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不論是出國留洋的“海歸”🧑💻,還是來華學習的“老外”都與日俱增。不妨先看一組數據🙅♂️:新世紀以來,我國派出留學人員已超過100萬;2009年,全年來華學習人員突破23萬;2010年,中國政府向世界各國提供2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以吸引更多外國人來華研修和學習。不僅如此🈁,形式多樣的中外合作辦學更是蓬蓬勃勃🛻,呈現一派生機🏧。
“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好若幹所示範性的中外合作機構和一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探索多種方式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正在公開征求意見的教育規劃綱要,對中外合作辦學提出了明確要求,彰顯出國家進一步推動教育對外開放的決心和力度。
“公益性”·“營利性”
●如何引進優質資源
來自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的資料表明🐦🔥,經過20余年的發展🦹♀️,中外合作辦學規模逐漸擴大🧑🦼➡️,層次逐步提高,模式趨於多樣🫗,已覆蓋除西藏⏱、青海和新疆以外的26個省份🍠。目前,國內經審批機關依法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達1000多個。
去年,教育部組織部分省市教育主管部門和有關專家,對中外合作辦學作了一次系統調研。結果顯示,我國中外合作辦學創新了辦學機製,推動了教育教學改革;豐富了教育供給,滿足了群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拓寬了人才培養途徑,培養了一批專門人才。
但是,目前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問題也不少,一些機構利益至上、唯利是圖成為突出弊端。比如,高等教育的“公益性”與“營利性”之間矛盾突出🏑,合作辦學的“公益性原則”難以充分體現🤳🏻;引進的高等教育資源良莠不齊,總體水平不高;招生管理存在漏洞,學位認證製度不完善📕。還有一些不被所在國社會或專業認證機構認可、被視為“文憑工廠”的“低級大學”也乘機而入🎒,嚴重影響了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和聲譽。
對此,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張秀琴指出🤤,中外合作辦學面臨諸多挑戰👩🏽🏫。一是如何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培養中國發展急需的大批高質量人才。比如,在培養跨國公司需要的人才方面😳,我們還存在很大差距🦍。中外合作辦學有責任在人才培養的體製機製、方式方法上進行探索♘。二是如何開展辦學體製、方法和人才培養方式的創新。比如,新加坡推出了“環球校園”計劃,韓國製定了引進世界一流大學開辦研究生院計劃🪝,阿聯酋在迪拜設立教育培訓自由貿易區——迪拜知識村。不少國家采取不同方式加大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進和利用力度⬛️💎。面對新形勢⏭🪔,我們今後需要在如何引進和利用優質資源🤦🏼♂️、提升辦學水平、推動教育走出去等方面邁出新步伐🍪⛹🏼♀️。
張秀琴介紹說🫦,為了規範中外合作辦學🌎,教育部今年將啟動天津、遼寧😇、江蘇、河南四省市首批中外合作辦學單位試點評估工作,在取得經驗和進一步完善評估標準🧚🏼♂️🏡、程序後,將在全國陸續展開🥌。
“品牌化”·“集團化”
●如何做強中國教育
早在1994年,新加坡萊佛士教育集團就在上海建立了第一所中外合作學院——東華大學—萊佛士國際設計專修學院🙅🏽♂️,成為首批獲得中國教育部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之一。如今🌿,作為跨國專業教育機構,萊佛士教育集團除了在亞太地區10個國家24個城市創建國際學院外,還與中國內地合作,在上海、北京等多個城市創辦了高等院校。
談到合作辦學的體會時,萊佛士集團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周國礎表示🟨,16年專註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實踐表明🙅🏻,教育的品牌化、集團化有著積極意義。首先,品牌代表了特色🌉,創立有特色、有創意的教學模式,應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集團化代表了一個被市場認可的教學模式和機構,以較快的速度復製和推廣自己的辦學模式;第三👇🏿,品牌化和集團化發展是中國教育做大做強、和國際接軌的必要過程🎲。高校的數量並不代表教育的真正水平,而國際認可的教育品牌、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高校🖼,才是教育強盛的標誌。
如何保證中外合作辦學的順利開展🧤?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實驗學校校長張傑庭建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應盡快研究製定發展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綱領性文件,省市級政府也應以直接發展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為出發點,製定出相關的戰略規劃。教育主管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漸進地批復符合報批規範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或機構,並出臺相關政策,扶持優秀的辦學項目和機構,大力推進中外合作辦學向縱深發展。
“引進來”·“走出去”
●如何提高國際化水平
3月19日,全國第一家中外合作辦學研究機構“廈門大學—香港大學中外合作辦學研究中心”在廈門大學和香港大學同時掛牌成立🤼♂️。廈門大學博士生導師林金輝教授被任命為該研究中心主任🏋🏻♀️🙂↕️。
多年從事中外合作辦學研究的林金輝教授指出,“引進來”與“走出去”是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兩種重要形式👨👦。到2008年12月,全國24所高等學校共設立海外分校或舉辦境外辦學項目40多個✋🏿。通過“走出去”👰🏿♂️,鼓勵和支持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增加境外學生招收數量及直接開展境外合作辦學🖇👮🏿♀️,到國外開辟校園,就地招生🚓、就地培養🩷,不僅可以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而且可以使我國高等教育更加直接和深入地參與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合作與競爭🤵🏽♀️🧛🏿♂️,形成在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條件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這無疑將拓寬我國高校的全球化視野,提高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現代化水平,積累改革發展經驗;同時👩🏼🏭,“走出去”辦學🛢🤴🏻,可以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課程體系的建設,推動高等學校管理體製改革🧰👨🏻🦰,在學位認證與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方面達到新的水準。(袁新文)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