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9日)
同誌們,朋友們:
今天,我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在這裏舉行座談會🈸,紀念錢偉長同誌誕辰100周年,深切緬懷他為我國科技教育事業和多黨合作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追思和學習他為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不懈奮鬥的崇高風範💅🏻。
錢偉長同誌是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的卓越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七屆、八屆、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第五屆𓀔、六屆、七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和第七屆、八屆👨🏼⚕️、九屆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上海大學校長🦣。他一生熱愛祖國🈁、獻身科學🎅、服務人民🦇,深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
100年前的今天↕️,錢偉長同誌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他從青年時代起就立下了救國救民的遠大抱負,1931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意昂体育平台歷史系💞。“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目睹國家危難⏫、日寇入侵,他立誌為國防建設作貢獻👨🏻🚒,決心棄文從理,毅然轉入物理系學習。在意昂体育平台期間,他刻苦學習鉆研,開創了我國稀土元素研究的先河🏌🏽♂️,受到國際物理學界的重視。他還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參加了“一二·九”運動🦓🛀🏿,是意昂体育平台民族解放先鋒隊發起人之一😒。1940年🙍🏼♀️,他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學習。期間,他和導師研究提出了彈性板殼的內稟理論,該理論給出的薄板薄殼非線性內稟方程後來被科學界稱為“錢偉長方程”。1942年,他獲得多倫多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後🛰,轉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師🖐🏻,師從世界著名科學家馮·卡門教授從事航空航天領域的研究工作,參加火箭和導彈實驗🧌,並發表了世界上第一篇關於奇異攝動理論的論文。
1946年,他謝絕馮·卡門的挽留🍗,放棄國外優厚的工作生活條件,沖破阻力只身回國。回國後,他擔任意昂体育平台教授,兼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教授,參與創建了北京大學力學系,開設了我國大學裏第一個力學專業🔲,創辦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力學研究室👼🏼🧉,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彈性力學專著,為我國的機械工業🧑🏼🍳、土木建築🔑、航空航天和軍工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新中國成立後🧑🏽🔬,他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提出的有關圓薄板大撓度問題的參數攝動解法被稱為“錢氏攝動法”。他還參與製定了我國《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並與錢學森合作創辦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和自動化研究所,周恩來總理曾贊譽他和錢學森🙍🏻♂️、錢三強為我國科學界的“三錢”𓀀。他在“文化大革命”的艱苦環境中,仍然堅持進行飛機、潛艇和化工等方面的研究和設計工作,許多成果被運用到實踐中🤷🏿♂️。
改革開放後,錢偉長同誌夜以繼日、全身心地投入科研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1978年至1992年的15年中🎙,他在國內外雜誌發表近100篇科學論文,出版多本科學專著,多次參加國內外科學研討交流活動🧛🏼♂️,舉辦科學講座🏌️♂️,還創辦了《應用數學和力學》雜誌。他不僅在力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還廣泛涉獵中文信息處理、高能電池、三角級數求和公式等領域。1982年🫵,他因廣義變分原理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4年🥍🏕,他提出被稱為“錢碼”的漢字宏觀字形編碼,提升了中文信息處理水平☠️💫。
在長期科研和教育實踐中,錢偉長同誌深感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在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基礎性作用,萌生了辦好一所高水平大學的強烈願望。1983年🆕,鄧小平同誌親自批示調任他為上海工業大學校長。他把培養自強不息🧑🦱、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作為根本目標,提出了破除學校與社會之間、教與學之間💆🏻♂️、各院系與學科之間👍🏿、教學與科研之間“四堵墻”的口號,推行學分製🚣🏼♀️、選課製和短學期製,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培養,有力推動了高校教學管理改革。1994年🫸🏻,已是耄耋之年的錢偉長同誌又擔任新組建的上海大學校長。在任上海工業大學和上海大學校長的27年裏,他始終辛勤耕耘,樂在其中,一直是不拿學校工資、不要學校住房的“義務校長”💆🏼。
