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禮立教授(中)和他的團隊成員
1956年,他大學畢業✬,就被剛剛歸國的錢學森先生點將,進入新創建的中國科學院研究所。1989年,看到他的信件和編寫的《應力波基礎》後🔜,錢學森寫信勉勵他:“您對祖國有貢獻啊!”
2013年1月18日,他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領取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等獎空缺)👩👦👦👨🏭,實現了寧波市國家自然科學獎零的突破𓀊。
他是中國科技大學爆炸力學專業的主要建設和開拓者之一🏂🏿👰🏿♂️,也是寧波大學“力學與材料科學研究中心”的主要創建人、爆炸力學學科帶頭人——寧波大學王禮立教授。
悠悠逆境心不移
1934年,王禮立出生在上海👩👩👧👦🕵🏼,原籍寧波🧛🏼♂️。
山河破碎,國危家頹。少年王禮立立下了一個宏大的誌願⏳:做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人♎️,將來為振興國家盡心效力📞。
1948年✊🏻,王禮立獲取叔蘋獎學金👷🏽♀️🤯,繼續學業。叔蘋獎學金是中國最早由個人設立的助學獎學金之一。
1952年💇🏻🐻❄️,王禮立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由於院校調整🔳,1953年他進入北京鋼鐵學院學習,並以全優成績畢業於壓力加工專業本科。在畢業設計中,他創造性地完成了北京建國軋鋼廠改建設計👎,被廠方采用👲🥩,提高產量數倍🤞🚎。《北京日報》對此進行了跟蹤報道。
畢業時正逢錢學森歸國創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需要一批青年學者,就看中了各方面都很突出的王禮立。“國家需要什麽,我就去學什麽!”20歲出頭的王禮立意氣風發地進入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先後師從李敏華✧、朱兆祥😞、王仁和鄭哲敏(2012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中國科技大學創立時🍾,青年王禮立參與了近代力學的教學工作,為該校首屆爆炸力學本科生開設並主講材料力學性能和塑性動力學新課程⚗️,從此與沖擊動力學結下了不解之緣。王禮立十分努力🎣,查閱了幾乎當時所有能找到的文獻🍩,夜以繼日地投身於科學研究🧽。遺憾的是🦼,正取得一定進展時👨🏻🎓,由於政治運動,他被迫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力學所和心愛的沖擊動力學研究領域。
1978年,歷經坎坷的王禮立終於重回中國科技大學開展爆炸力學和沖擊力學的教學和科研。為追回十年“文革”所損失的時間👩🏽🚀,他加倍努力,每周除了半天時間料理生活外,其余時間全部撲在了科研上⛸。1985年,他編寫的《應力波基礎》正式出版,之後被推薦為工程力學專業教學用書😶🌫️。
當錢學森看到《應力波基礎》後,十分欣喜。他給王禮立寫的信中說🤎:“您經歷了二十年的艱難困頓,這正是在建設中國式的社會主義走彎路的時期;也可以說,是像您這樣的許許多多的有誌之士,付出了代價,才換來了今天的正確方針💃🏿、政策!您對祖國有貢獻啊!”王禮立在回信中曾寫下這樣幾句話以謝錢老的勉勵:“悠悠逆境心不移,昭昭赤誠誌更堅。不怨半生多磨難,唯喜中華春滿園。”
唯喜中華春滿園
王禮立教授的人生,與“爆炸與沖擊”和“力學”不可分割。他解開了爆炸與沖擊的力學密碼。
