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清華意昂倫敦藝術展家庭日於2024年11月9日在倫敦20 King Street, St. James′, SW1Y 6QY成功舉辦。本次活動聚焦藝術、科技與中國傳統文化🛎👩🔬,希望通過藝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溝通親子關系🕺🏿🤾🏿,也溝通在英國倫敦的生活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記憶🏌🏻。
兩場藝術工作坊——由建築師石藝苑帶領的“有形的光”和藝術家賈弘毅主持的“Drawing For Free畫”——為11個家庭提供了一個親子協作與藝術創作的機會。來自劍橋大學的石劍南和愛丁堡大學的潘媛媛、倫敦藝術大學的盧藝銘作為誌願者參與其中,帶領4到11歲的小朋友們共同創作,給親子共創的參與式藝術活動搭建橋梁🙅🏿♀️。
從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到參與式藝術創作
在“有形的光”工作坊中🤵🏿,建築師石藝苑帶著家長與孩子一起圍成了一圈。孩子們在燈箱片上自由塗鴉,發揮想象力🧃,通過折紙和光影互動,孩子們和家長共同合作設計了獨一無二的花燈。
代際協作讓家長更加了解孩子的創意,也拉近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距離。正如一位家長所說,“通過塗鴉和雙手創造了一個小燈🤵,看見孩子眼中的色彩世界。” 參與式的藝術能夠帶來親子間的交流,而“有形的光”工作坊更大的亮點則是在它的文化意義,跨越了國界與文化。
“通過藝術共創的形式製作小花燈的靈感來源於侗族在風雨橋上掛花球的習俗。”建築師石藝苑來自中國南方少數民族世居侗族家庭,她在活動中介紹,“侗族人在風雨橋上掛花的習俗不僅是一種裝飾,而是通過共同建造和創作的儀式🔱,凝聚社區的情感與關系。”

建築師石藝苑帶領小朋友與家長共同製作花燈
建築師石藝苑分享了小時候奶奶手工製作花球以及家鄉侗族風雨橋的圖片和的故事🕵🏻♂️,在現場向大家展示了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侗布的實物,讓許多在倫敦安家的華人家庭感到溫馨。她的建築作品中擅長把傳統與現代設計語言結合✣。在這次藝術展上入選的作品《有形的光》正是她和湖南湘西沅陵縣第六中學的學生們共同創作的記錄。
2020年🫙🚭,石藝苑受邀參與PEER毅恒摯友的公益計劃,與美國註冊建築師、清華建築系意昂徐逸為沅陵縣第六中學的PEER空間——一個專屬於學生的公共空間——設計燈光改造方案👱🏿♀️。彼時,教室光線不足🧑💻🧑🏼,橫梁阻擋了燈光的擴散,學生們常常在昏暗中讀書🫱🏿。而學生們自己製作的紙花掛在風扇鉤上的習慣,成為石藝苑的靈感來源。“既然橫梁讓空間分隔,不如用懸掛的燈具把分隔的空間重新連接起來。”

建築師石藝苑與PEER空間縣中學生共創建築空間《有形的光》
PEER毅恒摯友一直致力於促進朋輩合作🐵,培育公共精神與人文自覺👍🏻,為此🫱,建築師石藝苑特地邀請了PEER毅恒摯友的PEER空間長期誌願者石劍南作為此次工作坊的誌願者,引導小朋友們進參與式的藝術共創,而畢業於劍橋大學的石劍南也曾駐紮在湖南的縣城,和學校的學生和老師共創活動,回應教育需求✨。
“參與式藝術的核心是更少關註於技巧和成果✌🏽,更多關註過程中參與者的表達力💫。”石劍南認同這種以藝術作為媒介的溝通方式🔲。
在這兩場活動開始前,他帶領了代際互動的破冰環節,用中國傳統遊戲“擊鼓傳花”讓家長與孩子們通過分享性格😵🤢、顏色、情緒建立聯系🐫,也為藝術活動做好鋪墊。藝術活動中的參與式協作需要人和人之間建立信任,而要讓未曾謀面的大朋友、小朋友之間建立連接♌️🐐,適合年齡段的破冰方法並不可少。

