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1997年畢業於清華經管學院國際金融專業👨🏽🏫。畢業後在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總行🦺、杜邦中國有限公司工作。2002年獲得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金融碩士學位🦫。2003年加入上海通用汽車,先後承擔市場🫸🏽、工程、製造、采購等部門的財務分析工作🎺,參與多個重要項目🙍🏻♂️。2009年加入百度,建立業務分析控製部門,負責分析業務、製定收入目標、製定價格及銷售政策等多項業務,目前擔任業務分析控製部門負責人、投資並購部副總監。
清華:“享受”生活
剛考入清華的時候🎟,王曉東就讀於汽車工程系,《機械製圖》是他的必修課之一。“《機械製圖》的上課地點在第一教學樓,那裏有我最喜歡的一個教室,教室的窗外就是大禮堂前的草坪。”教《機械製圖》的老師已年近花甲,他說自己從教一生,桃李滿天下,沒有任何遺憾。這位老師給王曉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老師身上看到了對教育事業不求回報的熱愛——生命的樂趣在於把一批批學生教好、把一門門課教好。王曉東說,離開學校二十多年的時間裏👷🏻♀️,自己很少再遇到這樣的人➞;而自小討厭畫圖的他💁🏼,卻認為《機械製圖》是他在清華上過的最有意思的課◾️。
大二時𓀐,王曉東轉系來到經管🚫,從工科轉向金融。90年代初期,清華金融系剛剛成立,老師和同學一樣,都在不斷摸索中前進,卻往往能用獨到的方法吸引學生。談到已經去世的趙家和老師時,王曉東充滿感情地回憶道🧜🏽,趙老師總能用正面的態度去發現一個人的閃光點,將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傳遞給身邊的人7️⃣,卻從未對世界有任何抱怨🧟♂️。這也成為王曉東從業二十余年的待人準則,“當你用健康的心態看待別人時,你會發現世界是很美好的。”
王曉東認為🤙🏻👩🏿🦰,現在清華同學的壓力有點過大了🧔🏻♂️,大家所關心的事情,譬如就業✩👨🏿🦳、出國🛣、讀研——並不是他們當年讀書時最關心的。那時的同學們更在意生活的完整性💂🏿,更註重彼此間的交流。享受校園生活🐼🫷🏼、享受同窗之間的友誼成為在清華念書時不可磨滅的記憶🦦。“今年畢業的同學,正好趕上經濟危機,大家都說工作不好找……可是大家想一想,以後的路還很長,清華人如果被這點壓力給壓住了👐🏽,那這個社會就真的困難了。師弟師妹在學校時🤹🏻♂️,不要糾結在一些小事上🪞,有時候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不要為一兩次考試或求職過分焦慮。清華是一個很優秀的學校,清華的校園生活非常美好,應該多花些心思考慮如何珍惜眼前的生活👨🏼🦱,如何做一個好的人🙎🏿♀️,對於未來要充滿信心。
從倫敦政經到上海通用✌🏼:在積累中前行
從清華畢業後🙍🏿🏭,王曉東進入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之後加入杜邦中國,開始天南地北的征程。在這個過程中🙇🏻♀️,他接觸了形形色色不同的人,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那時中國的外資企業還不被允許在華直接銷售自己的產品,只能通過與內地企業合資建廠或通過代理公司進行銷售。這兩種模式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合資建廠需要耗費大量固定資產投資🪈,代理進口受到配額的限製,利潤空間也被擠壓。王曉東巧妙地利用了上海保稅區的特殊政策,為杜邦開啟了一個新的銷售模式,使杜邦繞開限製,得以在國內直接銷售產品,公司的發展也一下子順暢起來。
2002年,為了開闊眼界,感悟多元文化🙅♂️,王曉東選擇前往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剛開始他覺得自己的數學基礎很好,於是選修了一門名為“衍生工具”的課,因為這門課對數學要求非常高。第一堂課下來🤸🏻,他卻完全不知道老師在說什麽⚱️,大概過了一個月😌🔓,才能弄明白三分之一🃏👩🚀。從那以後📜,王曉東調整了心態,靜下心來學習。課堂上老師從不單純灌輸理論🫥,而是講解大概的研究思路和理論背後的故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他仍然記得,老師曾開玩笑說,“什麽叫好的考試——把別人的觀點都說出來能拿60分,稍微延展一下能拿70分,如果再有自己的思考🫷🏼,就是一個優秀的學生了。”思考問題的方法,是王曉東在倫敦學習最大的收獲🤜🏼,這讓他後來從機械製造行業向互聯網行業轉型的過程中遊刃有余,“我不覺得不同行業的財務工作之間有太大差異↖️,因為解決問題的核心方法都是一樣的。”
