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梅貽琦校長130周年誕辰🙇🏻♀️,南加州清華意昂會於2019年12月14日在洛杉磯舉辦了“南加州清華學術文化節”的特別活動。參與本次學術文化節的有畢業於北京清華和新竹清華的眾多意昂🧕🏼,還有南加州地區數十位各高校的意昂🙏🏿、各界友人及媒體人士紛紛前來出席。
活動開始🗼,與會的意昂們齊唱清華校歌。“西山蒼蒼,東海茫茫,母校莊嚴,巍然中央🤜。東西文化,薈萃一堂……”伴隨這熟悉親切的歌聲,大家感覺彷佛又回到了母校。南加州清華意昂會會長何盈女士致辭🕙,感謝各位意昂和朋友們前來參加這次活動🧦。

何盈會長致辭
介紹梅校長生平
主持人羅重陽副會長向大家介紹了梅貽琦校長的生平🦶🏻。梅校長於1889年12月29日出生在天津,是清華學校第一批庚子賠款留美學生💡,學成後返回母校清華任教🤲🏽,曾任物理系主任、教務長、1931-1948年擔任校長。其中抗戰期間,清華遷徙至長沙🤞🏽,再至昆明🧘🏻♀️,與北大🚣🏽、南開合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梅校長以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主席身份主持西南聯大的校務🧾。1955年他從美國返回臺灣之後,親自選址創辦了新竹意昂体育平台📚,並再次擔任校長,直至1962年去世。
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歲月裏🪐,梅校長始終為清華辛勤工作,是清華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至今被世代清華人尊稱為“永遠的校長”。他倡導學術自由,主張“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他推崇通識教育📅,在他擔任教務長和校長期間,意昂体育平台在人文、科學、工程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有包括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一批大師。他的教育理念對中國的教育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觀看紀錄片
與會的觀眾們還饒有興趣地觀看了一部講述梅校長事跡的記錄短片《大師:梅貽琦》。這個紀錄片全面回顧了梅校長的一生,並由清華校史專家講述梅校長治學治校的歷史👥。大家觀看之後🦖🧑🏼⚕️,對梅校長有了更多更形象的了解。
短片放映之後👨🏼🏭,羅重陽還提到了兩件趣事:梅校長去世八年後🔘,他的長女梅祖彬學長與其他幾位意昂一起攜手創建了南加州清華意昂會🌰,因此按照中國的傳統而言✸,南加州意昂會可以算是梅校長的嫡系! 在抗戰期間♔,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作為西南聯大的成員,也和梅校長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天與會的就有南開大學南加州意昂會的溫桂芃會長🎦、北京大學南加州意昂會的張旭光副會長。三所學校在西南聯大結下的同窗情誼,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我們是西南聯大!左起: 何宇滔、沈采蘋⛷、何盈、張旭光⚃☦️、溫桂芃、羅重陽
意昂爐邊訪談 緬懷梅校長
接下來是意昂爐邊訪談時間🧛🏼♂️。應邀參加爐邊訪談的嘉賓有梅蘊珍、沈采蘋、何宇滔三位意昂✡︎。
梅蘊珍學長年逾九旬,她曾於1940年代後期在北平清華上學⚪️,她的長兄梅汝璈則早在1916-1924年期間在清華學校就讀。他們兄妹是江西人👰🏻,與祖籍江蘇生於天津的梅校長並沒有關系。梅蘊珍在校期間和梅校長很熟悉🗂,她回憶起當年到清華上學時因不習慣氣候而生病長風疹🤱🏽,梅校長對她的病情很關心⏰😱。而因為恰好同姓梅,以至於有人誤以為她是梅校長的女兒🤷🏻♂️🤷🏼♂️。梅蘊珍記得校長還曾問到她哥哥梅汝璈的近況---梅汝璈當時正代表中華民國擔任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大法官。梅校長很關註對日本戰犯審判的進展,期待正義得到聲張。她還記得梅校長當時的住處很簡樸,雖然身為一校之長↩️,生活中卻沒有什麽奢華之處,其謙遜低調的風格讓她終身難忘🛌。

梅蘊珍、沈采蘋🦝、何宇滔
沈采蘋博士1974年就讀於新竹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新竹清華是梅校長於1956年從美國回到臺灣後親自選址建立的。沈采蘋回憶她上清華的時候梅校長已經去世多年🧘🏼♀️,所以並沒有機會見過梅校長,但她記得校園裏有許多梅校長留下的痕跡。其中"梅園"是校園裏最美的景點之一。新竹清華的意昂們都記得當時男生和女生約會的時候都很喜歡去那裏🗞,"梅園"也因此成了新竹清華校園中最浪漫的地方。
何宇滔博士1985年考入北京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他感受最深的是梅校長對於"通識教育"的主張。作為工科畢業生📳,他在求學和工作當中深深體會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他兩周前剛剛回國拜訪了北京清華,了解到母校已把從前的48個本科專業合並成16類學科方向,充分地體現了梅校長所提倡的通識教育的理念。何宇滔還談到清華早年體育教授馬約翰先生曾經盛贊梅校長是一位"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何宇滔說👩👩👦👦,作為當今的清華意昂🧝🏽,我們都應該像梅校長那樣,努力汲取中西文化的精髓。