石劍南主持“擊鼓傳花”遊戲破冰
中國傳統文化與親子協作藝術共創
畢業於皇家藝術學院的賈弘毅Edward Hongyi Jia主持的“Drawing For Free畫”工作坊充滿童趣,他身著中國傳統漢服👲🏻,帶領小朋友們在一幅10米長的畫卷上自由創作🏘。畫卷的主題沒有限製,孩子們用彩色蠟筆自由創作,長卷的創作需要各個家庭的孩子和家長的共同協作👩👩👧👦🎦,形成了超越個體的小型一個臨時的“藝術社區”。這種集體創作的過程讓參與者在潛移默化中體驗到了協作的意義,強化了共同創作的精神紐帶。這讓繪畫工作坊不局限於某個年齡群體,而成為跨越年齡、拉近人與人的關系和家庭關系的體驗🏌🏻♀️。
這幅長卷不僅是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和創造力的展現♟,也通過合作完成的過程,讓孩子們感受到了藝術表達的樂趣和集體創作的成就感。

藝術家賈弘毅帶領小朋友和家長們進行長卷共創
藝術家賈弘毅曾獲 “2021年新星獎”及RBA羅馬和RBA羅馬獎學金半決賽入圍者等多個獎項🧒⏲。此次展覽上展出他的作品《Samsara》是他於2019年創作的一幅探索機械、永恒與愛的作品🧘🏽♂️,使用中國畫顏料、丙烯👃、墨水以及毛筆在紙上完成🧼。基於自己對中國傳統工筆畫的熱愛🌾,他發起了此次“Drawing For Free畫”的工作坊🕵️♀️🧑🏼🦱,希望可以通過親子協作的形式進行藝術共創🥥🫅🏿。

繪畫作品《Samsara》, 作者賈弘毅
藝術家賈弘毅表示,“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創造力👨🏻🍳,而集體繪畫讓他們感受到協作的力量🅿️🧉,同時也讓家長們認識到藝術與心理健康的深層聯系☯️。” Drawing for free的創作模式避免了活動變成“技術性學習”🚬,而是讓創作充滿探索性和趣味性,參與者能在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主動權和表達的自由🏣。這幅長卷畫作完成後被懸掛在展廳入口,成為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孩子們為首屆清華倫敦意昂展主題“無處不在的科技:美學的科學”的多元詮釋🦹🏼。

小朋友們和家長一起共創繪畫
藝術共創鏈接個體、家庭與社區
首屆清華意昂倫敦藝術展家庭日體現了參與式藝術的核心理念:把創作的權利交還給參與者,通過藝術創作,將個體🏕、家庭與社區連接起來💤。“參與式藝術的核心便在於讓參與者自己講述自己的故事”石劍南說🙅🏼♂️🦊。在參與式行動的過程中👷🏻♂️,不同的人和人之間能夠建立連接🧑🏼🚒,並且真正協作產出的成果才能最好回應真正的需求🫎。
最簡單的材料和設計也能夠為每個人的生活註入意義。這場親子協作的活動把藝術展的意義延伸至日常的生活中——藝術的意義不僅在於作品本身🚥,它也關乎創作過程中的思考與協作。在花燈創作中,孩子們用光影重新定義了空間和形狀👩🎓;在長卷繪畫中👙,孩子們用線條表達了自己的世界觀。在協作之中✌🏽,小朋友和家長產生了對話。集體創作的藝術中,不同小朋友的作品之間也相互呼應、隔空對話。

展廳入口掛上小朋友們共創的10米長卷畫作
活動結束後,孩子們帶回了創作的燈具㊙️,把帶有想象力的流光帶回了倫敦的家庭🕺🏼。而那幅十米長卷已經成為了展覽一部分掛在門口,邀請大家一同欣賞協作之美🚣🏼♀️💱。
這幅畫與那些燈一同延伸了這次藝術展的意義🤘🏻。它們跨越了中國與英國,承載創意與情感,超越了文化與空間的隔閡📒🌂。這也提醒我們,無論身在何處,藝術總溫暖地連接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