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昂体育平台2007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的發言
王明仁(土木系1978級意昂)
2007年7月17日
王明仁,1983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土木系,現任鞍鋼副總經理。王明仁意昂為鞍鋼的技術改造做出重要貢獻。曾榮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十多項省部級獎勵。先後獲省市及國資委勞動模範稱號,2007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我非常榮幸應邀參加同學們的畢業典禮!在這激動人心的時刻,首先,請允許我向在座的各位學弟學妹圓滿完成學業表示最熱烈的祝賀!
我是恢復高考以後1978年入校的學生。回到母校,走進熟悉而又陌生的校園,當年在校時同學們那種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的情景,歷歷如在眼前。1983年從土木系畢業前的一次實習,我們去了正在建設中的寶鋼工地,看到了中國鋼鐵工業百廢待興的形勢,也看到了我們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畢業時,我主動要求到中國最大的鋼鐵基地鞍鋼去工作,得到了學校的支持和鼓勵。原校黨委書記、時任土木系黨委書記的方惠堅老師在我的畢業紀念冊上為我寫下了勉勵話語:“為祖國鋼鐵事業的現代化而奮鬥終生”。
20幾年來,我將它貼在案頭,牢記心上,時時鞭策自己,努力拼搏實踐。現在我可以自豪地說,我沒有辜負母校和方老師的殷切期望,我為祖國鋼鐵事業現代化盡了力。
入清華前,我在鞍鋼當過工人,對鞍鋼懷有深厚的感情,把鞍鋼建設成現代化的鋼鐵企業是我青年時代的夢想。回到鞍鋼後,我謝絕了組織上留我在機關當幹部的好意,堅持要求到最臟、最累,條件最艱苦、但又最能了解實際情況的鞍鋼修建公司去工作。我的這一選擇,讓周圍的幹部職工迷惑不解,有人說:“王明仁是不是念書念傻了!”因為大家都知道一般大學生是不可能,也沒有人願意到修建公司去的。但我知道,修建公司負責全鋼廠各個廠礦設備的定期大修,在那裏最能了解鋼廠生產的全過程。我從見習鉚工做起,向實踐學習,向工人師傅和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學習鋼鐵生產技術,我在基層用了十二年時間,參加了從礦山、焦化、燒結、煉鐵、煉鋼、軋鋼的設備大修和改造工程,積累了幾萬張資料卡片,總結出了鋼鐵企業建設和改造的經驗和教訓,也將鞍鋼設備和工藝流程摸了個透。我的一舉一動,職工們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心服口服地說:“這大學生行啊!”正是這12年的基層實踐,使我從鋼鐵外行變成了內行,學土木的後來居然幹起了大型鋼鐵企業的技術改造。
1995年,鞍鋼從日本引進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熱連軋生產線,我被任命為鞍鋼1780熱連軋工程項目經理。我和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師傅日夜奮戰,精心組織施工建設,比預計工期提前4個半月(原計劃為3年),節省投資35.6個億(原計劃投資75.6億),高速度、高質量使生產線建成投產,創造世界同類軋機建設新記錄,被外國人稱為“鞍鋼奇跡”。不僅如此,在消化引進技術的基礎上,鞍鋼又創新建設了ASP1700熱連軋生產線,從設計建設到計算機編程調試,全部國產化,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而投資卻只用了20個億,工期只用了2年。該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接著鞍鋼向濟南鋼鐵公司輸出ASP1700熱連軋生產線,結束了國際上熱連軋生產線被少數幾個國家壟斷的歷史,受到了國務院的表彰。
1997年以後我擔任鞍鋼副總經理,負責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十年時間,鞍鋼的技術裝備迅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優質鋼材產量翻了兩番達到1500萬噸,產品每年有300萬噸出口日、美、歐、韓等國。2005年鞍鋼完全依靠自己的技術和管理建成了年產500萬噸的精品鋼材基地,技術工藝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而投資和建設周期卻只有國外的一半。解放以來,鞍鋼對國家上繳的利稅是國家對鞍鋼投入的17倍。
在這裏,我可以高興地告訴同學們,2006年我國的鋼鐵產量已經連續10年居世界第一位,達到了4.2億噸,供應了全國鋼鐵需要95%以上,為國家的建築、機械、電力、造船汽車等走向世界前列提供了物資保證。其中,鞍鋼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鞍鋼未來的發展還有更宏偉的規劃,這裏迫切需要的是人才。我們熱情歡迎清華學子加盟鞍鋼,共創鞍鋼美好的未來。
同學們,在大家即將開始新的征程的時候,我想說幾點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要以祖國的現代化和民族振興為己任,堅定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理想。祖國20多年改革開放使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也為我們發揮聰明才智提供了廣闊天地。盡管有些地方條件還很艱苦,但是越是艱苦的地方越需要人,越是我們鍛煉成才,大有作為的大舞臺。
二、清華人只能說沒幹過,不能說不會幹。要下決心從基層作起,從小事作起,努力向實踐學習,向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群眾學習,瞄準世界先進科學技術和理論。我在鞍鋼期間,在職參加計算機、管理等各種專業課程學習進修,拿到的結業證書就有七八個之多。同時要善於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具體的實際工作中去,堅持學習,勇於實踐,不斷創新,迎接挑戰。
三、要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無論是搞科研,搞設計,搞工程,搞管理,始終是千百萬人的實踐,需要一代一代的努力,要學會團結同誌共同奮鬥。我在學校當過學生會常代會主席,做過輔導員,培養鍛煉了組織工作,群眾工作能力,使我終生受益。
同學們:如果說進入清華以來,你們更多地感到的是自豪和榮耀,那麽從今天開始,你們應該更多地承擔起使命和責任,這光榮的使命和責任就是:通過我們這一代的不懈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使祖國更加強盛,人民更加幸福。
謝謝大家!
(攝影:黃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