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得要命
采訪之前在準備采訪提綱的時候👩🚀,才發現 IDG 資本合夥人牛奎光最近這段時間接受的采訪非常少👐🏼,但他參與投資的項目卻一點都不少🥂,這包括紛享銷客、杭州同盾、金山雲😵、梆梆安全🏌🏽♂️、安全狗、脈脈🏊🏻、找鋼網🍇、找塑料網等公司。所以,采訪的時候,《創業邦》記者問他,是不是在刻意保持低調?他想了想說💐:“也不能這麽說,我們做得比較多,沒時間說。過去一年,忙得要命🧑✈️。”
在創投圈,很多人都說自己非常忙,甚至“醒著的時間都在工作”。牛奎光說,自己還沒有忙到那麽誇張的程度,“忙碌本身沒有什麽值得說的,有思考才很重要🚴🏼。正好趕上了創新創業的高潮🕵🏽♂️,我們為創業者服務☘️,也不能掉鏈子🧏🏽♂️。”他在“忙得要命”的情況下還能一直保持熱情,是因為投資是和創新的事情打交道,可以滿足好奇心🤱🏽,“和新鮮事情打交道不容易讓人疲倦🅰️。”牛奎光說🅱️🥊。
從 2007 年加入 IDG 資本至今,牛奎光參與負責了幾十個投資案例,側重大數據、雲計算👴🏽、企業服務和新興技術等領域的投資。那麽,這些年做過的最慢的投資決策是哪個?他想了好一會兒💁🏼♀️,最後還是說🦘:“還真沒想起來,慢了就沒意義了🥁。我們會主動尋找優秀的創業者和創業項目。”
這和他的投資風格不無關系🏣。牛奎光說🐆,很多時候,他並不是“高冷”地等創業者找上門來✡︎,而是主動進行大量的行業研究,在一片藍海的競爭環境中尋找契合的創業者🦸🏼,“我們在尋找創業者,創業者也在尋找他們理想中的投資人,所以如果遇到彼此合適的,那就是相見恨晚,一拍即合。”對此,他用了一個很形象的說法:“眾裏尋他千百度😅,終於找到對的人。“比如,IDG 早在 2013 年就投資了銷售管理平臺紛享銷客,並從 A 輪一直跟投至現在的 C 輪。而在投資之前👺,牛奎光已經做了很多研究。他說,當時企業級產品在國內還沒有熱起來🙇🏻♂️,但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企業級產品會很快迎來爆發點。他當時的分析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移動辦公必將成為趨勢所在,而利用雲計算方式同時還可以解決困擾軟件行業的盜版問題。他每周會看二三十個項目,往往每個項目都不會聊太長時間,但第一次見到紛享銷客的創始人羅旭的時候,他居然和對方聊了五個半小時👣,他後來對這次長談的形容是“聊得很激動很投緣也很開心”,原因也很簡單:感覺對了嘛,人也對了嘛。
另一個例子則是專註於工作的職場社交 App 脈脈。牛奎光說,第一眼看到脈脈就感覺眼前一亮。而他早前曾去美國拜訪職場社交網站 LinkedIn,感覺這家公司的模式太好了,國內卻還沒有類似產品,所以他一直在“虎視眈眈”地等待機會的出現,這個機會就是脈脈➕🤥,同樣是職場社交🤾🏼♀️🥘,脈脈不僅一開始就從移動端起步🎇,在產品邏輯上還具有更多中國式特色👩🏿🎓,比如基於線下熟人關系衍生出來的“二度人脈”關系(朋友的朋友)等等。IDG投資脈脈,總共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走完了全部投資流程,這應該也是牛奎光做出的最快的投資決策🧑🏿✈️,“中國以前都是熟人社會🚑,但脈脈讓我們逐漸進入商業社會,職業社交在中國一定會慢慢發展起來🧎🏻➡️。”
那麽💂🏼♀️,投過的最得意的案子是哪一個?這對投資人而言,顯然不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因為很容易有厚此薄彼的嫌疑🪹。牛奎光也很聰明地避開了這個陷阱🤽🏿♀️,他用了一個很經典的回復🧑🍳:最好的案子永遠是下一個💗。不過,他對自己投資過的項目都很有信心,因為從目前看來,它們發展都不錯💆🏽。
當然也有錯過的好項目,他直言不諱地說。但“投資領域變化太快了👩💻,不能老是糾結於過去錯過的項目”。
所有的投資都是投人
牛奎光所在的 IDG 資本一貫以投人著稱📯,近兩年更是積極支持年輕人創業。IDG 資本在 2014 年開啟了“自由人”計劃🕵️♀️,在全球範圍內招募30名懷有創業夢想的30歲以下年輕人,IDG資本為入選的 “自由人”們提供的不僅是5~10萬美元的年薪,更包括參與 IDG 資本內部投資案例💇♂️、廣泛接觸 IDG 資本平臺上的人脈資源、互聯網高管導師的一對一指導等機會,幫助他們將創業或職業思路梳理清晰,並在適當的時機選擇踏上創業歷程。在當下的創業大潮下,這無疑對年輕人非常有吸引力。牛奎光說🎰,“自由人”計劃目前進展得非常好,IDG 不僅支持他們準備創業,也非常有可能投資他們的創業項目。
