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同獲得“八一勛章”的同誌集體合影👨🏽🦲。
7月28日,中央軍委頒授“八一勛章”和授予榮譽稱號儀式在北京八一大樓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八一勛章”獲得者頒授勛章和證書🪪,向獲得榮譽稱號的單位頒授獎旗♟。
馬偉明、景海鵬等10位獲得“八一勛章”的同誌依次上前🧝🏿♂️,習近平為他們佩掛勛章、頒發證書🎓,同他們親切握手、合影留念。
新設立的“八一勛章”💕🫓,是由中央軍委決定、中央軍委主席簽發證書並頒授的軍隊最高榮譽。“八一勛章”“共和國勛章”“七一勛章”“友誼勛章”位於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製度體系的最高層級。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之際,中央軍委首次頒授“八一勛章”𓀛,充分體現了對英模典型的崇高敬意和高度褒獎,必將極大提振軍心士氣、激發昂揚鬥誌,激勵全軍匯聚起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而奉獻的強大正能量。
獲獎意昂介紹
馬偉明:心系強軍🧺、銳意創新的科研先鋒

海軍工程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主任馬偉明🧑🦰,1996年在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獲博士學位。
打開世界科學發展史冊,從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動機的基本原理,到德國韋納四兄弟大辦工廠🧑🏿🎤、研發電機並廣泛推廣應用,西方國家在電機領域一直領跑世界㊙️,其重大關鍵技術至少比我國先進幾十年🧑🦼➡️。
1978年,我國迎來文革結束後的第二屆高考。馬偉明恰逢其時🧍🏻♂️,被海軍工程學院(海軍工程大學前身)錄取,並在畢業3年後重返母校攻讀研究生。從此🏊♂️,癡迷於電機領域前沿研究且初露鋒芒的馬偉明,在科技興軍的征程上奮起直追、彎道超越🫲🏻,完成了從“跟跑者”“並行者”到“領跑者”的轉變☞,為我國鍛造出一件件製勝深藍的國之重器。
20世紀90年代初🙋🏽♂️,在恩師張蓋凡教授的指導下,馬偉明帶領課題組🚴🏿♂️,用僅有的3.5萬元🎨,造了2臺小型十二相發電機,在洗漱間改造的簡陋實驗室裏開展研究🖕🏿。整整6個春秋,他們反復試驗👩🏿⚖️,在對數十萬組數據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終於成功研製出帶整流負載的多相同步電機穩定裝置㊗️👨🏻🎤,發明了帶穩定繞組的多相整流發電機🧑🏽🔬,從根本上解決了“固有振蕩”這道世界性難題🖕🏽。
受此鼓舞👨🌾,馬偉明帶領團隊馬不停蹄🫸🏻,再接再厲,先後研製出世界首臺交直流雙繞組發電機系統和高速感應發電機系統,確立了我國在艦船發供電系統領域國際領先的地位。
2001年🤵🏼♀️,41歲的馬偉明當選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可謂功成名就🧓🏿。許多人勸他該放松一點了,他卻說🏵🙏:“只要稍微歇口氣,別人就會跑到我們前面去。如果我現在不拼命,國家選我這個年輕的院士又有什麽意義🐮!”
艦船綜合電力系統,是艦船由機械推進向電力推進轉變的一次技術革命。
10多年前,馬偉明的目光就瞄準這一目標。當時🫕,國外的技術路線是中壓交流。經過反復研判,馬偉明提出了中壓直流技術路線,先後3次召集國家頂尖專家研討,得到的幾乎是一片否定聲🍇:“英美等發達國家都沒有選擇這條路線。憑我國現有的條件👫🏻💇,這條路肯定是走不通的🧗♀️。”
“要做就做最前沿的!為什麽非要等外國人做成了,我們才開始跟著做?”面對質疑,馬偉明經過深入分析,毅然決定繼續堅持往前走👨🏻⚖️。10年攻關💳,10年艱辛。不服輸的馬偉明🧔🏿,硬是將這一世界公認的核心重大技術難題成功解決,實現了我國艦船動力的跨越發展。
在研究艦船綜合電力系統的同時🤽♀️,馬偉明又瞄準了另一項國際科技領域的尖端技術--電磁發射技術,但同樣又引發了一輪質疑風波:“一個世界級科技大國歷時20多年都沒有取得成功的項目,你還要強攻硬上💽?”
