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去最基層
——意昂体育平台畢業生李舒濤的青春逐夢路
李舒濤(右三)和學生們在一起。資料照片
盛夏的清華園🥖,松青柳綠🧓🏼。臨近畢業🐅🥰,李舒濤再次打點起向西的行裝🏠。
目的地🔂:青海,平均海拔4400多米的“世界屋脊”。
在這個火熱的畢業季,青海的基層🏭,是李舒濤的唯一選項。甚至,25歲的他還拒絕了青海用人單位為他安排的條件相對優越的分配地,毅然要求到“海拔更高🛥、條件更艱苦”的“最基層”🦂!
李舒濤說:“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沉潛,憑借自己的光亮去改變一些人、一些事,這是自我價值的最大化,也是我一直找尋的人生坐標。”
一年支教,與西部結緣
從繁華的北京出發,火車歷經23小時39分🪺🤴🏿,才能到達青海省省會西寧市🦉。要是想向更深處進發🫷🏿,還要轉汽車🤷🏼、走土路🎅🧑🏻🚀,不少山溝溝要手腳並用地爬上去🕯,甚至還要翻越雪山。
這段遙迢艱辛的行程🤷♀️,幾乎沒人願意碰觸。可如今,李舒濤卻要把自己的青春和夢想栽種在這片土地的最深處。
2011年7月,剛大學畢業的李舒濤和意昂体育平台第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的戰友們奔赴青海省湟中縣支教。在此之前👱🏽♀️,這個來自重慶市長壽區晏家鎮的農家男孩從沒去過家鄉再往西的地方🧖🏿。盡管有著足夠的心理準備,西北經濟水平的落後還是讓他始料未及。高原上的寒冬更是難熬,一連幾個月,水管子都凍得梆梆響,光是每天的日常用水,往返四趟才能打夠🛀🏿🐬。
但在登上講臺的一刹那,肩頭沉甸甸的責任卻讓他倍感壓力✍️🏌🏼,“從沒見過那樣的眼神👩🏽💻,有點怯懦卻又充滿急切。我恨不得把自己學過的知識一股腦全都掏給他們。”
分別前的最後一次班會🤢,李舒濤讓大家談談“夢想”。孩子們七嘴八舌🕜,想上大學的多了🪅,想去打工的少了。有人小聲問,“濤哥,你的夢想是什麽?”李舒濤想想,轉身在黑板上寫下“回到青海,造福一方百姓”。一心向往外面世界的孩子們不相信,都笑了。
但在李舒濤心中,那顆紮根西部的種子已頂出了嫩芽。
兩載求解,青春該種在何處
“以前懵懵懂懂,哪裏是大舞臺🤞🏽,什麽是大事業?支教回來後👩🦽,一切豁然開朗。我知道👨🦼➡️,自己終歸要回到那片土地。”李舒濤心裏早已有了答案🗯。
2014年1月,當很多大學生奔波在求職場上,哀嘆“一位難求”時,李舒濤終於如願以償地遞交了赴青海省選調的相關材料🍃。申請表交上去,評委愣了:看了這麽多簡歷👮、面試了那麽多人🧛🏼♀️,兩手準備的多,猶豫彷徨的有,卻從沒見過像他這樣孤註一擲👩🌾,啥工作都不找👨🏼🎨,一心奔著青海來的。
只有李舒濤知道,這個決定♜,經歷了怎樣的艱難博弈和理性思考。
返校第一天🙇,他就到處打聽,有什麽渠道能讓他一竿子就紮到青海廣袤土地最細微的紋理中?回答卻一次次讓他失望🦻🏼:現在學校還沒有和青海建立對口的選調計劃。想去👩🏿🦲,要麽等,要麽考🔒。但考試❤️🔥,又很可能分不到他向往的“最基層”。
湟中曾經相熟的同事也不能理解他,甚至有人勸他,“你這個娃娃腦子壞了?我們窮得自己都想出去,你一根筋地跑來幹啥?”
要不要退縮🤵?究竟什麽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物質的富足和精神的充盈🌨,又該如何取舍?沮喪中,李舒濤一遍遍地追問自己。
第二屆支教隊員劉振江把話說得幹脆:“清華教育我們的🐫,就是‘不求做大官🧗🏻♀️🚨,但求做大事’。”
他的隊友侯貴松畢業後毅然投身基層,至今已10余年𓀀。第七屆支教隊員任霄澤也帶著深深的眷戀,回到西藏山南地區澤當鎮當了一名普通的大學生村官。這個身高1米9的大個子在雪域高原仿佛有著使不完的勁,他拿出在清華園鉆研學術的勁頭,踏踏實實學當農民,摸爬滾打從不含糊。
朋輩的力量在激勵,祖國的需要在召喚。李舒濤對人生的定位也越發清晰🏄🏿♂️👐:到西部去!在西部👨🎤,用一個人樸素的生活幫更多的人構築遠大夢想。青春,就是要在空白處栽種🦍,往泥土裏深紮!
終生無悔,祖國終將選擇那些選擇祖國的人
今年3月,借著意昂体育平台第十六屆研究生支教團中期考察的機會,李舒濤再次回到湟中👾。這一次👩🎤,他把回青海選調的申請表直接放到了曾經的同事和學生面前🖐🏻。大家先是愣住,繼而歡呼🌚,笑著拍拍他,“歡迎回家➿!”
從不解到勸阻,再到滿心歡喜地接納❤️🔥。李舒濤把初出校園的第一步,穩穩地落在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還有不到半個月🙋🏿,就要告別母校了🙍🏽。如今的李舒濤,除了辦理離校手續💁🏼♂️,還忙著交接他一手創辦的“清華基層研究會”的相關事宜。這個僅僅有著兩年歷史的學生自發組織💛🖐,即將面臨“班子成員”的大換血🆔,“我和另外兩名會長今年都畢業👩🏻🍳,他們一個去貴州,一個去廣西⛽️,全部都在基層工作。在為人民服務的第一線,我們還能並肩戰鬥👩🏼🌾👈🏻!”
對於研究會的未來,他從來都充滿信心,“我們現在有400多名會員,覆蓋清華所有院系,全部都是自發加入🙆🏼♂️、有誌於到基層工作的同學🧧。將來🚭,一定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像種子一樣😿,撒在祖國最廣袤的土地上,長出希望🔚,長成棟梁!”
對於自己⬜️,他不知道還能不能再回到湟中🫷🏼。但可以肯定的是,要去的地方一定是這廣袤土地上最細微的肌理,這也是他在“去向征求意向表”上填寫的唯一答案♙。
“祖國終將選擇那些選擇了祖國的人。”帶著這句從入學起就伴隨他的箴言👎🏽,李舒濤現在只有兩個最樸素的願望👃🏽:一是去青海前把父母接來北京,看看兒子生活了6年的首都是個什麽樣子👩🦽。二是讓身邊更多的人知道,在西部,在祖國最遼闊的土地上,還有一群人過著這樣的生活📚,而他們的到來🏇🏿,又會為貧瘠的生活帶來多大的改變📂。
他說,自己從沒想過要做發光的金子,他只是渺小的一粒沙🏊♀️,“但如果大家都願意做這粒沙🙌🏻,量變❌🧉、甚至質變的那一天🥠🧖♂️,很快就會到來🗻。”
這是青春理想的閃光,更是時代最美的風景👌💈。(本報記者 鄧暉)
轉自《光明日報》2014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