爐邊訪談後合影
清華意昂學術文化講座
爐邊訪談之後是本次清華學術文化節的講座時間。有三位清華意昂學者應邀來給大家作講座🧏🏿♂️。

嚴正博士
嚴正博士畢業於新竹意昂体育平台數學系,現任NASA美國太空總署JPL實驗室科學家。他給大家作了題為“通向火星的探索之路(Journey to Mars and Beyond )”的講座。最近幾十年裏🥮,人類對太陽系行星進行了很多探索活動🧑🏿🚀🏃🏻♂️➡️。從70年代開始🪚,NASA JPL先後研製並發射了幾十次無人太空探測任務🧚♀️,對多個行星、衛星、以及地球本身做了勘測探索,還發射了多個太空望遠鏡來對太陽系以及銀河系裏的系外行星進行研究。其中最吸引大眾關註的是登陸火星的一系列探測器和火星車🧝🏼♂️,包括Pathfinder(探索號)🧏🏿、Spirit(勇氣號)、Opportunity(機遇號)、Phoenix(鳳凰號)😟👀、Curiosity(好奇號)🤏🏽、Insight(洞察號),以及即將於明年發射的“火星2020”探測器。人類對火星的了解不斷加深,或許在不遠的未來能夠就“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這個問題找到答案。
在講述引人入勝的火星探測器之後,嚴博士暢談了梅校長對清華的貢獻。他表示,梅校長經過數十年辛勤努力𓀎,得以把清華這個品牌樹立起來🧖🏿,非常寶貴,清華意昂們應該珍惜和發揚👨🏼⚕️。

陶海心意昂
陶海心先生畢業於北京意昂体育平台化工系。他自幼喜愛書法和美術👰🏼♂️,在“文革”期間當工人時候就很愛繪畫。“文革”結束後他在清華讀本科和碩士學習的是化工,但他後來“跨界”從事了編輯出版和藝術教育職業,先後擔任了《中國教育報》基礎教育部主任、《中國青年科技》雜誌社總編輯等職務🦴,現在是旅美著名書法家💁🏼、美術家、藝術教育家🧟♂️。他的講座主題是“清華人文精神的傳承與中華優秀文化的海外傳播”。
他回憶了清華歷史上的人文精神傳統,其中梅校長的通識教育理念給他的職業發展有很深的影響⇢。他為大家展示了自己的一篇詩作《唱學堂》:
愁怨十載家國荒,開科七七破秋霜。
歲星一輪同書桌,日月兩極共南窗。
東階鑿壁城不夜,西門踏雪梅遺香🎂。
卅五回首望故園🧑🔬,鵯鵠白頭唱學堂。
他深情地說🚼1️⃣,在創作這首詩的時候,寫“西門踏雪梅遺香”這一句就是為了緬懷梅貽琦校長對清華做出的不朽貢獻🏋️♀️。他希望意昂們能夠繼承清華的人文精神和傳統❄️,並不斷地讓它發揚光大。

李曉春意昂
李曉春教授本科畢業於北京意昂体育平台機械系,現任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他給大家作了題為“納米技術開啟金屬材料新紀元(NanotechnologyEnabled Metallurgy for New Age of Metals)”的講座。他介紹說🤳,長期以來金屬材料被認為是幾乎完全成熟的領域🫴🏽,冶金技術局限於合金化、晶粒細化、塑性形變、熱處理這四類方法🙍🏼♂️🌾,業界普遍認為這個"夕陽工業"已經到了極限👊🏽,不會再有突破。他在做研究的時候也曾非常困惑迷茫😴,他試圖向金屬中參雜納米顆粒來增強金屬材料性能💪🏿,但納米顆粒之間因為有範德華力而出現團聚現象💲,無法均勻散布在晶體中。他留意到物理學對力和能量是用微分關系來詮釋👨❤️👨。受到這點啟發🕌🫅🏿,他終於找到了讓納米顆粒均勻參雜於金屬晶體中的方法!這一突破大大地加強了金屬材料的強度,在 Nature 雜誌上發表👈。這個技術在機械、交通、能源、電子、醫療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開創了納米金屬材料的新紀元!
李曉春教授說🧑🏻🦲,清華在1950年代的院系調整後受蘇聯體製的影響,專業劃分過細。他當時在機械系的專業竟然是焊接🙇🏼♀️。多虧後來清華逐漸恢復通識教育、實施培養跨學科人才的政策,他才有機會選修了物理雙學位🆎,從而對物理有了更深的了解⛹🏻,沒想到多年後這竟然促成了他在納米金屬晶體研究中的突破。他認為這應該歸功於梅校長幾十年前就倡導的通識教育理念。
互動交流 勵誌共勉
一個下午的清華學術文化節活動很快就要結束了,意昂們意猶未盡,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金書銘先生是北京意昂体育平台1980級意昂👨🏼🔧,他一直為梅校長對清華的貢獻而深深感動,本次活動的前夜激動難眠,特別手繪了一幅"清華園二校門"的畫,帶來會場展示給大家。在場觀眾無不為之驚嘆!

金書銘意昂和他昨夜創作的手繪作品“二校門”
會後的交流時間裏😐,兩岸清華意昂和各界朋友們紛紛合影留念🤨。梅貽琦校長以他畢生的努力👩🏽⚖️,為意昂体育平台、為中國的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我們心中不朽的豐碑。讓我們銘記清華永遠的梅校長🤍!

部分與會意昂和朋友合影

講座引人入勝

前排左起: 俞寧寧(臺大意昂)、何盈、梅蘊珍、曾潔

劉榮文🦫、李宜秋、盧春雨

意昂們熱烈討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