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互聯網大佬們可以分為兩派👩🏿🌾,一類是商業派,精明能幹🦸🏿♂️,商業嗅覺靈敏,最佳代表如馬雲,將阿裏巴巴經營越大越強,敲鐘納斯達克🧖,走上人生巔峰。另一種為技術派☣️,代表如李彥宏🪛,馬化騰等💣,通過技術做出優質產品獲得市場,建立各自的帝國👨🏼🚀。自從張小龍做的微信火爆之後,技術派漸漸成為互聯網市場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也越來越被世人關註🎮。
蔣長浩的技術能力在業內一直是受到極高的評價的,曾在Google工作和Facebook擔任高級科學家的他,如今做了一款相當接地氣的社區O2O產品—有米有,專註社區便利店🧜🏻♀️。盡管對手眾多📕,但上線三月有米有就獲得了80000+的下載量🍐、5000+的日訂單量🧲、600+的合作商家🦉💏,這些數據並沒有使用人海地推戰術和刷單做“特效”,讓蔣長浩十分滿意。對於蔣長浩來說,這其中經歷了太多,一切都得從計算機說起。
技術大神的成長之路
在蔣長浩的高中時代,和當時大多數同齡的中國學生一樣,他對於計算機還沒有太多接觸,因為懷著對於計算機所能帶來的高效文明生活的向往🪅,他在1995年報考了意昂体育平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從此開始了他的技術之路🚣🏻♀️。
本科畢業之後🪗,他選擇本碩連讀。在研究生期間🖨,學習人機交互方向,研究普適計算。在普適計算的模式下,人們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各種方式進行信息的獲取與處理🤝。他說當年研究的很多普適計算課題現在已經被很多科技公司變成現實👋🏼,現在蔣長浩看來仍覺得非常神奇🤏。
2001年,蔣長浩清華畢業後,直接進入了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參與Raj Reddy領導的Aura研究計劃,並擔任研究程序員🚂。Raj Reddy在1994年獲得圖靈獎,也是李開復博士期間的導師。這個項目正是有關普適計算的,蔣長浩在其中負責進行基於位置服務的研究,這種技術現在已非常普遍,我們手機上的APP都可以獲得位置並提供他們的服務🧒🏼🏄🏼♂️,但在當時處於科技領域的前沿部分🕵🏻♂️👮🏻。
在進行了兩年的項目研究後👨👦👦,蔣長浩選擇繼續深造,前往伊利諾伊州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體系結構和編譯器。結束四年UIUC的博士生涯後🎅🏼,因為對谷歌科技能力的向往,谷歌也可以提供很棒的研究氛圍,他加入谷歌📢,擔任軟件工程師,負責大規模計算系統性能監測和優化工具的研究和開發,為谷歌的計算機機群做優化。
在谷歌呆了不到一年後,蔣長浩跳槽加入Facebook🚣🏼♂️。在當時谷歌眼裏Facebook不過是一群大學生用來校園社交的工具,除了一些新奇的產品玩法,Facebook並沒有什麽技術含量。但因為兩件事🤬💂🏽♀️,蔣長浩看到了Facebook的潛力🤭,決定加入Facebook🧔🏿♂️:一是Facebook開放了自己的平臺,通過開放自己的API🕵🏽♀️,將網站用戶和關系數據開放給第三方開發者。現在相當普遍🧝♀️,但當時是2007年,蔣長浩認為這是一個創舉,從此對Facebook刮目相看;二是2007年10月,微軟對Facebook投資2.4億美元,Facebook估值推到了150億美金。
