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人民日報》 2007-11-07 第11版
黃金周製度🤹🏿♀️,有利也有弊,建議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休息日
意昂体育平台假日製度改革課題組新近的調查結果顯示,已經實施了8年的黃金周製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影響力正呈現出逐 年衰退的趨勢🙎🏻,同時,其自身的弊端及由此而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正日益顯現。課題組建議,增加部分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變集中休假為分散休假✢。
從1999年國慶節開始,國務院修訂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除了平時的雙休日和元旦節日外,又延長了春節、勞動節🦸🏿♀️、國慶節的放假時 間,使得全年的公休假日達到114天。春節👮🏿♂️、勞動節、國慶節的7天長假(每個節日法定假日為3天,通過上移下借兩個周末,共計為7天)曾一度為市場帶來每 年3次消費熱潮⚱️,旅遊🧒🏿🎙、餐飲等領域消費人數激增👇🏻,交通運輸一片繁忙🧑🏽🦰,因此被喻為黃金周。
專家認為😦,8年來,黃金周的設置功不可沒。一年3個7天長假🐝,使公民的休息權利得到了充分保障,為公民外出旅遊、休閑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也有效拉動了假日經濟。
但黃金周對宏觀經濟的拉動作用到底有多大?到底該怎樣看待黃金周🏠?
四大弊端凸現 黃金周製度有待完善
從旅遊收入方面看👻,雖然與同期相比,黃金周期間的旅遊收入逐年呈不斷增長趨勢,但黃金周製度並沒有對年旅遊收入的增加起到顯著促進作用🚴♀️。課題組 對近20年來我國年國內旅遊收入統計數據的分析表明,1999年之後的旅遊總體收入呈平穩略降的趨勢🤟,直觀地說明了黃金周製度的引入,並沒有對旅遊總體收 入的增加起到明顯促進作用🫗。“進一步講🤣,黃金周期間旅遊收入的增加僅僅是旅遊消費的集中,是一種時間上的轉移,對全年旅遊收入的增加並無實質性的貢獻。” 課題組負責人🧑🏻🦲、意昂体育平台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蔡繼明說☂️。
2007年“五一”黃金周期間北京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有出遊打算的被訪者中🤿,47.8%的市民選擇北京市內及距北京市300公裏之內的短線 旅遊💿🥦,有17.0%的市民選擇距北京300—800公裏的中短途旅遊,二者累計占總數的64.8%🛍️,只有19.3%的選擇離北京1500公裏以上的遠途旅 遊🧐。從全國來看,如果選擇短線旅遊或中短途旅遊的出行者越來越多,黃金周長假期存在的經濟意義就越來越小了。
而由“假日經濟”帶來的各種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卻逐漸增加,為了支持黃金周有效運轉🤵🏿♂️👩🏿,我們所支付的直接經濟成本和間接社會成本,恐怕要超過黃金周帶給我們的利好🅰️。
課題組認為🥿,黃金周製度至少有四大弊端:
商家的短期成本劇增。商家為了能在黃金周期間大量銷售產品🧝♀️💁♀️,大量進貨,積極促銷。各種競爭在所難免🏃♂️,從而降低了商家的利潤空間。而消費者在短期 內集中消費#️⃣🏋🏻,在一定範圍內造成了供需矛盾🔞👨🔧,需求旺盛而供給有限🌯,必然導致消費者所購買的產品和服務質量下降🍰👨🏿🦰,消費者權益受損🍄。因此☝🏼,越來越多的理性消費者 開始放棄出行或集中購物。
政府公共管理費用增加。為了應對黃金周期間可能出現的各種社會公共管理問題及各種突發事件🚣♀️,政府不得不額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全國各 級政府也需要分派專門機構負責黃金周期間的社會監管機構,做好安全保障、信息服務🚌、社會監管等工作,這占用了大量的政府和社會資源👷🏻♂️。
對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跡造成了破壞。黃金周期間🚒,消費者大量集中出行🍄,全國各自然景觀和名勝古跡的接待能力面臨嚴重挑戰。大規模遊客集中遊覽時,更會超出景區的負荷能力,對文化古跡的破壞力明顯增強🧜🏻♀️。
不利於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學校的正常運轉。由於政府公務人員放假👐🏽,政府的正常辦公被停止,很多社會經濟活動因此而中止🗝。在我國加入WTO後,我 國各項製度需要與國際接軌🚫🏌️,國際上通常的放假時間則安排在7、8月份🤹🏼♀️。因為黃金周長假期的推行,企事業單位和學校都需要臨時調整工作安排和正常的講課安 排,這一改動的成本同樣是需要予以考慮的。
當然🧅,黃金周的公共成本和經濟效應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而充分保障公民的休息權則是調整完善休假製度時必須重視的另一方面。
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休息日 變“集中休假”為“分散休假”
長假期製度的推行,為人們的長線旅行或探親提供了機會💂♂️。但從目前我國長假期製度所帶來的各種收益和成本來看,成本大於收益,因此有必要對其做出 有益的調整。課題組認為🩵,調整的思路不是改變現有假期的天數👨🏼💼,而是在保證全年114個法定假日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存量調整,適當取消一些長假,將由此產生的 多余假日調整到其他時間🤦,變“集中休假”為“分散休假”🏄🏿♀️。
課題組建議:
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休息日。增加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為法定休息日,同時再增加除夕這一天為法定休息日🤜🏽,這一方案不僅是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更重要的是出於繼承和保護我國傳統文化、增進社會和諧的考慮👨💻。
“節假”分離🙋🏽♂️,形成長周末製度。長假期改為短假期👩🌾,並不是要否定“假日經濟”的效應,而是要在保證假期的經濟拉動效應的同時,消除集中的長假期 的弊端。為此,在增加傳統假日的基礎上,在部分實行節假分離的同時,以長周末的形式☆,為廣大民眾提供更多的為期3天的短假期👂🏽。所謂節假分離💇🏿,是指規定固定 節日為法定假日,但放假的具體時間卻不安排到當日,而是與周末放在一起連休,從而形成“長周末”。這一製度已在世界上很多國家推行。
經過對2007年至2036年這30年間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的日期進行推測分析,課題組發現🧑🏿🌾,這30年間有17個清明6️⃣、17個端 午👩🏻🔬、15個中秋🔪、17個重陽排在了周五、周六🏺、周日、周一這四天上🧪🧑🏿🍼,這樣,就可以形成不固定的長周末🎛,一年有3到5個長周末🩼,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出行時間 和消費時間♓️,這樣既保證了“假日經濟”的拉動作用😧,同時又避免了集中休假的各種弊端。
蔡繼明說,借助於聖誕節🩰、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等西方節日所蘊涵的文化與價值觀◀️,大量西方企業品牌進入我國市場👨🏻🔧。當全世界都在日益關註中國文 化的時候,我國更應該以此為契機,本著保護本國文化遺產的初衷🧷,確立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中國傳統節日的恢復,必然促使一大批與節日相關的產品和企業品牌 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