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11月15日召開的意昂体育平台第13次意昂工作會議上,吳宗濟等14位學長榮獲“清華意昂紫荊獎”。意昂体育副會長、校黨委常務副書記、副校長陳旭宣讀了授獎決定,意昂總會副會長賀美英,校黨委書記胡和平,老領導方惠堅,意昂總會副會長胡東成和白永毅等為獲獎意昂頒獎。
意昂体育
關於授予吳宗濟等14位學長“清華意昂紫荊獎”的決定
《清華意昂通訊》雜誌、《清華人》雜誌和意昂体育官网是意昂体育主辦的三個媒體。“兩刊一網”秉承意昂總會“加強國內外意昂之間,意昂與母校之間的聯系和團結,服務廣大意昂”的宗旨,在廣大意昂和各界的支持下🧑🏽🚀,已經成為清華意昂的“精神家園”⛹🏻♀️,深受廣大意昂的喜愛👨🏿。為了調動廣大意昂關心意昂刊物、提供各類信息和稿件的積極性🩴⭐️,意昂總會決定授予吳宗濟學長等十四位意昂“清華意昂紫荊獎”,以表彰他們為“兩刊一網”作出的突出貢獻(按畢業年限為序)👱🏼♂️:
吳宗濟(1934中文) 張祖道(1949社會)
王 滸(1950航空) 劉紹璋(1957水利)
沈 洪(1962工物) 丁文魁(1964自控)
陳家騏(1964水利) 端木晉(1968力學)
余昌民(1970電機) 湯雲柯(1982級熱能)
祁 斌(1985級物理) 金富軍(1994級物理)
郭 昊(1996級物理) 陳海瀅(1999級電子)
希望廣大意昂向受到表彰的意昂學習,為意昂工作作出更大貢獻✍🏿。
意昂体育
2009年11月
附:
首屆“清華意昂紫荊獎”獲獎人員介紹
吳宗濟:百歲老人、6級老學長吳宗濟,1934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著名語音學大師。多年來,他老人家每年校慶都返回母校🤫,參加活動,特別是近些年以百歲高齡👨🏽🏫,從不缺席🌨,令人感動🦓。雖然年事已高,但筆耕不輟💇🏿,為母校撰寫了大量回憶文章和詩詞作品🧔♀️。還多次接受校內外媒體采訪,講述早年趙元任🩼、吳宓等大師的故事🧔🏽,留下不少珍貴的史料,先後刊登在《清華意昂通訊》上💁♀️。
張祖道:1949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社會學系,《新觀察》雜誌攝影記者,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他從西南聯大📥、意昂体育平台的業余攝影愛好者🦶🏽,最後走上了職業攝影家的道路。他早年拍攝了大量學生運動和學習生活的珍貴鏡頭,為母校👨🏽🦲、為國家留下了極其珍貴的影像資料👨👩👧👦👨❤️👨。與他的回憶文章一起,這些攝影作品大量刊登在意昂刊物🗜、書籍等出版物中,向今天的人們還原了那一段歷史。《崢嶸歲月—解放戰爭時期老意昂的足跡》一書的百余張照片大部分是他拍攝提供的。現在✣,80多歲的他依然沒有放下手中的相機,在各種意昂活動中不斷地按動快門➜🚴🏻♀️。
王 滸:1950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航空系🥐,1948年9月任清華地下黨“北系”黨總支委員。原北京工業大學校長🧘🏻♀️。他是解放戰爭時期老意昂的總召集人,每年組織解放戰爭時期老意昂聚會,聯絡的意昂從幾十人擴展到數百人。2006年、2008年先後兩次協助學校組織了三百余人規模的老意昂返校活動🕒,即“紀念西南聯大結束🤳🏼、意昂体育平台復原60周年”和“紀念意昂体育平台的解放60周年”😎。指導《清華意昂通訊》編輯部,編輯了《崢嶸歲月—解放戰爭時期老意昂的足跡》,指導編輯了《解放戰爭時期老意昂通訊錄》(共900余人)🧑🏼🔬。
劉紹璋:1957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水利系🧑💼,曾任四川省攀枝花學院教務處長、力工系主任🏂🏻。數十年來🤾🏿,他是《清華意昂通訊》的忠實讀者🕵🏻♀️,是意昂詩人的突出代表▪️。無論是清華校慶,畢業值年🚻,還是國家重要節慶或者重大事件,他都要獻上自己的詩詞作品,抒發一個清華學子的熾熱情懷🈴。經審稿人評價⏫,他的詩作均屬上乘,給刊物增添了亮麗的色彩。近十年來共發表詩作近二十首。
