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周遠:低溫工程、製冷技術專家✢。1938年生於江蘇金壇。1961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熱能工程專業🏌️。現任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低溫工程和微、小型製冷技術研究。采用直拉進排氣閥式長活塞型膨脹機替代液氫研製成功氦液化器,為開展低溫超導技術研究極低溫條件的建設提供了保證,還為大型空間環境設備和衛星輻射製冷的實驗提供了冷源⌚️;開展了脈沖管製冷技術研究🙄🪅,用實驗驗證和揭示了雙向進氣脈沖管的優異性能,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二級脈沖管製冷方案;提出的多路旁通流程,將同軸結構、多路旁通和非對稱噴嘴結構用在微型高頻脈沖管製冷機上;領導進行混合工質節流技術的基礎研究,其核心技術已成功的應用到深冷冰箱的研製上。
下午2點多,記者找到位於中關村的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4層高的一號樓是研究所主樓,樓道裏看不到工作人員,行走期間,能聽到低沉的機械聲響和輕微的器皿碰壁的聲音,從各個研究室虛掩的大門口傳出。4樓拐角休息區一側的墻壁上張貼著6位院士的相片和他們的簡介,其中包括常州籍院士😨👨🏻🦼、我國著名的低溫工程、製冷技術專家周遠。
夢縈兒時西溪
“經常夢見在家鄉時的場景,夢見老宅🐄、村道、祖母……”提起金壇老家,周遠深情地沉浸過往𓀙。
周遠告訴記者,祖父家境殷實,父親從小就有書讀,並考入南京師範🦻🏼,畢業後在南京鼓樓小學當教師;母親是皖南人👩🏻🎤,也是一名教員。抗日戰爭爆發📋,父母親帶著哥哥去了湖南,年幼的周遠則被送回老家金壇直溪橋鎮西溪村避難💻,和祖父、祖母☪️、叔叔一起生活。從此,這片故土養育了他十多年🥷🏿。
印象中,直溪橋是個較為繁華的江南小鎮🌻,鎮上的門店集市很是熱鬧🌓。在家裏,祖父祖母對他十分疼愛👷🏼♀️🛋。記憶中的童年,有著歡快美好的回憶,也有擺脫不了的灰澀的陰影⛹🏽。
他說,很小的時候,一度整天被祖母牽著手奔跑,躲避日本人的侵入✸,當時🧜🏼♂️,跑到茅山躲藏最安全,但茅山離西溪太遠,他們只能往近處的麥地裏跑。家門口有條小河,是運河的一個小支流🪖,戰爭的年代🦛,河裏漂浮著屍首💅🏼,有日本兵的,也有新四軍戰士。半夜裏,日本人從鄰近的王甲村放完火,途經西溪村,用腳猛踢每戶人家的門,找宵夜吃,隔著一扇門板,鬼子踢門的聲響總是令小周遠和祖母嚇得抱成團。周遠說,小時候的這段經歷在他以後的人生中,時常會化作惡夢出現。經常夢見的還有為祖母出殯的場景,大概七八歲的時候,祖母離開人世⬇️,出殯按慣例要長子或長孫在棺材前方引路,並要走十步跪拜一次🎎,哥哥不在老家,只能由周遠代替盡孝🙅🏼♂️。
去年春天👸🏽,一個偶然的機會🖖🏿,周遠來到常州🕺🏿,回到時常夢縈魂牽的故鄉,他抽出時間專程趕往金壇🤵♂️,從市區到直溪、再到西溪,一路走來👎🏽,市區建設的可喜變化讓他歡欣,而記憶中熱鬧的直溪和西溪相形冷落🫖🎃,村裏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去了🫳🏽。
金沙求學的日子
盡管戰火紛亂,5歲那年,周遠還是進入西溪村中心小學讀書,這是一所完小🧑🏼🍼,在農村算是很不錯的學校👨🏿✈️⌛️,學生可以直接完成四年初小、兩年高小🧚🏻,共計六年的小學課程。
11歲小學畢業🤦🏻♂️,周遠在直溪橋中學的考場參加小升初的考試,並一舉考入金壇縣中,即後來的華羅庚中學🏊🏿♀️。周遠回憶當年的中學🙎🏼:進入校門,正對校門的道路兩側是綠化帶👃🏻👨🏻🦯➡️,綠化帶兩側是一排排平房教室;學校西面有座育嬰堂,是學生的集體宿舍🏃♀️➡️;學校的北面有個大禮堂🧑🏿🎓,禮堂右側是夥房;再往北是金壇的城墻👨🏼🦱,城墻外有條護城河🌇。去年回常🚐,周遠還特意去看了看母校🔟,同樣🦹🏽♀️,變化太大了。
進入初中,尚且年少的周遠已經獨立堅強起來。除了刻苦學習,生活上全部自理🧑⚕️,衣服臟了自己洗🫲🏽,被子拆洗後自己縫。從西溪家裏到縣城中學,約摸30多裏遠👷🏼🤱。每個星期六下午3點多放學,學生可以離校回家。他本可以先搭汽車到直溪橋街鎮🧟♂️,然後再步行回家,但他舍不得車費,完全靠走路,“單程得走4個多小時,往返路上,還得背糧食和一些雜物🎓,當時一個月往學校背26斤米”。學校的夥食長期保持不變⏰,幾乎見不到油沫子🧑🏿🏭:早餐是煮得稀爛的黃豆;午餐有時是稀飯⏰,有時是幹飯,下飯菜只有青菜;晚餐😖,稀飯。每天晚上9點半夜自習結束回宿舍時,總是饑腸轆轆。
