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精神清華人
2012年校慶,土木系房二、材二的七十多位同學歡聚清華園,紀念畢業50年。有年過八旬的老大哥(調幹生),有僑居海外的學子,四天的活動豐富多彩。
4月28日下午,學校在新清華學堂舉辦專場音樂會,招待畢業60年、50年的意昂,陳吉寧校長致辭;中午,土木系在熙春園餐廳招待我們,宋二祥副院長代表系裏出席致辭,多位老師出席;材二班(建築材料專業設置的第一班)單獨與當年教研組老師聚會,在京老師悉數到場;29日,按入學時土木系的各專業,即房二、材二,給二、暖二意昂同聚近春園餐廳,校黨委常務副書記陳旭出席並致辭。
聚會活動還有小班座談、大班交流、聯歡晚會、校內外參觀等。最感人的場面還是和老師們(有年逾九旬的施士昇、孫家馨、吳明德、江作昭、劉元鶴、胡蕗犀等)的敘談,追憶在母校受到的培育,各自成長的進程。母校不只授予我們紮實的科技知識,更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使我們成材、創業,報效祖國,報答母校。清華精神培育了我們,培育了這個班集體、培育了每一位同學,伴隨著我們一生。
自強不息,拼搏進取
我們畢業時正值國家經濟困難,大批工程下馬,同學們響應號召,奔赴國家最需要的地方,最遠的到了新疆伊犁,同學們個個刻苦鉆研業務,拼搏向上,大都成為了單位的技術骨幹。
來自廣東農村的江歡成,1980年就被派到英國深造,在設計院主持設計了國內外多項重大工程,其中東方明珠塔,成為上海浦東地標建築,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江見鯨是畢業時考上研究生的兩位同學之一,他1982年由學校送往瑞典作訪問學者,成為早期獲得“洋博士”學位的學子之一。他回校後勇挑教學、科研、管理幾付重擔,後來他和同班的劉西拉前後連任土木系系主任,在圈內亦成罕有的佳話。
心系天下,報效祖國
母校百年,歷經不同時代風雲,清華人的愛國情懷是始終一貫的。
劉西拉是班上的活躍人物,不但功課上等,還是校文工團的首席提琴手,各種“運動”他都是積極參與者。1981年,陪愛人陳陳(電機系、文工團首席鋼琴)被選派去美國進修,四年後,雙雙獲知名大學博士學位,他們的論文已被美國專業刊物選登,也有待遇豐厚的職位在等著他們,但他們想到祖國經歷“文革”洗劫,知識和人才的空白是一大要害,夫婦倆作出重大抉擇:回去,回祖國去!1985年,他們成為夫婦雙博士回國工作的第一,亦是當時學界一條要聞。他曾任清華土木系主任、上海交大土木學院院長,是第八、九、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委。
李景星是材二班上高材生。他自改革開放初就成為中東、南亞多項海外工程的技術骨幹,後在香港也取得了四種工程項目最高資質執照,並在內地參與了地鐵、機場等項工程,至今仍活躍在臺、港、澳地區。
黃運新(女)和愛人陳德炎(北航畢業)都是印尼排華時按了手印(和家庭斷絕聯系、永不回印尼)回國的僑生,上學時家中不再有接濟,她也不願申請助學金,就把回國時親友送的一架照相機賣給校刊《新清華》,錢存在編輯部,按月去取,作為生活費。她在香港一家大公司取得高級技術崗位,而每次意昂聚會,夫婦不但都來參加,還要再到內地一遊,體味祖國大好河山。
誌在高遠,竭誠奉獻
畢業那年,大慶石油會戰戰況已在內部傳頌。大慶急需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畢業分配方案中雖有名額,但明確不要女生。沈慧是位柔弱的姑蘇少女,她曾參加軍幹校,後因抗美援朝勝利結束,又考入清華。畢業時她得知消息,堅定懇切地找校、系領導,堅決要去大慶。“既有鐵姑娘戰鬥隊,為什麽女生不能去?!”終於獲得批準。到了大慶。她又不肯到設計院做室內工作,而執意到施工單位——中建六局。她在大慶紮了根,成為名符其實的大慶人!唐山地震後,六局又到了災後重建的一線——塘沽。她是六局的技術骨幹,完成了各地多項工程,先後獲得天津市勞動模範、海南省有特殊貢獻專家的光榮稱號。
俞曉松(俞紀美)是品學兼優的同學,在校時曾為政治輔導員,還被選為校學生會主席,獲得優秀畢業生金質獎章。改革開放的浪潮,把他從專業崗位推到了對外開放第一線,在中國“入世”談判、申辦上海世博會等進程中,都有他的一份心血。他也是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他和江歡成、劉西拉三位政協委員,同出自只有22人的房23小班,也是校刊上的一份趣聞。
厚德同心,相互關愛
楊振寧先生說過,清華意昂對母校感情最深、凝聚力最強。這在房二、材二班也得到充分驗證。
房二、材二入學時120人(材二是入學後各班抽調組成的),在校時就形成了相互關愛、註重品德、集體主義的團隊。
聚會時總有人憶及南方農村考來的同學,經不住北京的冬天,自會有人把自己的禦寒衣服送過來;糧食定量不夠吃,也會有班幹部自己勒緊腰帶省出一點給身高體壯的同學。十三陵水庫工地上的勞動號子,每次聚會都是大合唱的一曲。
百十來人的班集體,有二十多位是學校文工團的積極成員,還有校、系體育隊的成員。
從1992年(畢業三十年)起,我們先後十次在京內外舉辦過同學聚會。聯絡員都是熱心人,有時為找一位失去聯絡的意昂,幾個人從不同角度千萬百計查找。
在校時的熏陶培育,每位同學的潔身自重,保持了這個集體的“夕陽紅”。包括二十來位擔任過司局級領導職位的同學,這個集體沒有一位因個人品德犯錯誤,也沒有一位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失足,這也是每次聚會時大家倍感欣慰,並足以告慰母校的。
清華精神不會褪色,永存我們心間!
房二、材二同學聯誼組供稿,王寶聚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