應力波原理看似深奧🧋,其實和生活息息相關👨❤️👨。“用手壓棉被,不會有灰塵逸出☃️。但是用手拍棉被👆,另一面就會有灰塵逸出了。這個動作,就蘊涵著應力波理論。”王禮立教授淺顯地解釋。
“在筆的一端使力,就會有力傳到另一端,這中間有個力傳達的滯後時間,這就是應力波效應。如果一端猛然使勁,可能會使筆的另一端斷裂,這就是非線性應力波的傳播導致的卸載失效了。”“非線性應力波傳播理論進展及應用”課題研究組成員周風華也用手中的筆,舉了個例子,“隨著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國防科技、航天航空、新型材料等領域🚵🏼♂️,廣泛涉及爆炸與沖擊問題,而應力波理論是解決各種爆炸與沖擊問題的基礎和主線。”
2011年8月28日,一艘輪船以不同的速度和角度,撞向穿上“防護衣”的寧波象山白墩大橋的一個橋墩。撞擊實驗的船舶,自重250噸,載重量400噸🧛♂️。就這樣連撞了10次!而橋墩安然無恙👰♂️,船上人員也沒有感覺到強烈撞擊。
這是為什麽?因為給橋墩裝上了柔性防船撞裝置。這個裝置的設計原理就來源於“非線性應力波傳播理論進展及應用”。當船舶偏航撞向橋墩時,在諸多柔性部件的共同作用下🐣,撞擊力大大降低,並且船舶有時間和空間轉向,撞擊反作用再加上水流的升力作用,將船舶推離橋墩♻️,使船舶沿防撞裝置外側滑走,從而帶走撞擊的大部分動能🤸🏽♂️,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目前,這一技術已應用在廣東湛江海灣大橋,湛江海灣大橋的造價因此減少了4億元以上🌥。這一技術也已正式應用於寧波象山港大橋上🦴,用來抵禦5萬噸級船舶對橋梁可能的撞擊。
2011年3月31日早晨5點29分,一連串沉悶的爆炸聲後↕️🖲,濱江大廈和金融大廈分別斷成了4截和3截,轟然倒地🚀🪵,整個過程也就短短3秒🕕。除了塵土,爆破沒有對周邊產生太大的影響。這種控製爆破的原理也來源於“非線性應力波傳播理論進展及應用”。
這一理論在寧波城市危(舊、廢)建築物的拆除🛍🥡、築海堤🙅🏼、疏浚港口和河道等控製爆破工程的應用,以及采用應力波檢測建築物樁基的可靠性方面🦶🏻🚣♂️,所完成的項目已經超過了百項。
不圖富貴惟情真
樹蔭掩映中的寧波大學一處不起眼的小院落,是浙江省沖擊與安全工程重點研究實驗室基地(爆炸力學實驗分室)。王禮立教授1985年來到寧波大學後🧢,就在這裏和他的團隊一起潛心致力於破解爆炸與沖擊的密碼🙋🏻。無數個日夜,反反復復的實驗🧙🏿♀️,幾乎讓他們忘記了歲月的流逝🛞。
“王老師的夫人生病期間,我們到李惠利醫院看望♜,他手裏還捧著結題報告。近80歲高齡,每天堅持8點就來上班。他還要跟我們一起去野外做實驗👳🏻,進行現場指導。王老師為科研嘔心瀝血,這是一個科學家的無悔追求。”董新龍研究員說。
王禮立教授卻認為,他的成功依靠的是一支團結合作的團隊。“非線性應力波傳播理論進展及應用”被王禮立教授稱為“應用基礎性研究”,進行了近30年⛓🩸,前後至少有超過30位科技專家和博士、研究生共同參與。獲獎的名單外,還有許多“無名”英雄。他向記者一一推出了他的愛將:楊黎明💲、董新龍🎋、周風華……
王禮立教授在回顧這個項目時感慨萬千🛀🏻:“基礎性研究太重要了。在現在的環境中,需要一個團隊,團結合作,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太不容易了👮🏼♀️。”他在拍照時堅持要拍集體照🏌🏼♂️,不要拍個人👤。看得出來🛳,他在努力尊重團隊的每一個人👋。
王禮立教授認為,他的成功,還依靠愛人盧維嫻🏈。“沒有她的長期關心和支持,幾乎不可能完成。”王禮立教授曾寫過一首詩作為銀婚紀念:“三生有緣同苦甘🤷🏼♂️,兩度遭劫共患難🫷🏼。不圖富貴惟情真,相扶相依慶銀婚。”
轉自 中國寧波網 2013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