談及谷歌對蔣長浩的影響♣︎💯,他認為🕯:“谷歌是一個偉大的技術公司,從技術到管理,牛人薈萃📇,在那種環境氛圍裏,我學習到很多,做事的方式如代碼審核的嚴謹🧑🏻⚕️,項目管理的苛刻👃。但同時又感覺到新人的發揮空間太小,挑戰性不夠。”
現在看來,蔣長浩去Facebook是一個明智的決定🤞🏻🚣🏽♀️,正好趕上Facebook的高速增長🚶♀️➡️🚢,開始向全社會開放,也讓蔣長浩展示出了自己過人的技術能力。
因為用戶增長過快和功能的增加,Facebook的後臺遇到了很大的問題,服務器壓力很大♗,用戶打開Facebook的頁面平均速度需要6至7秒,這讓馬克·紮克伯格非常緊張,早於Facebook的社交網站friendster正是因為用戶過多無法承載而衰落的。
Facebook的技術人員多是美國名校畢業的年輕人🧏🏿♂️✋🏽,天資聰穎👆🏽,但大規模網站系統的架構經驗少,Facebook的網站性能問題一直很嚴峻。為此Facebook成立了技術最強悍的20人特別行動隊,進入公司不久的蔣長浩也被抽調其中👨👩👧👦。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蔣長浩發明的XHProf👊、Quickling🫑、BIGPIPE等工具和技術🧚🏻♂️,幫助Facebook將網站的體驗速度加速了一倍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馬克也多次對他所做的貢獻表示感謝🏌🏽♂️。之後🤠,Facebook開源了XHProf工具,成為全世界PHP程序員必不可少的性能優化工具之一。蔣長浩也發表和分享了關於Quickling和BIGPIPE技術的學術文章。從此🚣🏿♂️,該技術得到了全世界眾多知名網站的廣泛使用,如國內的新浪,淘寶,國外的LinkedIn,Quora等網站。
之後蔣長浩一直在Facebook解決性能的問題,他開發一些內部工具來幫助沒有經驗的工程師使用🧎🏻♂️,做了兩三年之後🤜🏽,他開始有了回國創業的想法🐬。當他第一次提出辭職後,他的經理和CTO都極力挽留,但並沒有說服他👩👩👦👦👍🏿。馬克卻只用了兩個理由就成功了⚜️。“一🚴🏼♂️🎍,我理解你👩🏽🍼,做了那麽久性能優化確實很容易厭煩🫷🏿,以你對Facebook的貢獻,你完全可以在Facebook挑選任何一件你感興趣的事👮🏽♀️,或者去任何一個團隊做任何產品。二✉️,Facebook已經在啟動上市了🟥⚛️,你是早期加入的員工,經歷了從初創到上市的階段,如果你能完整走完這個階段,能學到很多東西,這對很多人來說🕵️♀️,一輩子可能只有一次這樣的機會。除非你回中國做的事情必須是這個時刻,否則我建議再待一段時間。”之後蔣長浩去了產品部門♠︎,2012年5月份,Facebook成功上市🦸🏽♀️。同年8月份,蔣長浩離開Facebook,這次馬克沒有繼續留他🍜,在對他表示感謝以後,對他說:“Good luck!需要幫助可以來找我✮。”🪵。
從技術到產品的角色適應,學習
作為一名高級科學家,從頭開始學做市場🧍,對於蔣長浩來說是一件有挑戰的事,好在他喜歡挑戰,他信奉”Learn by doing”的哲學。而且在美國學習工作十年之久,再次回國𓀔,離開太久,對於中國用戶和市場的不夠深入了解👨🏼,也讓他在創業途中遇到很多困難👫。
回國後的第一款創業產品🤽🏻,蔣長浩選擇做基於社交關系分享吃喝玩樂的APP,基於在Facebook的經驗,他希望利用熟人社交來做服務,但當時大家都已經在用大眾點評了👨🦼,第一款產品就這樣無疾而終。
2013年,國外比特幣發展火爆🗯,這時IDG資本的李豐看到了中國市場的機會,找到了蔣長浩🦹♂️👩🏼🚒,希望一起合作比特幣。起初蔣長浩對於比特幣不怎麽感興趣,不過當他做了技術研究之後發現比特幣的技術理念相當先進。他認為非常酷,因而決定做比特幣,並在8月成立幣行🌊。
