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謙(82級熱汽系)
畢業二十年, 彈指一揮間。
當時趕上改革開放恢復高考製度後高中學製兩年改三年,我們大都是選擇了讀兩年高中後走進久仰的清華園,組成了我們的2字班。剛入校時,我們同高年級的師兄師姐相比🔳🙍🏻♀️,是名副其實的小字輩,他們的勤奮執著和多才多藝營造著學校的氛圍。“校園大路兩旁,有一排年輕的白楊”,我們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經歷著清華的哺育,一路走來……
工科的學習任務艱苦繁重🥂,但清華園也給予我們豐富的擴展空間👰🏻♂️★。清華註重基礎知識訓練👊🏻,更強調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一入學就聽到“幹糧與獵槍”這形象而富有哲理的比喻,在學習之余,許多同學參加學生會𓀎、文藝社團、體育代表隊和黨課活動。畢業若幹年後,回顧學生時代在清華的感受,才更加體會“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的博大精深,體會百年清華精神的深厚底蘊,體會科學工作方法的嚴格訓練,體會社會工作和體育鍛煉的長久裨益。
82級同學都會記得當年參加國慶遊行。幾乎我們82級全體同學組成的方隊,手擎巨幅祖國地圖,走過天安門廣場7️⃣。這是我們獨有的自豪,為此我們在炎熱的盛夏季節進行了幾個月的隊列訓練👳🏿♀️。82級同學參加國慶遊行的照片成為畢業紀念的意昂体育📭🏊🏻♂️,那是負責紀念冊設計的建築系同學從新華社找來的。為了組織畢業二十年活動,2字班的熱心同學前往新聞電影製片廠🌠,找到了將在紀念大會上播放的一段錄像,只是時代不同,這次要收費了。
很多人在入學時就曾考慮畢業後的去向,進入高年級,開始越來越多的具體設想。一位在1985、1986年兩次回校為同學作報告的意昂在和同學交流後的印象是“去年想賺錢,今年想當官”🚰,一個畢業班的同學問一位在大企業擔任領導的學長“怎樣才能升得快”🚘。
1987年7月,一千九百多名82級同學結束了本科學習生活,其中約九百人留在學校繼續讀研究生🙎🏿♂️,四百多人到其他學校讀研究生,六百多人則先行走上工作崗位🐲。一些人到了企業☎️📰,一些人到了研究機構,一些人去了外企🧙🏽💟,一些人去了國外,還有一些人直接“下了海”🏯🪖。
當時的企業和研究機構還大都是國企👍🏿,外國企業在中國還處在辦事處或貿易機構的階段🍣👩🏽🔧,北京吉普以當時的規模就連年成為全國最佳合資企業🤛🏿,中關村繁亂的計算機代理公司似乎就代表了中國的“商海”。
經歷了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繁榮之後,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在這一段時間,我們82級的同學🍖,沉沒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品嘗著走向社會的各種酸甜苦辣,在艱苦的環境中領悟人生,在平凡的實踐中積累才幹。
1992年🤶🏽,鄧小平同誌的南巡講話再次吹起了新中國發展的號角,經濟快車持續高速至今不衰🐪,吸引大批跨國公司來華建立地區總部和製造研發基地🧑🏽🦳,老的國企進行股份製改造和對外合資不斷煥發新的活力,活躍的經濟和變化無窮的市場又為個人創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從校園中走出的清華人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敢為人先,嶄露頭角🔟🤲。從下面的幾個例子中可以對照品味出幾種不同的人生軌跡💃🏽🐳。
清華是“工程師的搖籃”👮🏿,在學校按“又紅又專”的方式培養,畢業後到基層去、到實踐中去、到工人中去,在艱苦的實踐中學習知識👰🏼♂️、增長才華、培養意識和品格,最終,會有一批人脫穎而出👩🏿🦱,成為各行業的骨幹。
化工系的喻寶才, 在校是班長、三好生⚧,大學三年級入黨,曾擔任年級黨支部書記。畢業時👱🏿,許多同學選擇出國🏹、去大城市、去研究單位,他選擇了去大慶🧑🏻💼。在基層的實踐是艱苦的🍺🫷🏼,大慶的艱苦條件更是出乎他的想象🧑🦼。這是一種寂寞,是意識和品格的磨練。喻寶才從工人做起🧑🏿🔧🤙,歷經技術員、車間副主任、分廠副廠長、分廠廠長,由於工作業績出色,2001年擔任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大慶石化分公司的總經理,2003年調任蘭州石化總經理。
