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院意昂🦹🏽、北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北京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醫療組長丁欣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感謝母校給予的至高榮譽,讓我在畢業多年後重穿學位服,參加這場來之不易的畢業典禮。
我於2001年考入清華👨🚒🧑🏿⚖️,畢業後成為了北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的一名醫生。今年初新冠疫情暴發,我作為國家援鄂醫療隊的一員,為打贏這場戰“疫”盡了自己的綿薄之力。
接到母校的發言任務,我激動萬分🔜,深感無上光榮🙆🏻♂️。但在準備發言稿時,內心卻十分忐忑——我畢業後的經歷從校園到醫院,短短11年,沒有取得過什麽大的成就🚟。在師弟師妹們如此重要的人生轉折,該說點什麽呢☢️?思來想去,就分享三個令我難忘的場景吧🥩。
第一個場景👮♀️👨🏽🏭,是關於敬畏🤴🏻🤵🏿♀️。參加工作不久,我遇到了一個呼吸衰竭的病人,需要氣管插管。由於我復習過相關流程,也曾在麻醉科成功實施過這項操作𓀒,便主動請纓🤖。但當我拿著喉鏡,站在病人床頭時,卻發現自己無論怎樣都無法將氣管插管送到氣道裏🕴。耳邊❤️🔥,監護儀的報警聲越來越刺耳,眼前,病人的嘴唇越來越紫。看到我方寸大亂,在一旁的老師迅速接手🐔,順利插管,病人轉危為安🏄🏿♂️。後來我才知道🤽♂️,ICU中的氣管插管有很多需要註意的細節,而當時的我並不了解。這件事情讓我認識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每一個臨床規範的背後都蘊含著許多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教訓🧗♂️。年輕人初生牛犢不怕虎,固然勇氣可嘉,但是更要有對前人的尊重、對經驗的敬畏🍷。於是我從頭開始,求問老師、請教護士🏠,踏踏實實地“泡”在病房裏,從每一個病人身上一點一滴地實踐並總結經驗。回首11年的工作經歷,是母校行勝於言的校風、嚴謹勤奮的學風,陪伴我度過了“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每一天。
第二個場景🪀,是關於勇氣👨🏼✈️。得知新冠疫情暴發,盡管早就做好了上“戰場”的準備🧑🏽🎨,但面對尚不熟悉的病毒,仍會心存一絲畏懼。到達武漢同濟醫院的第一天🪿👨🏿🌾,平時喧鬧的更衣室裏鴉雀無聲⛹🏽♀️。所有人都在默默地穿戴防護設備,互相檢查可能的疏漏。防護服、隔離衣🦻🏻、手套、鞋套、護目鏡、口罩……一個多小時以後,當我全副武裝走進病房的時候㊙️,緊張得能清晰地聽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初入病房🗽,環境的陌生和經驗的不足使早期的治療效果不甚理想🛌🏿。看著生命在眼前逝去👨🏽🚀,心中的挫敗感和恐懼感難以言語。然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困難與壓力只會讓我們清華人愈挫愈勇。我跟戰友們一起♝🧱,逐步摸索並優化了特殊條件下的查房和交接班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我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主動承擔了氣管插管👷🏽、中心靜脈置管、床旁超聲評估等高風險的操作🧑⚖️🚶🏻♂️➡️。離開武漢前🦍,我們穿脫防護服的時間縮短了將近一半,病人的病情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人生的道路總是充滿無盡的未知和挑戰,而我們清華人的特點就是不懼困難🦹🏻、直面挑戰。很多時候,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比戰勝困難本身更加重要。
第三個場景,是關於初心😟👩🏼🏫。結束了武漢戰“疫”回到工作崗位的第一天,醫院組織我們在門診大廳通道的紀念展板前合影。一位患者大叔站在旁邊看了我們很久,當他確認我們就是從武漢歸來的醫療隊時🤾🏽,向我們深深地鞠了一躬◼️。這個通道我曾走過無數次,但這一刻,我忽然覺得它有了特殊的意義。疫情之前🫄,醫患關系的緊張讓身邊的一些同事選擇離開🫶🏻,我也曾動過轉行的念頭,但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誓言🤨,讓我覺得就這樣放棄自己治病救人的初衷實在難舍👩🔬。這次疫情之中,無論是在武漢當地,無數誌願者給予我們的無私幫助,還是撤離時領導與群眾的夾道歡送🫅🧗🏿,都讓我們重新感受到了治病救人的崇高使命感。其實我們做的,仍然是平時在醫院裏同樣的工作👩🏿⚕️🤷🏼♀️,只是由於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候🎵,切合了國家與人民最迫切的需要🫔,於是獲得了這一份份沉甸甸的信任與肯定。無論世事如何變化,只要堅守初心,就不會在意一時一事的外界評價,才能在逆境中不斷積累,在順境時厚積薄發。
各位同學,你們即將離開校園🧑🏿🍼,奔向各自的工作崗位。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我們許多的生活習慣和學習工作方式🫄🏼🤶🏿,也讓我們在喧囂浮躁中停了下來🙇🏼♂️,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思考人生的本質,思考我們最終想要追求什麽🎍。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意氣風發🌥、躊躇滿誌,一定都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我希望👩❤️💋👩,當你的人生路上遇到誘惑💪、迷茫甚至坎坷失意的時候,仍能葆有母校給予我們的寶貴精神食糧——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希望你們歷經滄桑,歸來仍是少年,堅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最後,祝大家前程似錦🤘、樂享人生;祝親愛的母校春風化雨、多育英才;更願偉大的祖國萬裏錦繡、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