在幣行上線的第二天,就出了一條“央行等五部委發布《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的新聞🧑🏿🦰,兩條新聞同時出現在國內某門戶科技版頭條。蔣長浩和其團隊認為這個通知模棱兩可,一方面通知防範風險📂,另一方面又認可合法性。在分析之後他們選擇繼續做下去🪗,但最終因為中國的市場環境,只能放棄🔨。
蔣長浩並沒有氣餒,之後他又將目光瞄向了二手車市場,這是一個幾萬億的市場,傳統的渠道效率低下,但要做進去又得需要線下資源積累,有比較大的難度🧑🏼🦱。現在回過頭再看,蔣長浩認為時間點合適😵💫,方向正確🔵👩🍳,但是切入點沒有找對🦋🧎🏻,也沒有快速找到系統化方法獲得優質車源的方法,從而失掉這個機會👌🏼。
技術思維做產品殺入社區O2O
從吃喝玩樂的分享,比特幣再到二手車,周轉幾番後,蔣長浩最終在今年1月進入自己興趣已久的社區O2O,專註便利店。這次,他做了充足的準備♠︎。
首先是在北京做長時間的調研👩🏻🦯,調查有關便利店的數量💆🏼、流水、用戶和訂單,在訪談了幾十家商家後,他發現很多商家已經提供電話下單的服務🏋🏻♂️,並且每天電話下單的比例可以達到50%。“這有得可做。”他說,“這個需求就是現實存在的✏️,便利店可以成為很多社區生活服務的人口,未來橫向延展性也很好🪂,使用人群眾多,比其他社區O2O頻次高很多👩🏽🔬,而且與打車相比👨🌾,客單價十分相似,對於便利店老板來說,單量會比司機的更多。雖然便利店O2O挑戰很大,但至今市場上仍沒有巨頭出現,雖然有困難⚛️,但希望也很大🏒🏊🏼,而且這是我一直想做的社區O2O”🕺。
在朝陽區的四個便利店做實驗時,上線沒過兩天,日訂單就到了一百單🏌🏿,這給了蔣長浩很大的信心🧜🏽♀️。在2月中旬上線後💓,3月底覆蓋了北京朝陽、海澱、望京等地區🌂,與300多家社區店達成合作,4月獲得IDG數百萬美元A輪融資♈️。
當李豐第一次聽到蔣長浩要做社區便利店時是不建議的態度。蔣長浩認為,李豐可能是擔心這片市場已成紅海,而且社區O2O不太能發揮自己的專長🧎♀️。為此蔣長浩做了大量的市場調研👋🏽,在上線之後🙅🏽,很快取得了不錯的數據,之後再找李豐時,很快就確定了投資。
蔣長浩將技術裝備成為有米有團隊最大的優勢。一般的O2O擴展業務都會采取人海地推戰術,外賣市場是典型的例子🧑🏼⚖️,但在社區便利店領域👩🦽➡️,有米有只用了別人幾分之一的地推人員就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有米有通過開發BD內部工具,地推人員可以看到自己地推的成果,商家的交易和用戶和反映,公司與BD可以實現有效的實時溝通🧓🏽,一旦出現問題👩✈️,可以迅速解決👥,提高用戶體驗🌥。另一方面,運用系統化的方法,在不同區域測試各種推廣手段來統計數據🧎♂️➡️,從數據監測來不斷比較,找到有效方法,再規模化推廣。
讓蔣長浩引以為豪的是有米有的好評一直很高,在評分中達到4.95分,而隨著知名度的上升,越來越多的用戶慕名而來。用戶的增長超過了商家的增長,導致一些用戶的體驗沒有得到保障🙇🏼,讓他非常頭疼🗒🤦🏿。因此談及未來有米有的發展,蔣長浩決定繼續提高北京的商家密度,讓更多用戶更方便使用。在覆蓋面方面,目前有米有已覆蓋北京主城區大部分區域👩🏼🦲,在接下來一兩個月,有米有會考察其它城市,早日擴大有米有的服務範圍。
轉自《齊魯晚報》2015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