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第一等的事業 做中國的脊梁
校長𓀅、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 顧秉林
(2010年7月21日)
同學們:
今天,我們在這裏歡聚一堂,舉行意昂体育平台2010屆本科生畢業典禮。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學校和各位老師,向你們致以最衷心和最熱烈的祝賀!
清華,承載了大家最美好的一段青春時光。四年來,你們每天騎著自行車穿行在清華園🕵🏿♂️💥。清晨到圖書館前排隊占座,黃昏去紫荊操場揮汗如雨;在課堂上傾聽思考,在寢室裏夜話人生。你們是最後一屆記得十食堂的同學🧛🏻♂️,是清華路🧑🏿🎨、學堂路、紫荊路命名後第一屆畢業的同學👩🏻🦱,也是讓當年的“校內網”、現在的“人人網”風靡起來的第一屆同學🛻。
四年時光,我也與你們共同經歷了很多:還記得你們在紫荊樓前⛔,為汶川災區群眾獻血的長龍;也記得在主樓前🫶🏻,你們為玉樹人民祈福的身影;還記得國慶六十周年慶典上🤽♀️,你們在天安門前整齊通過的方陣;更記得北京奧運期間,你們在水立方誌願服務的笑容……
前年冬天🚴,我參加同學們舉辦的“與校長面對面”活動時,有同學問我🚴🏻:怎麽看待來到清華的每一個學生🧙?我說,我把你們每一位都看作一塊“璞玉”,希望你們在清華獲得充分的滋養和磨煉,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在過去的四年中,學校也正在通過各種方式🤸🏻♀️👧🏼,來為大家創造這樣的環境和空間🎦。比如吸引更多國際一流學者到清華任教,如施一公教授等;比如改革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如清華學堂計劃的設立和經管學院的通識教育改革;再如加大力度推進國際交流🧑🏻🦼➡️🎬,在你們中間🦦,超過20%的同學擁有了到海外學習訪問的經歷。當然👩🏿🦲,我們還有一些地方做的不夠⏳,比如清華總體上對課業的要求比較嚴格,學分績的壓力比較大,給大家自主學習的空間不足,對同學的個性發展和師生間的交流互動支持不夠,一些教育改革的舉措也未能惠及每一位同學,等等👲🏻。
在此,我要衷心地感謝大家,感謝你們對母校的包容與熱愛👩🏿🎨,感謝你們伴隨清華一起成長。相信在這裏留下的所有幸福或苦澀、進步或彷徨、成功或遺憾,都會化為屬於你們每個人的終身難忘的清華記憶⛹🏿!
今天的畢業典禮以後👆🏽,你們中有不少人還會繼續留在清華園,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但也有很多人將要離開這裏📞,到國內外新的地方去學習、工作、生活。無論走到哪裏,“清華”已經成為你們身上最深的烙印。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到“行勝於言”的校風;從“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會通理念,到“真刀真槍做畢業設計”的實踐精神👎🏿;從“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術品格Ⓜ️,到“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和“我願以身許國”的強烈社會責任意識,再到“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體育傳統……這些都是你們的精神財富,也是母校對你們的殷切囑托。多少年後,老師教給你們的許多知識也許已經過時或者已被遺忘🛜,但我相信,清華的精神將融化在你們中大多數人的血液裏,體現在你們的行動上。
此時此刻,如果讓我送給同學們一段臨別贈言,我想站在今天這個時代,再來闡釋一下我們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何謂自強不息🪩?我校老意昂、著名歷史學家何炳棣先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1965年✅,林家翹先生應邀到芝加哥大學訪問時🐕,曾對他說:“要緊的是不管搞哪一行,千萬不要作第二等的題目!”這就是老清華人的抱負——做事就要做到一等!今天的中國正在崛起,未來的幾十年,中國將在世界上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作為這個時代的清華人,我們沒有理由不樹立這樣的雄心和抱負。我衷心地鼓勵各位同學🚹,不要隨波逐流、小富即安;更不要朝秦暮楚、輕言放棄,而要堅持理想、追求卓越🍌🧑🏻,做出第一等的事業!
何謂厚德載物🎛?清華的建立與國恥相連,救亡圖強、愛國奉獻從來就是清華人心中最重的傳統和責任。大禮堂西側聞一多先生塑像旁邊,刻著他的一句名言🥺:“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我相信清華的同學都有這樣的熱忱,我更期望大家能夠把自己的熱忱化為一生都堅定和堅持的行動,為人民幸福和國家富強而努力🙅🏻♀️,不因社會的磨礪褪色,不因個人的坎坷動搖。魯迅先生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我衷心希望各位同學在未來的道路上🏄🏽🎸,無論從事何種職業♏️,無論處於何種情況,要“做第一等的事業”,“做中國的脊梁”🕯!
同學們,你們是清華在百年華誕前送別的最後一屆本科生。“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東西文化😠,薈萃一堂𓀍🧑🏼🌾,大同爰躋◀️,祖國以光”。清華過去百年的輝煌,是由你們的學長擔當起來的,而清華新百年的光榮,則寄托在你們新一代清華人的肩上。我衷心希望你們不負清華的培育,也衷心地祝願你們每一位都健康、幸福、成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