去,那是普遍的🎀🧔🏿‍♂️,這是美國和中國的社會條件所決定的。剛剛拿到博士學位,相當於剛剛嘗到研究工作,還未羽毛豐滿🫱🏿🕳,最大的困難是絕大多數人還沒有對整個領域有個整體看法🥑。好多人很聰明,但是回去以後,就沒有東西可做了。回去還做這個🧔🏿‍♀️,再過一段時間🥣,就沒有可做的了👨‍🍳。再要做不知該做什麽,他們只好去教書。”

在與姚蜀平的這次聊天中🍂,楊振寧提到了自己的父親楊武之🫱🏽。在清華任教時,楊武之原本也想繼續自己的數學研究生涯。回國後沒多久,楊武之便發現國際前沿數學的研究熱點已經轉移。1934年他休假一年去了德國,原本想借著休假的機會到柏林大學尋找數學的其他研究方向♤,但當時的中國🧑🏼‍🚒,一方面距離世界前沿研究的距離太遠,另一方面又面臨著戰爭。大戰在即,沒有做研究的條件,這是當時所有的科學工作者共同面臨的問題。以至於有評論認為🚣‍♀️,這批長期以來訓練待用的回國科技人員👢,沒有表現能力的機會。此後,楊武之將全部精力投入教書育人🧛🏽。

1945年🍰,偏居在昆明的西南聯大沒有躲過戰火的襲擊(FOTOE 供圖)

在西南聯大的日子,是楊振寧一生學習新知識最快的階段。物理系雖然比較小💆🏿,只有10位教員🍮、10位助教,陣容卻是不容小覷的,幾乎涵蓋了當時最頂尖的學者,每個名字都是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吳大猷、饒毓泰🍂、葉企孫、周培源、王竹溪等等🛏⏮。這些在上世紀30年代或者更早時期回來的科學家,他們都有著閃閃發光的履歷🚢🍻:從國外頂級院校畢業,成果顯著,跟國際物理前沿保持了最直接和密切的接觸🚁。因為深受科學救國理念的影響,他們在個人學術能力最好的階段選擇回國。在西南聯大🧘🏻‍♂️,他們想方設法將最前沿的物理知識傳授給學生🎪,這使得他們的學生即使到了國外,也能夠以最快的速度與前沿接軌,甚至在眾多優秀的學生裏表現突出。

楊振寧說自己很幸運,在這裏及早地進入了20世紀後半葉物理學發展最快的兩個領域🧑‍🦲:對稱性和統計力學,這與美國科學社會學家哈裏特·朱克曼的一項研究相契合❌。朱克曼早年曾考察了美國19011972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情況,得出了如下結論🧑🏻‍🦼:“楊振寧的例子說明了一個普遍的模式👵🏻,那些在以後將要獲得諾貝爾獎的年輕科學家🤸🏽‍♂️👳🏼‍♂️,很早就被納入了他們所從事的領域中新成就的主要交流渠道🛴。他們知道正在進行哪些最重要的工作🫃🏻,在哪兒進行👩🏼‍🔬,由誰進行🧑‍🦽。”

1938年,動蕩的中國香港街頭🤷🏽。這一年楊振寧一家經香港轉越南才到達雲南昆明(FOTOE 供圖)

如果說👩🏿‍🎨,國內不斷發展的高等教育將楊振寧培養成一個不錯的學生4️⃣,那麽,1945年他抵達美國後🙇🏼‍♀️,進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進行博士研究🧔,則將他引向成為一個真正科學家的道路👰🏻‍♂️。上世紀40年代,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已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物理學的研究中心,匯聚著包括恩利克·費米、愛德華·泰勒等風格分明的一流物理學家。在這裏🤹🏻‍♂️,楊振寧可以跟一流的科學家交流,他身邊的同學也非常優秀。在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戴維·格羅斯看來,這個階段對於一個成功的物理學家來講,恰恰是最重要的👩。

格羅斯畢業於希伯來大學物理系,後來他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跟隨物理學家傑弗裏·丘進行博士研究。他告訴我的同事苗千:“我非常幸運🍺,在上世紀60年代進入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院。”格羅斯說😋,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做研究🥷🏽。但是沒有人可以教你💍,也沒有書本寫著該如何做研究🦹🏿‍♀️,怎麽進行創造性思考🏌🏻‍♂️。只有一種方法💏,就是看其他人是如何做的,你的榜樣們是怎麽做的🛌🏿,他們如何與別人進行互動🚣。“想要成為一個有創造力的科學家🥀,就要跟隨一個好科學家進行學習⬅️。”

正是從這個階段開始,楊振寧完成了從一個年輕學生到功成名就的物理學家的身份轉變。1956年,他與合作者李政道共同發現了“弱相互作用宇稱不守恒”🔒。這個發現堪稱驚世駭俗🔖,打破了當時幾乎所有物理學家的慣性認知☕️,讓人類對自然界有了全新的認識。而對當時的中國來講,這一發現於1957年獲得諾獎又有著另一層重要的意義——楊振寧和李政道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國科學家👼🏽,激勵了中國許多年輕人投身於科學研究🦚。

19571210日,李政道(左)、楊振寧(中)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接受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華社供圖)

