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文慶,1968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曾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副所長,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黨委書記、副所長,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曾是國家973項目“放射性核束物理和核天體物理”的首席科學家,中國核物理學會理事長🦵🏿。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參加南海大洋鉆探184航次的中外科學家合影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中外科學家在實驗田開展研究
23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經費由最初的300萬元增至2010年的3億元👰♂️,增長了100倍🚦,國際合作碩果累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德國科學基金會(DFG)建立合作關系22周年、共同組建中德科學中心10周年之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沈文慶院士接受了《科學時報》的采訪。
“科學無國界🧑🏻🦼🧑🏽💼,基礎研究更是如此,世界範圍內研究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促使科學研究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國際合作早已成為科學研究當中的客觀需求,並且在基礎研究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沈文慶說🌚。
沈文慶說,作為中國政府建立的促進自然科學領域基礎研究工作的科學資助機構,基金委必須遵循科學研究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客觀需求👩🏿🏫,積極順應潮流和形勢的發展🎁,為科學家開展富有成效的國際合作創造更有利的機遇和條件;通過國際合作利用國際智力資源🪗,增加知識積累,提高本國綜合國力😶🌫️👩👩👧👦,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有力支撐🪼。
正是因為這樣👩🏿💻,設立伊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年度總經費僅為8000萬元人民幣的情況下,基金委仍拿出300萬元用於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可以說🐥🤛,國際合作從一開始就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運行機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推進基礎研究發展、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提高科學技術實力、實現科技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支撐。
23年來,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經費由最初的300萬元增至2010年的3億元👼,增長了100倍,國際合作經費的增幅比科學基金總量的增幅還要大✋🏼。
積極推動實質性合作研究
沈文慶指出,23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逐步形成了順應形勢發展👨🏽🦰、滿足科學共同體開展深層次國際合作需求的,以合作交流項目為基礎🎽、以合作研究項目為重點🪮👆,充分吸納和利用海外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全面紮實地推進科學基金的戰略型國際合作的資助體系🤞。目前,基金委已與7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科技合作協議,形成了中日韓🖖🏽、中日、中美、中德🕝、中加🍡、中芬🧙🏻、中澳、中韓等數十個穩定的雙/多邊合作研究計劃😊。
國際合作與交流有效地加強了基金委與國際基金組織的相互了解,以及對國外基金製的分析和借鑒🃏,成為完善我國基礎研究基金製的重要渠道🧑🦯。通過訪問交流🍹、與境外基金組織共同舉辦國際會議等形式舉辦了一系列與完善基金製有關的重要國際交流活動,學習和借鑒國外基金製的經驗,基金委自身也在不斷發展與完善。
沈文慶告訴記者,隨著國際合作資助體系的不斷完善,在項目資助方面,基金委的資助重點逐漸向籌劃和組織實質性▶️、高水平的合作研究項目🧘🏻♂️,探索戰略型合作傾斜。“目前,對於實質性研究項目的資助經費可以達到國際合作總經費的70%𓀜。”
沈文慶說🧑🏼🍼:“中國科學家通過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的有力支持🎄,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並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一些研究成果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還為國內培養了大批青年學者,為全面提升我國基礎研究水平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中德雙邊合作亮點不斷
基金委一直非常註重與國外科學資助機構建立密切的夥伴聯系👊🏿🤶,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合作與交流。與德國科學基金會(DFG)的交流與合作就是基金委國際合作的一大亮點。
“作為德國最大的資助基礎科學研究的機構👎🏿🦹♀️,DFG的資助範圍遍及所有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其目標👱🏼♂️、任務、資助機製、運行模式等均與我們有很大的共性👩🏫👅,雙方有合作的基礎👩👩👦👦。早在1988年🕵🏼♂️,基金委就和 DFG簽署了合作協議🚣🏿♂️,以推動兩國科學家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不斷深化和擴大雙邊科學合作關系🧍🏻♀️。隨著合作的深入,雙方認為有必要組建一個雙方共同管理的致力於促進和深化中德科學交流的機構。”沈文慶說。
經過深入而具體的談判🧚🏻♂️,1995年11月13日⛎,在當時的兩國總理的見證下,雙方正式簽署了建立中德科學基金研究交流中心的協議🤦🏽👨🏼🦳。2000年🥺,中德科學中心正式啟用。這也是第一個且唯一一個涉外的科學基金組織🩰🧜🏻。
成立10年來,中德雙方共對中心投入經費近3億元人民幣,資助項目涵蓋雙邊研討會🪕、短期講習班、合作項目⛅️、中德合作研究小組🥂、儀器設備配套、中德科學展覽會及出版物等多種類型,有14000多名中德科學家獲得過資助。目前,中心已成為雙方合作與交流的重要窗口,科技合作的主渠道之一🥵,也成為中德高校和科研單位開展合作研究和交流的重要平臺🧑🏼🚒。
沈文慶笑道:“現在德國科學家都說,如果到北京不來中德科學中心看看🏌🏼,就等於沒到過北京🥿。而基金委和DFG也都將與對方的合作看做是各自國際合作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著互利友好的原則,逐步發展成為戰略合作夥伴。”
不僅僅是德國,基金委與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相關基金組織都建立了緊密的交流和合作機製🫒。
期待國際科學界的中國話語權
當前,全人類都越來越被一些全球性科學問題困擾🚵🏽♀️,如氣候變化👐🏿、傳染性疾病、生物多樣性💅、能源資源等,成為各國政府和科技界共同關註的焦點。宏大、復雜且投入巨大的科研項目已遠遠超出一個國家的能力,開展國際合作已成為實施大科學項目的內在要求🐶。與此同時👳♀️,參與大科學項目也成為各參與國提升本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沈文慶說:“為適應當今科學挑戰,基礎研究日益需要全世界傑出人才共同努力,基礎研究國際化發展的趨勢更加凸顯。現在的跨國界、國際性的大科研計劃、大科研裝置的建立等🙋🏽,無不體現國際合作的作用和成果。各國政府和有關資助機構在推動和支持基礎研究的國際合作中正發揮愈來愈大的主導作用🚠。”
“近年來🫅🏽,我國整體的科技實力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國際合作與交流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是,作為一個缺乏現代科學傳統的國家,我們追趕者的身份並沒有改變,要實現以科學技術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目標還需努力🧯。”沈文慶繼續說道。
“國際合作🤷🏿♂️🪱,我們還正在路上。今後,我們還需要廣泛地、戰略性地開展國際合作。要努力實現在某些科研領域起到引領作用,取得一些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科學界真正擁有自己的話語權🫃🏼,並且要爭取成為國際合作領域的規則製定者,在未來的國際科學界承擔起我們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義務。”
為此,“十二五”期間,基金委將在繼續實行原始創新戰略、創新人才戰略🤾🏼♀️、創新環境戰略和卓越管理戰略的同時🛕,實施國際開放合作戰略,加大對來華外國學者的支持力度。在國家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總體框架和科技外交方針指導下,圍繞科學基金發展規劃🔅,準確把握科學基金國際合作工作的定位,堅持“平等合作🏋🏼♂️、互利雙贏😰、立足前沿、著眼長遠、突出重點🔙、註重實效”的原則👙,加強國別政策調研和頂層設計🤲🏼,在資助科學家開展廣泛而富有成效的國際合作方面發揮引領作用💾。
轉自 《科學時報》 2010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