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給六年前的我一個忠告🥠,我會告訴自己:對公司有掌控力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2012年,羅川會度過他第43個生日🙋♀️。人生第42個年頭時♥︎🦕,他加入了一家創業企業—應用匯,出任CEO🧙🏽。算起來,這是他第四次出征。
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對於之前大小有過成功歷史的人🤹🏼,四十歲再創業,對失敗的恐懼遠大於個愣頭青,不久前,再次創業小米科技的互聯網老人雷軍對此已經有過透徹說明。
而且,羅川第四次的征程被外界看來是個多少有點尷尬的事兒🅿️:羅川去應用匯,怎麽看都像“一尊大佛進了小廟”,這個互聯網江湖上名號響當當的人物☛,之前輾轉的都是微軟💆🏼♂️、新聞集團和中國移動這樣的巨頭公司。又或者,他的創業,怎麽也應該選一個更好的方向,而不是在“紅海”裏和一眾年少輕狂的年輕人廝殺🏊🏻🕵🏽♀️。
位於中關村海龍大廈9層的應用匯🕧,墻上貼著諸如“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的字體大小不一👨🏼🦳、淩亂其實又有秩序的字。據說這也是羅川的意思🧝🏿。
現在的羅川,比之前稍胖,白頭發比之前幾次見面時更多,似乎也該修剪了🧑🎓。他天生少白頭🌴😟,之前露面都會有意修飾😘,而且有登山、打高爾夫的愛好🟦,同時也能鍛煉身體🛂,但如今他一天得工作12個小時,累到下班都不想說話的地步,這方面在意的自然少了。
一個小城少年🫱🏻🐅,讀名牌大學🛍,進知名外企,然後一路晉升到區域高管👶。羅川一直被認為是個勤奮正統、循規蹈矩的好學生、好青年、好人才。他1994年清華畢業進入微軟🤸♂️🍒,從市場推廣人員做起,一直到項目經理等職務🏬🧸;2003年負責籌建MSN中國🧑🏼💻,MSN之後成為本土即時通訊工具市場排名第二的產品,僅次於QQ。之後的2007年和2008年,他分別加入MySpace(新聞集團)和139移動互聯(中國移動)👱♀️,如果沒有後兩者接連受挫🔪,他可能仍是一個明星職業經理人👳🏻♂️,聚光但不耀眼🌸。但國外的互聯網公司在中國的現實已經否定了這種可能性,周韶寧、周鴻祎👨👨👧👧、謝文都是例證。到最後他職業道路上唯一的可選項只有自主創業,此時,他深刻反思過,讀《史蒂夫·喬布斯傳》🙋🏻,並學著禪修。
他說,創業讓他第一次找到心靈的充分自由。這是一個四十歲男人的心理重建史👩👩👧👦。且看他的自述—
大公司悖論
2008年🧜🏻♀️🧝🏽♂️,中國移動開始找我🧖🏼,希望我能加入創建中國移動的互聯網公司139移動互聯。我當然知道這種大公司可能有公司政治,但有兩件事兒打動我:第一🏄🏿♀️,當時任139移動互聯CEO的是葉兵,他說,我知道和你說別的也沒用,你知道國企的決策機製,我給你看公司黨組的會議紀要。當時5月和7月中國移動專門就成立這家公司開會討論😯,而且會議紀要裏還談到新浪模式等等。我想一個國企黨組會議這樣重視🟰👨🦯,這個企業至少是真想走出這一步❗️😇,真走成功了🫰🏻,得多厲害!第二,當時的副總裁魯向東找我談,他是個有能力、有思想而且敢幹的人✍🏿🈁,不管現在對他的調查結果怎麽樣,我個人都非常尊重他。他給我談了很多事情表明移動的決心。中國移動的光環也多少有作用💂🏻♂️。
還有一點,我一直想做可信賴的網絡。我總結MySpace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社交網絡的核心是可信任,不論是通過興趣或者社交關系💁🏽♀️👸🏼。你想手機號碼得是多大的通道啊👌🏽!
不過,我想的太簡單了。互聯網業務不是孤立的,數據部也做很多互聯網業務🤘🏼,我們和數據部之間就得有競爭、有矛盾,那該不該支持你🦐?我們真正做的時候就發現➿,通訊行為在層層保護之下,其它部門會說這是隱私問題。這更多的是各部門之間的利益糾葛。後來我們做了“愛聯系”,實際就是今天的微信和米聊🤽🏿♂️,也沒有大發展。
我後來認真總結過大公司裏頭的創業。通常這種內部創業都是革命性的,可能對原來的模式有挑戰,需要得到很多支持,人脈就很重要,所以內部創業的合適人選🚼,最好是企業元老。
還有個問題是🧑🏼🔬,創業要堅持住。但往往還沒結果,決策層就會動搖和懷疑👨🏼🦱,內部創業沒有話語權☢️,想法就會被淹沒🐻。
很多人創業,都會想到大公司有資源,現在我明白資源是最不靠譜的事兒👩🏼🌾,是最容易扼殺創新的東西➰。如果我能給六年前的我忠告,我會告訴自己👵🏽👨🏼💻:自己對公司有掌控力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微信和微博都還沒有產生足夠的商業模式支撐企業發展。但這兩個企業都有好的領導人🔴,尤其是騰訊的收入非常好,能給新業務成長足夠的空間。新浪微博也已經分拆,這就解決了員工激勵問題🦵🏼。當時微軟MSN從零做起,做到相當的規模,我還和周鴻祎開過玩笑說:以現在的品牌、收入和用戶規模🧚🏻♀️,如果能夠上市市值也不低。但它就是沒有辦法被剝離🙆🏼♀️。
創業的初心
2011年,中國移動發展互聯網業務的思路已經發生變化。139變成了單純的支持單位🧽,這不是我想要的👈。年初時我到創新工場找(李)開復聊天🖖🏽✋🏽,開復就勸我出來創業🤶🏼。
我當然心裏猶豫了很久。我已經42歲了,父母都得了癌症,兩個小孩還小,加在一起還不到4歲,都需要照料⛹🏽♂️。我的幾個親近朋友知道我有創業的想法🙋🏿,都覺得我瘋掉了。我和太太商量,她當然會覺得很沒有安全感,但最終還是相互妥協🃏,我向她承諾在幾年內達到一個怎樣的目標,如果沒有做到,我就回到一個更平穩的軌道上去。我希望能有5-8年時間吧👨🎓。
我讀《史蒂夫·喬布斯傳》👮🏼♂️,看到他十幾歲就到印度去尋找禪修大師➛,希望解決“我是誰,如何在天地間立足”這樣的哲學命題時👩🏽🎨,受這本書影響,我開始更多的讀禪修的書👦🏼,最有感觸的是《禪者的初心》:說你開始的時候空空如也🧜🏿♂️,別把自己想象成完美的🚳,你看到並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胸懷一切,學習一切,可以悟到萬物的原初本性👉,最終你會向完美趨近。這不就是創業的過程嗎🧛♀️?
