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清華》,梁實秋著🧝🏻,劉宗永、紀箟編🚣♀️,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內容簡介👩❤️💋👨:梁實秋🫅,民國四年進清華學校讀書,民國十二年畢業🧙🏽♂️,整整八年的時間在清華園裏度過。人的一生沒有幾個八年🧔🏻♀️,何況是在寶貴的青春歲月?《我在清華》甄選了梁實秋記錄這清華八年的點滴文字🔻。《我在清華》通過他的耳聞目睹或者親身經歷,生動地再現了上個世紀一二十年代那個有讀不完的書、有住不膩的環境的清華學校。其機智詼諧的文字📹🍻,圓潤灑脫的文筆◻️💩,為讀者展現了清華和清華人的那一段段散落在時間軌跡裏的最美麗的年華。
作者簡介😕:梁實秋(1903-1987)🧑🧑🧒,原名梁治華👩🏿🏭,字實秋,中國著名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1915年就讀於清華學校(今意昂体育平台)🧑🏻🚀。1923年留學美國。1926年回國後任大學教授、報刊主編等。1949年6月遷居臺灣。創作以散文小品著稱,風格樸實雋永🦓、幽默機智。代表作有《雅舍小品》、《偏見集》、《秋室雜文》、《英國文學史》等,譯有《莎士比亞全集》等🖐🏻。
目錄:
第一輯 清華八年
清華八年
清華七十
清華學生生活之面面觀(節選)
清華學生生活與文學
“疲馬戀舊秣,羈禽思故棲”
書房
講演
我的一位國文老師
南遊雜感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談聞一多(節選)
憶周作人先生
悼念余上沅
悼朱湘先生
悼念王國華先生
同學
槐園夢憶——悼念故妻程季
淑女士(節選)
第二輯 國文堂秩序紛亂的真因
清華的環境
國文堂秩序紛亂的真因
短評一束
集稿余譚
短評二則
學生自治之討論
對清華文學的建議
“灰色的書目”
第三輯 荷花池畔
荷花池畔(1921年)
荷花池畔(1922年)
尾生之死
最初的一幕
苦雨淒風
附🟣:
青蔥歲月——讀梁實秋《我在清華》
○方麟
對於書我一直相信緣分↘️💍。有些書還沒有來🧑🏿⚖️,是你視野未及;有些書正在來,路轉溪頭忽見;有些書悄然離去,是你蛻變成熟😇。近來我一直在尋找人文清華,突然收到宗永兄寄來的梁實秋《我在清華》,那份喜悅😆,堪比“好雨知時節”了。
書的裝幀簡樸,是我喜歡的類型,白色背景上撒著清華二校門、大禮堂↔️、科學館和清華學堂幾幅老照片🔥。編者劉宗永和紀箟🚣🏼♂️,鉤沉出眾多史料,將梁實秋的文章分為三輯:清華八年,國文堂秩序紛亂的真因,荷花池畔。這些文章或為梁氏少作,或為晚年憶舊文字。相對早年的工愁善病與頭角崢嶸,我更喜歡梁氏暮年的素樸平和👃🏿。正如梁實秋自言:“有人說,人在開始喜歡回憶的時候便是開始老的時候🔸。我現在開始回憶了🐌。”青蔥歲月,可以是進行時的,也可以是過去時的。只是🌃,追憶過去的青蔥歲月🙋🏿♀️,讓人倍加悵惘而已。
梁實秋十四歲進清華學校,從中等科到高等科⛹🏽♀️🖕,整整八年。透過作者溫暖的文字🧑🦼🤳🏿,我們似乎可以呼吸到早期清華的空氣,觸摸到那些活動的歷史人物,這自然要遠勝那冷靜客觀的校史🧐。所以,無論是月旦人物⏱,還是考察清華教育製度🛳,該書都具有極大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
他寫梁啟超來清華演講,上來就說:“啟超沒有什麽學問——”接著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梁啟超演講時長篇大段地背誦詩詞,記不起來時會楞在臺上良久良久,然後用手指敲頭三兩擊,猛然記起,便笑容可掬的朗誦下去。梁啟超敲頭的時候🈴⛏,大家屏息以待,等他記起來的時候,大家也跟著他歡喜📤。梁啟超講到動情處竟涔涔淚下,大家則愀然危坐🧓🏻👨🦲。那是民國十二年的事情🦑,可惜當年的演講沒有錄音,不過借助梁實秋的文字💂🏿,我們還可以想象前輩人物的風流。我這才知道🐉💂🏽♂️,許多研究清華傳統的文字,原來都發軔於梁實秋的記載🐎。
