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彥申,1970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動力機械系
畢業於清華,曾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後江蘇履新,擔任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江蘇省委副書記等要職,一直以來,作為一名學者型官員,任彥申就以敢講真話直話為人稱道。在擔任江蘇省政協副主席之後,任彥申將自己從政40年的感悟和人生體味寫進了《後知後覺》(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話涉幹部
問題、大學精神、文化價值、傳媒改革、黨內民主、文風會風、政治體製等熱點話題,坊間評論“有痛有癢見其肝膽”“不做官樣文章”,出版兩個月,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熱銷5萬冊。
談到寫《後知後覺》的初衷,任彥申表示:“有些事幹的時候不明白,事後明白了;有些事自己身在其中不明白,跳出‘廬山’之後,無欲無求,才明白;再一個,在位的時候不好說,不便說,不在位,有些話就好說了。在職的時候不好說,說了會得罪人,退休後不說真話,對不起良心。”做人和做官,說真話和說假話,報憂和報喜,對上和對下,“痛有所感,就應該說出來”。同時,任彥申有自己的原則。曾經有人建議將書背後的故事寫出來,但是,任先生表示,“到此為止”。
組織工作,千頭萬緒,而任彥申認為,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知人善任。“如果忙於做事,疏於管人,那是失職。如果識人不準,用人不當,分不清人才還是庸才,好人還是壞人,那是最大的昏聵無能。”
任彥申表示,在討論幹部任用時常常發生這種情形,越是處於要害部門、知名度越高、大家越了解的幹部,爭議越多,越不易通過;越是處於偏僻部門、知名度不高、大家不熟悉的人,越容易通過,“這顯然與知人善任的原則是相背離的”。他同時提出,一般來說,一個幹部實績好也會有好公論、好口碑,但實績和公論並不能直接劃等號。那些勇於改革創新、敢於堅持原則的幹部,在選舉中總會丟一些票。在談論大學精神時,任彥申也提出,“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是核心問題”,“越是專才,越是偏才;越是天才,越是怪才;越是經天緯地之才,越是凡眼不識、世俗難容之才”。發改委經濟體製與管理研究所金融中心主任張海魚透露,早在北大時期,任彥申就以敢於保護人才和提拔人才而著稱。
至於現在的跑官要官、買官要官之流弊,任彥申認為,這與我國當前幹部製度中權力過分集中,少數人劃圈圈,甚至個別人說了算的弊端有關,尤其是,一把手說了算的現象是很突出的。同時,現行幹部製度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自上而下的委任過多,而自下而上的選舉太少。有些幹部雖然是經過選舉程序產生的,但候選人名單都是事先內部審定後才進入選舉程序的。
“委任製造成的後果,勢必是幹部只對決定自己命運的上級負責,而不對下負責。政治恩賜式的任命增加了幹部對上級領導個人的感恩和敬畏,而減少了對組織的忠誠。”當然民主選舉也會選錯人,但任彥申認為,選舉本身包含一種糾錯機製,這次選錯了人下次一定會把他選下去。
同時,任彥申指出,現行幹部製度最根本的弊端就是權力過分集中,不正視和觸動這個弊端,其他的改革都難以到位。“世界之大,賢才之多,決非一人一司可以掌握。”而改革幹部製度,應該首先從提名環節開始,把少數人關門劃圈,變為領導提名、組織提名、群眾提名、個人自薦、競爭性提名等相結合,經集體研究後決定提名人選。
在做人與做官的問題上,任彥申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品決定官品。一個人品不正的人不可能成為好官,即使官職再高,權勢再大,也缺乏人格的力量,不為人信服。”在說真話和說假話、報憂和報喜的問題上,任彥申表示,越是高層領導,越要帶頭講真話,敢於聽真話,“你可能不喜歡直言快語、敢說真話的人,但應當堅持‘言者無罪,聞者足戒’。一個領導者身邊,如果都是一幫察言觀色、見風使舵、溜須拍馬之徒,那就離垮臺不遠了”。如何看待掌握權力的官員掙不了大錢,從而鋌而走險?任彥申認為:“當幹部掙不了大錢,但日子一般也不比別人差,還有地位、權力、聲譽等別人沒有的東西。因此,要珍惜來之不易的職位,自重自愛,如果貪圖眼前利益,斷送一生前程,甚至身敗名裂,家破人亡,那是很不值得的。”
記者問到媒體的原則,任彥申提煉了五點,“一要弄清真假,二要明辨是非,三要權衡利害,四要把握深淺,五要與時俱進”。可謂切中要害。
任彥申先生對文山會海深惡痛絕,“不說官話,套話,空話,廢話”。有江蘇官員回憶,任彥申先生任職江蘇時,其講話之犀利,思想之解放,待人之直率,行事之果敢,為江蘇政壇帶來一股別致清新之氣。談到先生之書《後知後覺》,他更是感慨:“圓融世故明哲保身之人,何必說得這般‘又疼又癢’!”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黨委書記鄧勇將任彥申先生稱為“半師半友”,“從河北的一個農村孩子,成長為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幹部,這個幹部很值得研究”。所以,從任彥申身上,“有一種非常樸素的老百姓的東西,和在政治舞臺上歷練出的高屋建瓴的能力,和細致入微的觀察”。
“領導寫書,對現實針對性這麽強,而且語言這麽痛快,確實少見。”張海魚表示,《後知後覺》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該書是任彥申先生的從政經驗總結,更是先生的人生經驗總結,“讀完書,閉上眼睛,生活中左右周圍人和事就顯現出來”。評論家王幹表示,在他閱讀過的圖書中,王蒙先生的《我的人生哲學》與《後知後覺》非常相似,不過,“一個是文學家版的,一個是政治家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