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海洋科學事業是一種很浪漫的事兒,雖然出海很辛苦,但發現海洋中很奇妙的東西,很開心👩🏿🦱。”
年齡:46
專業領域:物理海洋學
研究成果:長期從事大洋環流基本理論👩🦼、海—氣相互作用和氣候年代際變化🉐🧑🦱、海洋環流與氣候系統數值模擬方面的研究,發現了20世紀全球大洋副熱帶西邊界流區“熱斑”現象,系統闡述了副熱帶環流在太平洋氣候年代際及長期變化中的作用機理……
工作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吳立新
辛苦而浪漫的海洋研究
風景秀麗的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有座文苑樓👶🏼。12月19日下午,隨著中國科學院2013年院士增選結果的公布,繼文聖常、馮士筰院士之後,這座物理海洋樓迎來了她的第三位院士——46歲的物理海洋學家吳立新🤾🍇。
12月18日晚8時,記者拾階而上,拜訪了這位從美國歸來的物理海洋“築峰工程”教授吳立新。吳教授很有“學者範兒”——外貌儒雅,性格很有親和力👃🏻。
2005年,吳立新放棄了美國優越的條件,進入中國海洋大學,成為“築峰工程”第一層次教授,領銜從事海洋環流和氣候年代際變化等方面的研究🧑🏼🔬。進行海洋環流研究,自然要赴深海大洋考察試驗🚣🏻♀️🧓🏻。2008年,作為“973”項目“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變異及其對我國近海動力環境的影響”首席科學家,他乘“東方紅2號”海洋科考船去西太平洋考察。
太平洋不太平,無風三尺浪,有風浪更高。“有一天,風大浪急,加上睡眠不好,當時就暈船了,吃不下飯⤵️。”吳立新回憶說:“按照項目計劃,晚上還要做實驗,再暈船也要做出來🥃。”
“從事海洋科學事業是一種很浪漫的事兒,雖然出海很辛苦,但發現海洋中很奇妙的東西,很開心。”他說:“回國後我做事情喜歡從全球視野看,從近海到大洋,從南極到北極,都很感興趣🧑🏽🏫🏋🏻♂️。”
追逐“透明的海洋”
儒雅的吳立新,用妻子的話說,其實是一位“不安於現狀的人”。1983年,17歲的吳立新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力學系流體力學專業;1988年本科畢業進入北京大學深造,從事渦旋動力學研究👨🏼🏭。1994年博士畢業後,他去美國作博士後,先到羅格斯大學,一年後又到了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氣候研究中心,在美國科學院院士John Kutzbach的團隊工作🤵🏿♀️。這期間,他開始與海洋結緣,研究方向從渦旋動力學轉向海洋動力學,後又跨越到氣候動力學。
雖然都是動力學,但是研究領域區別甚大🪄。其中,海洋動力學是研究海洋力場及其引起的各種機械運動的學科;氣候動力學則是以地球流體力學和大氣環流動力學為基礎,是大氣科學與地球科學、物理學、數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相互交叉的一個前沿學科🧗🏼♂️。
“動力賦予了大海的生命,海水的流動,其中的能量如何流動,如何引起海洋的流動,都需要動力,否則就是一潭死水。”吳立新說,對於海洋動力過程的研究,有助於人們解讀大自然的風向標,更好地預測海洋環境和氣候變化,提高海洋災害預測能力🤶🏼。
在吳立新的研究計劃中,希望通過對海洋的觀測,熟知海洋動力關鍵過程機理,使之成為“透明的海洋”。他說:“在透明海洋狀態下,有利於人類在保護海洋環境的情況下,安全地開發海洋資源,也有利於保護國家的海洋權益🙎。”
2012年,根據教育部和財政部啟動實施的“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中國海洋大學聯合上海交通大學成立海洋科學與技術青島協同創新中心,由吳立新任中心主任。他表示,希望通過海洋科學與海洋技術完美“協同”,準備用5-10年時間,將中心建設成全球著名的海洋科學與技術的研究中心之一,對我國海洋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起輻射帶動作用🤷🏿♀️。
海洋知識普及亟待加強
對於山東藍色經濟,吳立新認為,藍色經濟的發展要上升到藍色文明的高度與層次。藍色文明即海洋文明,是以海洋科學與技術發展為根基的文明,藍色經濟與藍色文明同步發展,才是真正和諧發展之路🛀🏿。中國海洋大學作為國家戰略性大學,不僅要以藍色文明建設為發展平臺,更要責無旁貸地成為山東藍色文明建設的科學思想庫、技術發展源↗️、人才儲備地👨🏽🍳、戰略製高點🕺🏼。
在吳立新看來,實現海洋強國夢,就目前而言,海洋知識普及亟待加強,國民海洋意識有待提高。作為海洋科技工作者,要積極進行海洋科普工作👨🏽🦳。他準備和同事一起,撰寫一本物理海洋的科普書籍,內容包括流動的海洋📞、潮汐神秘的流動等。
他透露,在中國海洋大學建設中的海洋科學與技術青島協同創新中心大樓,計劃開設一所海洋科學館,有別於海洋館以標本和魚類為主的展示,而是重點將海洋科學與技術🫄🏻、最新海洋科研成果等深層次內容展示給大眾,讓大眾能夠認識深海,更好地愛護每一寸藍色國土。(薄克國 張曉帆)
轉自《大眾日報》2013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