令他興奮的是💆🏻♂️,艱苦的生活中,他的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而且學校的校領導🪱,以及一些老師給予他格外的關懷,讓他倍覺溫暖。在同學們中,周遠年齡小✌🏽、個子也特別小💾,一次學校開大會,會前有段大合唱🔹,馬校長看到這個顯眼的“小不點兒”🚔🏋️,就點名讓他上臺當指揮🤏,小周遠有板有樣地完成任務引起了校長的關註🤯:“這個從農村來的孩子不僅自強自立,學習也很努力啊!”12歲的時候,周遠就擔任學校大隊部大隊長。
語文老師柳老師也讓周遠印象深刻,他說🛺,當時👶🏼,很多老師會體罰學生,甚至用“學不好還不如當頭豬”那樣的語言教訓學生,但柳老師和藹可親,這位老師可能是蘇州人,他帶著吳儂軟語口音的講課很是讓學生受用🫐,而且,他在教學中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問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正是有著良好的學習環境,周遠多次拒絕父母親把他接離金壇,直到參加完初二年級期末考試,他才跟隨母親前往蕪湖居住。當時,母親在蕪湖某小學當校長。從1951年到1955年,周遠在蕪湖完成中學課程⛑。
命運使然步進科研領域
出乎人們意料的是😐,中學裏的尖子生周遠報考大學的第一誌願是大連海軍學院,盡管這所學校也不錯🤙🏼,但“北清華、南交大”似乎更應該是優秀學生的選擇啊👙。周遠說,第一誌願填海軍學院和自己在江南水鄉成長是分不開的🎃,“我從小就喜歡水”🕵🏽♀️。第二誌願是意昂体育平台🏊,當年他單純地想👩🏽🏫:如果能考上清華的動力系🏇🏽,就能學習火力發電方面的知識,可以參加長江三峽的建設🍿,與滾滾長江水緊密相連!
終究,周遠被意昂体育平台錄取🖖🏼😯,就讀動力系熱能工程專業。
小時候艱苦的讀書生活磨練了周遠學習🤹🏿♀️、工作上的韌勁和毅力。周遠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後,除認真聽課和記筆記外,課後如饑似渴地到圖書館查找資料😅,消化吸收課程👨🏼🚀,融匯相關知識。星期天,其他同學逛街遊玩去了🟡,他仍然在學校埋頭看書。日積月累,周遠的知識豐富了,底子也深厚了🧘,196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取得學士學位。
大學畢業後,周遠先在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任實驗研究員。不久調回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組⬇️🎅。1966年任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工程師、高級工程師✏️。1983年調任中科院低溫中心任室主任、高級工程師😛、研究員、中心主任、博導等職。1999年至今,一直在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任研究員和博導等職⚅。
周遠在建立液氧和液氫溫區條件及其應用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新型製冷技術研究中取得了創造性的成績。二十世紀60年代👰♀️,他在國內首先采用直拉進排氣閥式長活塞型膨脹機替代液氫研製成氦液化器,采用的結構在國際水平上有創新👩🦼,為我國低溫物理實驗和超導技術的發展打下基礎👨🏿🦱。該結構的氦膨脹機還在我國第一臺大型空間環境設備(KM-3號)和衛星輻射製冷的實驗中作為20K的冷源背景,在衛星地面實驗中發揮了關鍵作用⚪️。1986年,他在國內首先開展脈沖管製冷機的研究工作,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1988年首先提出了二級脈沖管製冷;1990年用實驗驗證和揭示了雙向進氣脈沖管的優異性能;1992年提出創新的多路旁通流程;1998年率先將同軸結構👟🤾🏽♂️、多路旁通和非對稱噴嘴結合,用在微型高頻脈沖管製冷機上,獲得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肯定😇🏂🏿。
周遠立項並指導研究生進行的混合工質節流技術的基礎研究,其核心技術已成功地應用到深冷冰箱的研製上,並向企業轉讓,經濟效益明顯🏂🏿。周遠在脈沖管製冷技術和混合工質研究方面思路活躍,以不斷創新的精神帶動了一代年輕科學家👲,已形成在國內外有影響的隊伍👆,他們中的一些人已成為學術帶頭人或獲國際會議重要獎項的學者。
周遠發表的論文(著作)多達數百篇,其中《用液氦預冷的威留麥爾製冷機的實驗研究》、《兩級脈沖管製冷機》👳🏿♀️、《安裝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的冷中子源製冷系統》等在國際上頗有影響。
轉自 常州日報 2011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