我那時常想起外公。我老家本來在南京,後來外公帶著家人逃難到了重慶合川。當時什麽都沒有,但是還有一大家人靠著他養活。他就一點一點地做🤶🏽👨🏿💻,後來做成我們縣城最大的米面加工廠。外公直到70歲還在工作⚀,盡其所能自食其力。
其實🧖🏼♀️,我對財富也沒有什麽過分的欲望。
一旦創業就會有很多未知👨⚕️,這是必然的🖕。我的成長經歷受兩部電影影響很大👩🏼🏭。一部是高中時看的高倉健主演的《海峽》♈️,主人公用30年時間修一條海底隧道,這直接讓我決定大學時選擇了土木工程專業✡️,那時希望在哪個建築上有自己的名字會很自豪。大學時看的另外一部電影《刺殺肯尼迪》,做記者的丈夫追查時受到威脅🕡,他對妻子說🕙:你看我們有三個可愛的孩子,有車有房子,可我還是覺得生活缺點什麽⛷。這片子現在來看教育色彩很濃🙃,但對於一個十八九歲的人⛹🏿♀️🍎,還是很震撼。人在追求舒適生活之外,還得追求點什麽👗,對我而言就是創造力吧🦑。我希望未來的社會是靠創造力,而不是靠“拼爹”。有了孩子之後,我這種願望就變得更強烈。
40多歲(創業)♥︎,我覺得正合適。互聯網並不純粹是年輕人的天下😐,紮克伯格是很年輕,但是他身邊的管理團隊有很多經驗豐富的老人,Google不也請施密特做了很長時間CEO嗎?我個人認為,30多歲到45歲時的黃金年齡🧟♀️,能夠帶給一個創業團隊的價值也是最大的。太年輕經驗不足😵💫,年紀再大又體力不支。現在,我在微軟學習到的營銷、策劃🥡👨🏼🦱、研發團隊管理等經驗👩🏼🔧,都能為我們的團隊所用。
我每天差不多工作12個小時👵🏻,有時候回家累得都說不出話來,但是我覺得心靈充分自由,我應該早六年知道這個事兒—你的目標很明確,不用為怎麽寫PPT發愁,不用想怎麽討好老板🚶➡️。以前在移動,一天到晚都得琢磨PPT怎麽寫,寫完改上幾十遍⬛️,一個PPT如果沒有100頁就像你沒做工作,那種痛苦要大於我沒空打球的痛苦🤌。
應用匯
我和團隊沒代溝。他們有個讀書會,分享網絡小說,編程技法或者一些流行話劇。我最近剛和他們學了一個詞叫“耽美”(男同性戀漫畫的代稱)。我會跟他們學,或者相互學習,我會和他們講伊利亞特的故事,講希臘文明如何影響世界文明。他們都管我叫“川哥”,大家處得還不錯。
但這不代表我們不會有激烈爭執。爭執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公司文化🧕🏿。我剛來的時候定了製度,要求九點半上班,員工情緒反彈很強烈✍🏻。他們要求實行工程師文化🎱,這些大部分都是剛剛畢業的小孩🔕🐪,他們對於工程師文化的理解還很有限,僅僅看報道說有行政大廚、可以帶著寵物上班,就把這理解成工程師文化,這不是很扯淡的事兒嗎?實際上我的出發點是創業公司應該有大量時間聚在一起討論。
另外一個是我希望約束大家的思路👈。應用匯必須明確兩個思路,我們要對開發者服務👰🏻♀️,推薦應用並幫助其產生價值;同樣也要幫用戶找到所需的個性化需求。我認為,只有和這件事相關的創新才最重要👮🏿♀️,但是同學們(指員工)會有各種想法和創新🐕。因為事物都普遍聯系,任何一個創新可能都和這件事有關系🧑🏻🦼,那麽到底是強關系還是弱關系🏜?怎麽說服他們?裏面有大量的沖突和博弈。
我不能用自己的資歷壓人🔟,這些人會以為我把他們當小孩,就生分了🗞。我唯一的辦法就是和他們辯論。
坦白說,溝通所需的時間要超過我的預期。我每天要超過12小時工作🧶,並且放棄了幾乎所有個人愛好。但幸運的是👩🏻🍳,我發現和小孩的交流以及和團隊的交流,很多方法都可以通用🦸👎🏿。
(秦姍)
轉自《中國企業家》2012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