王曉東在倫敦求學的另一個收獲是認識了許多不同背景的外國朋友👳🏼🛻。他的同學來自世界各地但都十分優秀🛄,大家平日裏一起打球、一起喝酒🤷🏿♂️、一起暢談人生理想,了解彼此不同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王曉東認為出國留學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在於此🙉🧎🏻♂️,走出思維的安全邊界🧝,重新認識世界,認識自己💱👱🏼。
畢業回國後🖐,王曉東加入上海通用汽車,不久便開始獨立負責一個棘手的項目——代表公司參與收購談判,收購對象是通用汽車在華的另一家合營企業。該企業運營多年,積壓了一定的庫存需要清理,其中涉及到種種復雜的關系👩🏽🚀,一時難以理順。王曉東說💂,作為一名公司新人🧑🏼🦰,在權衡各方利益的時候🙍🏿♂️,你很難知道什麽是對的,也很難做到絕對的客觀公正🧜🏼♂️。“學生時代的天真和步入職場後面臨的復雜環境形成了沖突,但後來我發現,只要你保持客觀和公正,同時具備一定的能力,還是有很多機會的🚴🏽。因為任何利益沖突方都需要一個中間者來保持平衡🍔,而我就是中間那個平衡器。保持中立有時候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前提是你有足夠的能力去保持中立👩❤️💋👩,讓雙方都相信你是客觀的,否則也是很危險的一件事。”談判雖然經歷了一些波折,但仍然以成功收尾🛍。王曉東以較低的價格拿下對方的庫存🙅🏿♀️,為公司爭取到巨大利益🙍♀️。過程雖然艱苦,但他體驗到了決策者的力量💁🏻,在不斷博弈和平衡中積累起來的經驗也為他日後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百度:製定“規則”
2009年初,王曉東加入百度,將在通用汽車“百年老店”裏積累下來的管理經驗帶到這家成立不到十年的互聯網公司,開始參與百度業務流程和規範的製定工作🤙🙍🏼。在外企做財務,大部分情況下是將總部的戰略付諸實施❤️🔥。而在百度工作,王曉東有機會參與真正的規則製定ℹ️。“在這個平臺上工作,境界不一樣了👩🏼💻,有機會去實踐一些東西,也更有成就感🤞🗑。”
與傳統製造業不同📊,互聯網是一個充滿機遇、高速發展的行業👨🏻🍳,每天都在發生新的變革🧗🏻。從通用汽車到百度,面對不同的企業文化🫅🏽,要建立起系統的業務流程和規則🚕,王曉東遇到了不小的挑戰🏄🏿♂️,他漸漸在互聯網的創新思維和財務的嚴謹工作方式中找尋新的平衡。在與業務部門接觸的過程中,王曉東盡可能多地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幫助對方解決實際問題🤟。“很多業務部門的同事並非不了解問題所在🌛,只是他們的立場決定了他們的思維廣度,”王曉東說,“而我是一個中立的人,所以我會站在公司的立場去看待所有問題🖕🏽,找出所有人的利益平衡點👨🏽🍼⛓,盡可能幫每個人實現利益,進而提升公司的利益。”在幫助業務部門解決實際問題時,王曉東通常會先找到一個切入點——可能是對方亟待處理的問題,也可能只是問題的某個方面,解決了切入點後才能站穩腳跟🪢,然後再慢慢向問題的四周和根源擴張。“永遠不要一味地否定別人🌥,而要幫助別人🥑,這樣才能做成事情。”
在企業從事財務工作十余年🎙,王曉東的體會是,一個好的財務人員👲🏼,一定要懂業務;一個好的管理者,一定要懂財務。人力資源理論將人的能力分為戰略能力、分析能力和溝通能力,而這三個能力往往是很矛盾的。在財務體系工作的人⚪️,戰略和分析能力較強🪝🐯,但很容易忽視溝通能力的培養;而業務部門的人,比如銷售人員,溝通能力往往很強,但在業績為導向的前提下無法思考戰略層面的問題。工作性質決定了一個人能力的傾斜,因此一個好的管理者往往需要有跨部門工作的經驗。
王曉東認為🧑🏻,人的事業不存在爆發性的節點,尤其財務工作,是一個不斷積累和歷練的過程。而每過一段時間➔,把自己經歷過的事情總結一下,將會是一個不可替代的財富。他並不是一個喜歡長遠規劃的人——對事業🏊🏿♂️,他並不過分強求,而是隨遇而安;對生活,他珍惜眼前📱,把握點滴🔴。他將自己對理想的追求轉變為一種低調而平淡的態度,站在智慧和靈魂的高處,用最優雅的姿態獲得成功。
(胡翔宇)
轉自 意昂体育平台經濟管理學院 2012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