“年輕人是未來🤷🏽,”牛奎光這麽說🧽。他說,所有的投資都是投人,而年輕人會逐漸主導新的生活方式和文明方式,並成為消費主流。他說,創業是非常辛苦的事情,挑戰非常大🍮👷🏽♀️,“創業者應該得到大家的尊重”👨🏽🦲。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用了一個英文單詞 deserve🧑🏼🍼。
談到喜歡的創業者類型🤚🏿,牛奎光說🛩,他自己更傾向於欣賞誌向遠大、不怕吃苦🤵🏿♀️🏊🏿♀️、踏實做事兒的創業者,對比較浮誇和浮躁的創業者可能會敬而遠之𓀐。
有人說,當下的創業熱潮堪比當年的上山下鄉🖐🏽。牛奎光聽到後說👋🏿:“上山下鄉咱沒經歷過⏮,但1999 年的互聯網泡沫總還是記得的,現在比當年有著更大、更真實的機會,這是創業的好時代。”
但是,如何看待泡沫呢?牛奎光說𓀁,在機會比較多的時候,確實會比較容易出現泡沫🤲🏽,但泡沫背後依然蘊含著機會🦁。對於他主要關註的大數據、雲計算🟠、企業服務等 to B 領域的項目,牛奎光充滿信心:“to B 都是面向客戶的,比較理性,至少在這些領域我認為還沒有泡沫。”他打了一個比喻:to C 的事兒是小汽車,起步快,但變數也多;而to B 領域的事情是火車,雖然起步慢,但更有持久力和耐力,是“後發製人”的節奏。而 IDG 資本可算是對 to B 領域關註最多、最久的 VC 之一☦️,多年前曾成功投資金蝶軟件、神州數碼🧔🏿♀️🏄🏻♂️、朗新科技、慧聰網等公司🏃🏻➡️,這幾年又先後投了紛享銷客、杭州同盾🍀、金山雲👵🏻、梆梆安全、安全狗、脈脈、找鋼網、找塑料網等公司,在這個領域積累了頗多經驗,可謂早有布局🧛🏿♀️🧑⚕️。
牛奎光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計算機系🤷🏼♂️,獲本科和研究生學位➙。在互聯網圈,有個非常著名的群體,就是清華 1996 級💅,這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搜狗 CEO 王小川,此外還包括有道 CEO 周楓,聯合創辦團購導航網站團 800 後又擔任易信 CEO 的胡琛🧖💂🏿♂️,以及先後創辦點點網、啪啪、烏鴉等社交產品的許朝軍,等等👨🏼🎤。他們在入學時趕上中國的第一波互聯網浪潮🌁,上學期間參與了 ChinaRen 的創業♿,畢業後經歷了互聯網第一次泡沫破滅,如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又選擇創業,這十幾年來幾乎見證並經歷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每一個重要時刻。——鋪墊了這麽多🛌🏽,其實想說,牛奎光是 1997 級🎍。他開玩笑說𓀋👸🏽,自己那時讀大一大二,在這群大三大四的師兄們的帶領下打工。畢業後,因為對商業更感興趣,他沒有選擇繼續留在互聯網圈🧑🏻🦳,而是加入咨詢公司麥肯錫,期間參與了多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的戰略製定🚣🏿、市場進入、運營管理提升和政府關系戰略的咨詢。2007 年牛奎光加入 IDG 資本,這對他而言,算是在某種意義上重新回歸互聯網圈。
牛奎光說,上學的時候,我們總會在課本裏讀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而這也是他所深深認同的🦮🧑🌾。他堅信效率是驅動社會進步的主要方式,“為什麽我對企業服務領域的創業這麽看好,就是因為效率變得越來越重要,而雲計算的出現讓我們進入了效率驅動轉型的時代🩱。很高興,我們迎來了這個時代📯👷🏻♀️。”
《創業邦》采訪時的最後一個問題是,如果把你的人生故事拍成一部 100 分鐘的電影✊,那麽投資生涯會占多少分鐘?牛奎光聽完後脫口而出🎦:“哎,挺好的問題,我還沒想過呢🥓。”然後,他反問記者🔠,並利用這個時間段想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想,我的投資生涯會在這部電影裏占 60 分鐘,因為投資既可以滿足人的好奇心,也是件很有挑戰的事情🧑🦯➡️。” (郝德秀)
轉自《創業邦》2015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