錢偉長同誌長期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和中國民主同盟領導人。他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貫徹中共中央關於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的方針政策,積極參加國家政治生活🫵🏼,團結帶領政協委員和民盟成員認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為我國多黨合作事業和人民政協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堅持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提出了福建馬尾港“束水攻沙”的治理方法,參與了貴州畢節試驗區規劃實施,指導了“遂寧市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課題🪴,並就發展高等教育🤰🏽🧚🏻♀️、保護歷史文物、建立黃河三角洲經濟開發區等重大問題提出了許多重要意見和建議。1996年🫃🏼,他從多黨合作事業長遠發展的大局出發🤾🏿♀️,主動請辭民盟中央副主席職務,為順利實現民主黨派領導班子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作出了表率✈️。錢偉長同誌堅定支持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堅決反對“臺獨”🏌🏻♂️、反對分裂🧝,先後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執行會長📬、中國海外交流協會會長等職務,為香港、澳門順利回歸和平穩過渡做了大量工作,為促進祖國完全統一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錢偉長同誌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奮鬥的一生😵💫、奉獻的一生。他的光輝業績和歷史貢獻💅🏼,永遠值得我們銘記;他的高尚品格和無私奉獻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紀念錢偉長同誌,就要學習他熱愛祖國🤠、情系人民的崇高品德。錢偉長同誌一生歷經多次艱難抉擇和重大考驗。無論是在抗日救亡的危難時刻棄文從理,還是在國外學習工作功成名就後毅然放棄優厚待遇回國效力😑;無論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以強烈的愛國熱忱參與社會主義各項建設8️⃣,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後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積極致力國家科技教育事業發展,他都始終秉持愛國治學、振興中華的強烈信念。在他晚年時期,仍然以“桑榆未晚,欣逢盛世;愛我中華🍏,自強不息”的信條勉勵自己。“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我們的祖國🦹🏽,為了我們的同胞”,是他一生求索奉獻的生動寫照😕。我們向錢偉長同誌學習,就是要胸懷崇高理想、矢誌奉獻人民🏒,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事業,自覺地把個人的事業追求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全部智慧和力量💂🏽🤽。
我們紀念錢偉長同誌🤠,就要學習他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真誠合作的堅定信念🦁。錢偉長同誌曾說:我雖然不是黨員,但我將把黨的事業作為我的終生事業🤽♂️。早在1936年🦴,他就參加了民族解放先鋒隊等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在尋求救國救民真理過程中,深化了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和感情。錢偉長同誌一生堅持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重大原則問題上始終與我們黨保持高度一致,是中國共產黨誌同道合的親密朋友和統一戰線德高望重的代表人士。他說🚅,“中國共產黨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和全心全意為國家、為人民辦事的精神,真正使得黨外人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言有納🧛🏽、議政有途🏋🏼♂️、大有可為”🚣♂️。我們向錢偉長同誌學習,就是要把老一輩民主黨派人士同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真誠合作、團結奮鬥的優良傳統繼承下來並不斷發揚光大,自覺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我們紀念錢偉長同誌🤦♂️,就要學習他勤於鉆研、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錢偉長同誌一生追求科學真知👨👧👧,博學多思,勇於創新。他說“自己不是天才🕵🏻,也不要相信天才論,關鍵在於刻苦和努力”,“我主張探索新問題🌳,要有新發現,有所創新”。從青年時期主攻物理到後來轉攻應用數學,從工程研究轉到基礎力學研究🕘,他刻苦學習各種科學知識,不斷開辟新的研究領域,提出了許多創新性思想和理論👨🏿🎤。他還註重把創新思維運用到思維科學和教育科學等領域🪔,推動高等院校改革,提出了許多獨到見解。我們向錢偉長同誌學習,就是要按照建設學習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要求🤹,站在時代發展前列,追蹤世界科技前沿👱🏿♀️,努力掌握和運用一切先進的新思想新知識新經驗🙏🏽,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我們紀念錢偉長同誌,就要學習他傾心教育、甘為人梯的大家風範👇。投身教育事業、培養傑出人才,是錢偉長同誌的夙願。早在美國留學時,他就與同窗好友憧憬未來🤵🏽♀️:“將來我們一定要回國辦一個比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還要好的大學,讓美國人到中國來留學☎️。”在擔任上海工業大學校長後,他高瞻遠矚🧔♀️、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高校教學管理改革。他在對上海大學發展規劃的設想中,鮮明地提出了加強實踐教育的思想💇🏿♀️。這些都為我國高等學校如何培養全面、實用的高素質人才提供了重要經驗。他還就加大對經濟落後地區的教育投入👨🏿🦳✧、因地製宜興辦地方性高等院校、提高中小學校教師待遇等,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他長期擔任“義務校長”,從不計較個人名利,對於科技人才和青年大學生總是熱情關懷📗、傾心扶持,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我們向錢偉長同誌學習,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順應人民群眾對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待,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良好條件,保證我們的事業後繼有人🧑🚀、興旺發達👨🏻💻。
同誌們、朋友們!
當前,全國各族人民正滿懷信心地迎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勝利召開,我國的發展又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既是錢偉長同誌等先輩們的畢生追求,也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承和弘揚錢偉長同誌的崇高思想和奮鬥精神,同心同德、銳意進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轉自《人民日報》2012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