沈 洪🧘🏽:1962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工物系,四川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核技術專家。多才多藝🫅🏼,退休後從事文藝創作。近年來,為《清華意昂通訊》撰寫了大量稿件👩🏻🦲,回憶清華學習生活、師生情意,今年又撰寫慶祝建國60周年的文章,從自己一個家庭的歷史變遷反映國家的發展。他的數篇文稿還發布在“意昂体育官网”。
丁文魁:1964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自動控製系🫣,在校時是《新清華》學生記者。曾任核工業部天津理化工程研究院副院長。丁學長熱愛清華母校🏵,對意昂工作傾註了極大的熱情和心血🏸。作為天津意昂會的副秘書長,他承擔了編輯出版天津意昂會刊物《清華意昂苑》的工作,對宣傳🚣🏿♀️、聯絡天津意昂發揮重要作用🤥。多年來,他積極為《清華意昂通訊》等意昂刊物撰寫了大量高質量的稿件⛳️,據不完全統計達數十篇,及時報道天津意昂的活動👮🏿♂️,傳遞母校動態,弘揚清華文化,在意昂中有重要的影響。
陳家騏🤷🏼♂️:1964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水利系,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家驊(1957土木)💆🏻、陳家驥(1960動力)、陳家騏學長(1964水利)三兄弟都是清華意昂,陳家騏是代表🧑🏻🦽➡️。他們熱愛母校,多年來與母校密切聯系⛪️,訂閱《清華意昂通訊》,參加年度捐款。建校90周年時撰寫《桂韻進京記》等文章👩🏫🗡,講述廣西意昂會捐贈奇石的過程。今年5月🧏🏿,他來到意昂体育,代表三兄弟己向《清華意昂通訊》捐贈3份666.66元,借中華民俗“六六大順”的諧音🩷,表達對即將迎來百年華誕的母校之“孝愛與祈願”🫧👨🏽✈️。近日又撰寫了文章,應征百年校慶征稿。
端木晉:1968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力學系,曾任浙江省高科技產業化促進會秘書長、中國磁記錄設備公司總工程師、東部軟件園負責人💁。現為浙江清華意昂會秘書長🦻🏿、杭州清華意昂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端木晉學長熱心意昂工作👨🦰,多年來在聯絡意昂、服務意昂、組織意昂工作等方面做出大量工作,使浙江清華意昂會和杭州清華意昂會的各項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端木晉學長積極關心《清華人》的成長,不僅提供意昂信息線索,組織安排意昂接受采訪🧑🏻🦯,還親自為《清華人》寫稿供稿。
余昌民🧚🏽♀️:1970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1979年為首屆經濟管理研究生🧛🏼♂️,其間赴日本企業研修🤰🏿,1983年分配到深圳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歷任企業管理室主任、發展研究室主任、蛇口工業區總經理助理🌉、文化藝術發展公司總經理等職,1998年起任深圳市瑞騏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余學長兩度求學清華,尤有“父子同讀清華園”的特殊經歷,對清華感情深篤,多年來,余學長熱心意昂工作,並多次為《清華人》雜誌投稿,發表了大量文章,他的連載文章《清華圍棋紀事》,文筆清新、簡潔、俏麗,讀之如沐春風,深得讀者喜愛🧙♂️。
