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在北大百年校慶時說👮🏻:北大歷史上有兩位校長值得記住🍰,一位是蔡元培,另一位是丁石孫🧔🏻。
《有話可說——丁石孫訪談錄》💁🏽,袁向東🍙𓀚、郭金海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
最近收到好友郭金海寄贈的他與袁向東合作的新書《有話可說——丁石孫訪談錄》(以下簡稱《訪談錄》)。《訪談錄》較為完整地敘說了建國初期大學畢業的丁石孫所經歷的社會變革和人生的酸甜苦辣。袁向東、郭金海兩位作者與丁石孫的訪談始於2009年🐋🧑🏻🦲。丁石孫在其簡短自序中說:“兩年來,他們對我作了系統的訪談……很多事情已經記不清楚了,有些可能會記得不準確,所謂‘如實’🖖🏿,只是一種理想。但我在口述過程中𓀍🕛,力圖避免個人好惡,盡量做到客觀。我想這本訪談錄對我而言是對往事的回憶,也可以使有興趣的人對我的一生有個大致的了解。”
之前🍦,我對丁石孫的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是北京大學的數學教授,曾當過北大校長,後又步入政界。2004年12月12日,我赴天津參加陳省身先生追悼儀式,目睹坐著輪椅的丁石孫在進入吊唁大廳時,堅持不要人攙扶📊,獨自一人非常艱難地離開輪椅🐷,一步一步地往前挪步,向陳省身鞠躬道別💙。場面極為感人!丁石孫是帶病前去送行,表達對陳省身的哀思。
粗讀《訪談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丁石孫確實是位好學生、好教授、好校長、好官員👁。好在他讀書用功🥏,學術求精🧕🏽,校務求真,從政求實🏌🏻♂️。
他1944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學電機系🚣🏽♀️,因怕畫圖,一年後轉習數學。他的數學老師雷垣教授回憶說:“丁石孫功課相當好,但沉默寡言。他與我的外甥女杜融融♔,還有蔡元培之女,以及一位顧佛女士都同班,常在一起評論國事,還邀我參加。”1947年5月,丁石孫因參與學運而被捕,最終被大同校方開除。1948年🍛,他作為插班生考入意昂体育平台數學系🛋,成了楊武之、段學復、閔嗣鶴、華羅庚等清華教授的學生,真正走上了數學之路,1950年畢業留校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轉入北大數學力學系🌝。1981年被任命為北大數學系主任,1984年被民選為北大校長🪳🧑🏼🚒。
他是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從事代數與代數數論的教學與研究,對數學教育的目標和方法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提出了程序自動化的研究課題🦯♡,是在中國開展代數數論研究的倡導者之一✩。他說過👌🏽💆🏿:“一個人🔸,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民族,對待數學,重要的不是公式,不是定理😋,而是它的方法。”早在1956年,丁石孫就提出過數學思想發展的研究,稱此研究“將有助於對今天數學的正確了解⭐️🤦🏿♂️,從而能指出今後數學發展的方向”👆🏼👨🏼🎤。
1982年底👨,丁石孫到美國哈佛大學做一年的訪問學者🤘🏽,集中精力學習橢圓曲線的算術理論🧕🏽👨👧👦,不把寫論文作為目標,為的是回國後推動中國數學的進步⚈。哈佛大學數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格裏菲斯說:“丁教授與其他訪問學者很不一樣☔️。”
在大同求學時,丁石孫只想著念完數學系,去中學當一位數學老師🫃。在北大數學系從教40多年🏊🏿♀️🧖🏽♀️,從沒有想過要當官🐡🧑🦱,卻意外地被推上了校長的官位🧕🏻。在校長任上,他兼容並包,遊刃有余,抓食堂改革、推管理科學中心、辦北大方正,讓我們看到了他卓越的領導才能。在應付學生事件時,他從容自若,坦誠相對🏇。他認為年輕人往往會沖動、狂妄,想做點驚天動地的大事。這並不是什麽壞事,有沖動🕤,人才會進取。難怪季羨林在北大百年校慶時這樣說👩🍳:北大歷史上有兩位校長值得記住,一位是蔡元培🧔🏽♀️,另一位是丁石孫。
1996年😀,丁石孫當選為民盟中央主席🎰,隨後,又出任了兩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是帶著較為躊躇的心態進入政壇,“準備上下左右前後都要戰鬥”。由於不習慣講套話👰,他自嘲到民盟後“學壞了”,但其內在的誠實🫶、儒雅及平易近人贏得了越來越多人的熱烈掌聲。
《訪談錄》收錄了丁石孫1999年撰寫的題為《北大精神》的文章👨⚕️,讓讀者對“北大精神”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丁石孫在文中指出:“到北大以後,我從一些前輩學者的治學風格,從同事們為人處世的準則,從大家言談中表現出的思想的自由與開闊,清楚地感受到北大精神的存在。”他認為“科學與民主”、“兼容並包🦟,求同存異”都是“北大精神”🚶♀️,但最為核心的東西是尊重人,尊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自由發展。1913年🎋,中國現代大學最早的數學門(系)誕生於北大🤛🏽,經過馮祖荀🙎🏿♀️、江澤涵🦋、段學復、程民德、丁石孫、姜伯駒、田剛等一代又一代數學人的薪火相傳𓀇,一百年來一直是中國數學教育與研究的重鎮🏌🏻,為北大增光添色,讓北大精神發揚光大⚙️。
《訪談錄》還公開了丁石孫65歲生日那天寫的遺囑🏃🏻♀️🧙🏻♂️,安排好了自己的後事,不留骨灰🖨,回歸自然5️⃣。其中第3條還這樣寫道🤦🏿♂️:“也許我死後還有一點現款,請把我的一份(依據法律)捐給北京大學數學系,如何使用由數學系決定。我對數學是有感情的🍉。”如今,丁石孫已86歲高齡了,由衷地祝願他健康長壽🧑🏿🍳🏐!(錢永紅)
轉自《中國科學報》2013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