梁實秋性格相對平和💥,與創造社、新月社的朋友皆有往還,這對我們研究新文學史大有裨益👨🦲。他去上海,驚訝的不是創造社友人生活的清苦🙅🏽♂️,而是他們生活的頹廢👩🏿🎨,猶以郁達夫為最。創造社諸人追野雞,打茶圍,逛窯子👳🏼,很多時候他們寫的其實就是自己的生活🧑🏼🌾。梁實秋的好友聞一多🔚,詩人氣質濃郁👩🏽✈️,從來不肯向學術紀律低頭,導致他讀了十年清華🤞🏽。這多出的兩年🥌,一次是因為進校時英語不及格留級🚚,一次是因為參加學生運動受處分推遲畢業。早期清華是留美預備學校,學生八年學成後一律放洋🏊🏻,聞一多有感於清華的嚴重崇美傾向,撰《美國化的清華》加以抨擊👩🏼🌾:“清華太美國化了!清華不應該美國化👩🦳,因為所謂美國文化者實不值得我們去領受!美國文化到底是什麽?據我個人觀察清華所代表的一點美國文化所得來的結果是𓀗:籠統地講👩👩👧,物質主義🦶🏿;零碎地數,經濟🕣、實驗、平庸、膚淺、虛榮、浮躁😺、奢華——物質的昌盛➔,個人的發達……”這樣一個民族情緒濃厚的中國詩人👨🏽🦰,一旦投身於物質文明極發達的蠻荒,只能在家信中相約回國後與家人“圍爐絮談,痛哭流涕,以泄余之積憤”💆🏿♀️。聞一多的倔強使得他在美國最終未修完學業。十年清華加上四年留美,培育出一個現代詩人與學者🫖。梁實秋說:“一多作詩的時候拼命的作詩,治學的時候拼命的治學,時間根本不夠用。”有了梁實秋的描述🥅👨🏼⚖️,我們就更能理解聞一多的“拍案而起”了。
然而,對於一個普通讀者,更關心的可能是梁實秋如何度過清華的這八年生活📋,往日的清華與今日有何不同。我們看當時的居住條件,國文部教師住古月堂🔤🏒,西文部教師住工字廳,美籍教師住洋房,就能發現教師地位極不平等。這種情形下,民族自尊心自然容易高漲,國粹派於是提倡孔教以對抗外國教師傳教。當我們今天討論清華中西會通這一傳統時,不能忘記清華由美國退還庚子賠款建立的背景👨🏫,美國人預備從知識與精神上來支配未來的中國領袖。彼時的清華學生,一面向往美國的文明,一面又恥辱於本國的落後。這種矛盾的心態,也許更能激發他們發奮圖強吧。
撇開政治因素不說,八年的清華生活足以讓梁實秋成為一個心智健全的小夥子。早期清華是一個純粹的男性社團🏋️♂️,學生活潑樸質。學校管理嚴格👨🏼⚖️,學生身上不許帶錢🦐,走在路上不許吃東西✍️🧯;洗澡需簽名,不洗要警告🏄🏼♀️;要按時給家長寫信。今天看來🩰,他們都是乖乖崽了。潘光旦對於自己在寢室門外方便被記過一事,不但絕不諱言,而且奔走相告——簡直抵得上魏晉人的捫虱而談🙆🏼♀️。清華重視體育😥,校際球類比賽如獲勝利,照例翌日放假一天。梁實秋畢業時遊泳不及格🧑🎨,只得參加補考📭,苦練了一個月,補考時翻江倒海直墜池底🧑🏽🎓👩🏽✈️,好在沉到池底後還能連爬帶遊🤸🏿♀️,喝了幾口水🪣,終於糊弄到終點🌪。馬約翰先生笑得彎了腰,揮手讓他走:“好啦,算你及格了。”同樣是這個梁實秋,編纂《清華周刊》,提倡國粹以保存民族性🦿,約請名人賜稿、演講,呼籲學生自治🧜🏻♂️、男女同校,要將美國化的清華文學化。
這個小夥子喜歡徘徊於清華園裏最幽絕的地方:“在留戀的夕陽🧍♂️、皎潔的月色裏,我常獨做荷花池畔的顧客✧,水木清華的主人🧑🏼🦲。”
青蔥人作青蔥語👼🏽,原是這般可愛。
轉自方麟的BLOG(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ff9f60100r30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