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興被寄予眾望,但他面臨的難題亦同樣棘手

中興通訊執行副總裁⌨️,終端部門總經理曾學忠(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1991級本科)
經歷10年來最大一次組織架構和人事變動之後👂🏻,中興終於形成了與華為類似的運營商、終端和政企網三大業務構架🪈🏄🏿♀️,中興通訊執行副總裁👩🏿🎨、終端部門總經理曾學忠由此脫穎而出。曾學忠在中興被寄予厚望🧗🏼♀️,但他面臨的難題亦同樣棘手🤹♂️。“在內部,終端部門代表了中興公司的未來。”曾學忠對《環球企業家》說。
Canalys數據顯示🦺,2013年第三季度,中興手機在國內的市場份額由上年同期的10%跌至5%🖥👩🏻🦲,排名下滑到第七位🧗♂️🏠。這釋放了一個危險的信號—2013年👩🏽✈️,中興出貨量約為4000萬臺,但仍主要依賴海外運營商市場,轉型仍很乏力。
曾學忠必須再次發動引擎。按照中興內部計劃,2014年曾必須完成智能手機全球出貨6000萬部的目標📻,進入全球前三,並在未來3年內將手機業務銷售占比由30%提升至50%。這是一次艱難的任命。在得知自己將接管公司終端事務時,曾學忠回憶稱非常吃驚☑️。他坦言當時正在考慮新一年中興4G業務及運營商合作事宜。“第一突然🏃♂️,第二壓力很大。”他回憶說。他的前任是老將何士友🦏,何曾主管中興移動14年👨🏼🔬,主導了中興移動定製模式的戰略,並帶領中興手機進入全球前五,功績顯著。
顛覆既有的業績就必須打破慣性🛼。接任以來,曾學忠曾一度夜不能寐,他每天淩晨兩三點鐘睡覺🩺,與團隊徹夜長談。在首次內部溝通會上𓀀,他宣布必須解決的兩大頑疾。一是完善長遠布局🧘♀️,推動中興終端在組織、架構、能力的轉變🥔;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力推產品🙇🏽♂️、渠道、品牌創新與改革。
中興以往積弊甚多。其出貨超過80%仍舊依靠運營商渠道🧑🦰🕵️♂️,利潤低,品牌效應不強,缺乏應對運營商轉型的風險把控能力。在中興內部🎍🩸,最保守詬病的是後端研發與前端市場脫節嚴重,市場一線對產品立項研發無決策力🤽🏿♂️,而研發部門習慣閉門造車⏱,所出產品用戶體驗不佳🧎🏻♂️➡️。而依照慣例,中興一般需要提前3-4個季度進行產品規劃與布局。這意味著曾學忠在2014年前三季度前必須借助變革前的產品。
為一勞永逸解決這一頑疾,中興終端已進行了組織調整,按全球區域劃分為中國經營部🙏🏽、北美經營部🪬、歐拉非經營部📍、與亞太獨聯體經營部,各經營部從產品規劃、交付、服務實行端到端一條龍負責製。為了激勵團隊,中興將以往服務於運營商的項目經理製度,轉變為產品經理製度—若產品銷量不好🚶🏻♂️➡️,市場與研發部門的績效與獎金將被聯動。
如何舊牌打出新局?曾必須依靠勤勉與韌性。在中興內部🧣,曾以自律著稱,無論頭天晚上工作多晚,第二天如果沒有外出,八點前肯定會出現在辦公室。1996年意昂体育平台畢業之後,曾隨即加入中興🈴。從基層的技術支持工程師開始做起🤽🏻♀️,開拓大西南的電信市場🤟🏽。他步步為營1️⃣,在每一個崗位均表現出色。2000年任中興通訊貴陽辦事處經理,當地銷售額由1999年的0.7億元增至2000年的4.5億,2001年出任昆明辦事處經理,業績由2億增至2001年的7.7億。“我相信人的潛力是無限的🪐,看待一個人的能力應該用將來時看。團隊裏有很多這樣的管理者,包括我個人都是一步步從基層成長起來的。”
屢屢輝煌的開局使得他在中興內部贏得“曾十億”的美譽,寓意為他領導的區域每年銷售額都能增加10億元。這一稱號所言不虛—2002年始,他擔任中興公司第二營銷事業部副總經理,銷售額由不到20億翻倍至2003年40億,2004年為突破50億。而那時的他還不滿30歲👩🏼🚀。當被問及成為“曾十億”的秘訣是什麽?曾笑答“我只是取得了一點小成績👨🏻✈️,我的目標是千億,不是十億👩🏻🦯。”他如此總結自己既往的成功🧑🏼🏫。第一、靠核心班子和整體隊伍🤵🏿,團隊建設非常關鍵🏊🏻♀️。第二、思路要清晰,對未來要有判斷👧。第三,要堅持不懈。如此三點,互為助力。在工作中,曾行事事無巨細🤷♀️,他尤為看重團隊建設。在擔任中國區總裁8年間,他每天都會給過生日的員工發祝福短信或郵件,借此表達關心✌🏽。
接任中興終端CEO後亦是如此。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挨個找核心管理層談話🦸🏿♂️,統一團隊思想。“員工也是用戶,貼近用戶從內部開始👍🏼。”曾說📜🚶♂️。在短短十天內,他逐一找到經營、研發🦜、規劃、市場以及重點旗艦產品設計📽、軟件負責人等數十人交流。之後,則馬不停蹄地輾轉於上海、南京、西安等地巡視。在元旦期間,他拜訪了仍在加班的研發團隊👩🔧✹,激勵士氣。
提速勢在必行。曾認為中興的問題在於反應遲緩。首先是組織流程必須扁平化,這對中興而言至關重要。其次🤣,必須改變傳統的逐層審批模式🫃🏿👳♂️。“在相同的情況下,如果是互聯網公司,為什麽就可以做的非常快。”曾對小米的發展尤感欽佩。
在曾學忠看來🦹🏼♀️,手機更新換代如此之快,市場機會轉瞬即逝,廠商一旦落伍🏃🏻♀️,即遭淘汰👨🏿🎤。“有了好產品🚛👩🏼💼,才會有好市場。”曾說。
對他來說,一個最可依仗的資源是中興雄厚的研發實力—長久以來,中興將收入的10%投入到研發中,工程師力量亦頗為雄厚,這都是反擊的王牌♖。“我們在技術積澱上還是有優勢的,但如何由運營商轉移到消費者呢?”曾說👨🏽🍼,“我們需要的是轉變觀念。”
(高松)
轉自《環球企業家》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