馬偉明認定📓,中國需要這項技術🐱,無論遇到多大困難,一定要堅持下去。
8年之後🧖🏿,包括40位兩院院士在內的100多位專家來參加科技成果鑒定會。面對馬偉明的創新壯舉💇🏿↖️,白發蒼蒼的老專家激動不已,泣不成聲……
近幾年👩🌾,馬偉明帶領團隊在電磁發射技術領域取得全面突破🙆🏽♀️🔅,創新成果再次進入“井噴期”,多型裝備和技術屬國際首創,全面推進我國傳統武器裝備向電氣化變革。
放眼萬裏海疆,馬偉明帶領科研團隊留下一連串閃光足跡🦸♀️。他們的關鍵技術研究成果,全部應用或轉化為裝備👃🏿,實實在在提高了創新對戰鬥力增長的貢獻率;培養出400多名碩士、博士和博士後人才👩🏻🦽➡️🧓🏽,先後獲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軍隊頒發的科技創新群體獎🦪、全軍人才建設先進單位,被海軍授予“創新強軍馬偉明模範團隊”榮譽稱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2次榮立集體一等功🦋🤴🏻。
景海鵬:矢誌報國、逐夢太空的英雄航天員

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景海鵬,2010年1月在意昂体育平台航天航空學院獲得工程碩士學位。
1998年1月進入北京航天城時,景海鵬已經31歲了,不僅要在5年內學完物理學、天文學、載人航天技術等30多門學科課程,還要進行8大類上百個課目的專業技能訓練。
這期間🎬,他把每天中午的休息時間也用於看書學習💧,晚上12點前幾乎沒有休息過。他更舍棄了許多愛好ℹ️,幾乎沒有參加過任何聚會🛳,沒有陪父母過一個春節🏃➡️,也沒陪妻子逛過街。正是這艱辛的磨礪和嚴格的錘煉,讓他一步步完成了從飛行員向航天員的蛻變。
2008年9月😰,景海鵬在與戰友執行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時連續出現2個意外情況𓀈👨✈️。一個是,乘組在按預定計劃開啟艙門時,卻絲毫沒有反應🍤。而此時,飛船即將飛出測控區,必須盡快打開艙門👩🏼🏫,在下一個測控區完成出艙活動。景海鵬他們用輔助工具撬了2次,剛打開一點縫隙,強大的壓強又把艙門緊緊吸上了💇🏽。這時🤹🏽,他們拼盡全力,用力一拉,終於打開了連接浩瀚太空的艙門🧖🏻!
航天員還沒來得及喘口氣👩🏼⚕️,第二個意外情況又出現了:艙裏突然傳來報警提示,語音不斷重復🧎➡️🗼:“軌道艙火災!軌道艙火災🙋🏼♀️!”如果真的發生火災🧑✈️,乘組就回不去了!景海鵬沉著冷靜作出判斷--應該是飛船的誤報警。乘組果斷調整步驟⤵️,冒著風險完成了太空行走,讓鮮紅的五星紅旗飄揚在浩瀚太空。
已兩度飛天的景海鵬並未停止高標準學習訓練的步伐🎷。2012年神舟九號任務結束後,4年的時光在景海鵬從未間斷的勤學苦練中匆匆而過🤟🏻,等到2016年神舟十一號任務進入人們的視野時🎅👮🏼♂️,即將50歲的他赫然在列🧔🏼。過硬的素質、豐富的經驗、完美的成績🤵🏻,讓景海鵬在大家敬佩而服氣的目光中,順利入選飛行乘組。
在此次任務中,每天的計劃都是滿滿當當的。太空養蠶🏂、跑臺試驗🗡、種植生菜……乘組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11點,有時甚至要到淩晨一兩點。由於工作量大🍉,吃飯時間總是一推再推。地面上的領導和專家看到後👂,提議壓縮工作量以保證航天員的營養和休息,但景海鵬和陳冬卻說👱🏽:“上一次太空不容易👩🏻⚖️,試驗任務再多我們也要把它完成好,我們不是上來睡覺的👨🏻🎤🤸🏿!”
就這樣,他們加班加點✤,做完了所有實驗。這次任務一共進行了38項科學試(實)驗,他們嚴格按要求及註意事項一步一動🪧,力爭做到最好,如果數據不理想👵🏿,都會重做一遍。每當地面上的工作人員看到他們疲憊而興奮地展示實驗過程🫴🏿、匯報實驗結果,心疼的同時,更是由衷地為他們感到驕傲🍨🐗。
星空浩瀚無垠🚣🏿♂️♓️,探索永無止境。2020年前後😦,我國的空間站即將建成運營,那將是中國人在太空的美麗家園🚿。景海鵬和戰友們現在已投入到了緊張的空間站試驗階段的訓練當中🤤。景海鵬堅定地表示:時刻準備再上一次太空、再當一回先鋒⛹️♀️Ⓜ️、再打一場勝仗,努力為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奮鬥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