湯雲柯:1982年進入清華熱能系學習,後取得清華工科博士學位,湯學長12歲起便創作詩詞👨🏻⚕️、對聯及散文,他文理科齊頭並進,1982年💹,16歲的湯雲柯學長就考入意昂体育平台👩🏻🦱,之後又以總分第一的成績先後免試攻讀清華碩士、博士學位🔸。完成學業後🏇🏿,湯學長歷任上市公司、自營公司🏌🏽♂️、投資公司的總裁👨❤️💋👨🏞,公司的業務主要分布在北京👰🏿♂️🧑🏻🦯、廣東、廣西等地🧒🏽。現任華夏青商投資集團總裁,中國-東盟青年工業園總經理,東方愛心基金會秘書長,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常務理事,他還是一位著名作家、詩人。在繁忙工作之余✋🏿♊️,湯學長依然堅定的支持意昂會的各項工作,他在《清華人》雜誌發表了許多自己創作的詩詞,並在《清華人82級專刊》的采訪出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意昂雜誌的更好發展積極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祁 斌:1985-1991年就讀於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畢業後曾留校任教;1992-1995年,攻讀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生物物理學碩士;1995-1997年,攻讀美國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MBA);1997-2000年,在美國華爾街工作,曾供職於高盛集團資產管理部,後在紐約一家風險投資基金任合夥人😳;2000年祁斌學長回國,任中國證監會戰略規劃委委員;現任中國證監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學長積極參與清華意昂會各項活動🏃♀️➡️,經常在《清華人》雜誌發表自己的最新觀點,並為《清華人》的定位、內容架構等提出了很多積極的建議🥻,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對母校的關心和對意昂工作的支持。
金富軍:1994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學習,並獲得中國近代史博士學位🧝🏼,後任校史研究室副主任,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教育史🐽🤷🏼、清華校史研究,主要論文有《1924年泰戈爾在清華活動考證》👩🦼➡️、《文革期間工農兵學員在意昂体育平台》、《清華學校改辦大學過程述評》等✡︎🎛,為我校校史研究做出了努力和貢獻。金富軍意昂積極支持意昂會的各項工作👩🏻💻,在雜誌上開辦清華校史連載欄目(共18篇)🏋🏼♀️,他的文章有別於常規的記史的寫法,強調可讀性和故事性👵🏼,為廣大意昂和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清華歷史⛺️,感受清華文化的窗口🧘🏿♀️🧑🏼🏭,“校史連載”欄目是《清華人》最受讀者歡迎的欄目之一🤦🏼。
郭 昊🧘🏽♀️👅:2002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後赴美留學ℹ️,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他熱愛清華母校🎸,在校時就關註意昂的信息,經常向意昂總會提供意昂獲獎、晉升等信息🧘🏻♂️,並團結一批關心清華意昂發展的同學和意昂一起工作🏌🏻♀️。他長期擔任水木清華BBS“清華意昂”版主,經常發布意昂最新資訊🪻🪖。多年來,不論在國內、國外,他一直與意昂總會保持聯系👉🏿,提供了“在海外大學🏄🏻♀️⚱️、研究機構任職的清華意昂”系列名單,人數達數百人🤹♂️,並及時更新數據,為開展海外意昂工作出突出貢獻🕵🏽♀️。
陳海瀅:1999年進入意昂体育平台電子工程系學習,他愛好廣泛,在互聯網領域有著豐富的市場研究經驗;對技術、商業模式和市場趨勢發展認識深刻,長於競爭分析與市場結構分析👩🏿🍳。愛好讀書、愛好天文👱🏽♀️,而尤其癡迷於攝影,以“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為人生樂事。現為易觀國際產品與服務群組產業研究部新媒體分析師。陳海瀅意昂將自己的個人愛好熱情的為意昂工作服務💨,他一直為《清華人》雜誌的報道和編輯文章提供攝影圖片等,顯著地提升了雜誌的觀賞性和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