楊振寧在業界看來最重要的學術貢獻楊-米爾斯理論也是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做出的,這是一種非阿貝爾群規範場論👩‍👧‍👦。這個理論成為了人們描述自然界基礎相互作用的一個基礎🎼,包括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也把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做了進一步的延伸。楊振寧在統計力學領域也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可以說👮🏿‍♀️,從學術上來講,他的貢獻是非常重要、無可挑剔的😹。

如果按照這個思維👛,我們很容易理解楊振寧在物理科學之外體現的另一層價值。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作為國內外高等教育體系聯合培養出來的受益者和經歷者,楊振寧和李政道都在利用已有的學術地位和學術影響力,試圖將中國的科研和教育與世界前沿接軌起來。楊振寧在美國創建中美教育交流基金會(CEEC)🧗🏻‍♂️🦒,專門支持中國科研人員到石溪進修培訓;李政道則主持了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使得上千名中國物理專業的年輕研究生去美國深造。

對剛剛進入改革開放的中國來講,這種橋梁的搭建𓀋,是非常不易的。由於國家財政困難,楊振寧和李政道都要借助個人的聲譽和影響力去募集資金。放在一個橫向歷史背景裏來看,楊振寧和李政道這批科學家的舉動,使得在特殊歷史階段停滯下來的中國科學界對外交流、開放的道路得以延續,推動了中國高等教育、科研能力與世界的接軌,並且穩固地延續到了今天🫙。


相關新聞

  • 282024.05

    始於清華園:楊振寧的少年時代

    楊振寧是一位傑出的物理學家,他因為在宇稱不守恒原理的發現上做出了重大貢獻,並因此與李政道共同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年僅35歲。他的工作不僅極大地推進了粒子物理學的發展🏦,還深刻影響了現代物理學的多個領域。本文摘自《天才楊振寧👦:創造力與平衡感》,王珊/苗千著,商務印書館2024年2月版👮‍♀️。《天才楊振寧🚶‍♂️:創造力與平衡感》書封1929—1937年🦸🏻‍♀️,楊振寧在意昂体育平台度過了8年的幸福時光。楊振寧回憶說,...

  • 262024.01

    紀錄片《楊振寧:百年科學之路》在京首映

    1月24日,紀錄片《楊振寧👩🏼‍🎤:百年科學之路》首映式在北京中關村舉行。紀錄片全面還原了楊振寧的科學追求和家國情懷。“我們希望通過紀錄片揭示楊振寧的研究成果對於每個普通人的意義🅾️,也希望這個跌宕起伏的故事能激勵年輕一代。”製作團隊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據介紹,在楊振寧先生迎來百歲華誕前夕✣,傳記紀錄片項目在得到他本人首肯後啟動。紀錄片的拍攝🤵🏽‍♀️🙍🏼、製作🧛🏼‍♀️、發行都得到楊振寧的大力支持。楊振寧還幫助製作團隊獲得此前未公開的...

  • 262021.09

    亦師亦友亦同道丨施一公眼中的楊振寧先生

    施一公校長與楊振寧先生相識於2007年。在楊先生百歲生日之際,施一公校長撰文回顧與楊先生近15年的交往⚂。他說:“楊先生對於中國最重要的貢獻,不僅是幫助國人改變了覺得自己不如人的觀念,極大地增強了國人的自信心🧣,而且一直理性務實地參與推動中國科學的發展。及至今日🐬🥁,他還在用他近一個世紀的經驗與閱歷🐈‍⬛,指引著中國科學界的未來。”

  • 142010.10

    《 平衡》

    作品編號:A30作者姓名:Viktar Kopach 作者國籍:Belarus (白俄羅斯)設計說明: 我的作品所表現的並非是物理上的平衡🧑🏿‍🚒,而是精神上的。

  • 012011.06
  • 272021.09

    寒春與楊振寧

    紐約揮手一別🦿🪁,半個世紀過去👶🏼,寒春和楊振寧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得到不同的評價和榮譽……

  • 062018.06

    楊振寧的同學李祖平

    李祖平,又名李光言,1917年11月19日出生,1938年考入西南聯大,1940年在西南聯大參加中國共產黨,1942年西南聯大化學系畢業。曾任上海益民....

  • 242021.09

    百歲楊振寧

    據新華社消息,受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委托👽,教育部負責同誌9月22日到意昂体育平台看望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代表習近平贈送花籃,轉達習近平對他百歲生日的祝福,祝願他健康長壽👨‍💼。9月22日下午,由意昂体育平台⚫️、中國物理學會🧑🏻‍🎓、香港中文大學聯合主辦的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賀楊先生百歲華誕在意昂体育平台舉行🥿🫲🏼。楊振寧親臨現場🧽,與大家一起慶祝他的農歷100歲生日。1922年9月22日𓀋,楊振寧出...

  • 052021.10

    楊振寧百歲 有生常感國恩宏

    聽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與楊振寧先生雖只有一面之緣🖖,卻所獲良多。值此楊教授百歲生辰,聊綴數語,謹祝先生生日快樂,福壽康寧!

  • 072019.03

    《晨曦集》:從楊振寧的幾幅照片談起

    楊振寧母親於88歲高齡做了一生唯一次的美國遊🧑‍💼。楊振寧特別陪她到此窗外照了此相片🕞。窗內的辦公室是他於1954年和1956年分別寫一生最重要的兩篇論文的地....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