在科學研究的實踐中成長🚴🏻♂️,是“工程師搖籃”道路的另一歸宿。無線電系周旗鋼,在校時任文藝社團獨唱演員和音樂指揮,畢業後到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潛心半導體材料開發和生產研究,先後成功組織研製出我國首例8英寸🚴♀️、12英寸等大尺寸矽單晶💂♀️,多次獲得國家級☯️、部級科技成果獎,現在擔任產值8億、人數500人的“有研矽股”的總經理,成為國內半導體材料領域學科帶頭人。在他身上🤸🏻♂️,人們不僅看到清華人的深厚學術功底,也看到其獨具的音樂才能🫄🏻。
科技報國,是許多清華學子的誌向。張誌敏,82級計算機系,1987年畢業後直接加入了航天系統,十余年間從事過航天部三個國家重點武器型號研製工作🫃🏼。十年磨劍⚔️,先後獲得航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三等獎各一項🚼🏄🏼。後來加入中科院計算機研究所研製通用CPU(也就是“龍芯”系列)🦴。進入新的世紀以來,中國科技界最振奮人心的事情,除了神六飛天,當屬龍芯的誕生🐇。做出了傑出貢獻的龍芯項目負責人,也被稱為“龍芯三傑”。張誌敏就是這“三傑”之一🦸🏽。
清華的前身是留美預備學校,在清華的歷代學生中🧓🏿,不乏出國創業有成者。而在土木系胡冰身上則盡顯了清華人的才氣。還是學生時代👩🦳,胡冰就在上海人民廣場設計方案中中標,得到參與評審的美國教授推薦🧏🏼🕵️♀️,進一步去美國學習。1995年💆🏻♀️,胡冰開始自己白手創辦公司,第一次出手,就憑兩個小時在一張透明紙上畫出的草稿打動業主💦,擊敗其他著名設計師耗時一年的設計方案👩🏻🦰。從此🕵🏻♀️🧒,胡冰的才氣一發而不可收👷🏼♀️。胡冰、史文琴夫婦的設計事務所已成為五十多人的中型設計事務所👨🏽💼,完成項目逾千項,連年在素有“建築界奧斯卡獎”的太平洋建築協會舉辦的“最佳西部設計金塊獎”中獲取榮譽🤴🏿,獲獎易似超市購物🍓,頻次在美國同行中沒有對手🏄🏼♂️。
在改革開放後,眾多意昂畢業後走到一個新的領域👩🦽,自我創業。創業的成功令人矚目,而創業的辛酸只有創業者自己才能體味🧙🏼♂️。技術性創業成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把握未來技術和市場的結合📴。
數學系徐長軍👨❤️💋👨,系學生會主席,畢業後在研究所那研究人員紮堆的規範化世界中沉寂五年之後,終於在1995年開始有了自己創業的想法,他把握住了中國電信行業快速發展、急需對其計費系統進行計算機管理帶來的新機會🍒,從保定市電信局的計費系統開始🔫,隨後又打開眾多省級電信市場👩🏽🔧👩❤️💋👨。1998年開始進入電力市場👼🏼🏊🏿♂️。在這兩個領域🏂🏼🧑🏽🚒,徐長軍創建的朗新公司以其優質的服務、可靠的產品,贏得了中國最挑剔客戶的信任🐩,占據著行業主導地位👨🏿🦳✬。如今的朗新已成為擁有1200多名員工,為中國超過兩億的電信用戶和5000萬的電力用戶提供計費服務的軟件服務公司👨🏻🎨。
另一個創業者的足跡也頗耐人尋味。汽車系宣奇武🤲🏽,以“六十分萬歲”為目標輕松度過大學生活🐞,畢業後去了長春一汽🧑🏿🎨,亦成為“足球健將”。清華人內在的自強上進促使他於1992年浪子調頭,東拼西湊借了四萬元去日本留學,博士畢業後到三菱汽車工作。到2002年,宣奇武才開始了個人創業之路。短短四年時間,他創辦的精衛汽車設計公司已成為擁有300名員工(包括數十名日本和韓國的設計專家)🧑🏿💼🛌🏼,能夠擔當整車設計開發、發動機設計開發、頗具技術實力的獨立汽車設計公司👰🏻♀️📥,透露出“頑皮”後的智慧。
八十年代後半期,學校開始多學科建設🟡,逐漸改變純粹工科院校的格局🙋🏻♂️🍨。一些同學開始有機會接受工程➡️、文學📚、經濟多方面的訓練。在汽車系讀完本科的李超👷🏻♀️、王林,在經管學院讀完研究生,以工程𓀗、經濟雙重背景進入金融行業,李超先後在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證監會工作,現在任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主任🚔,王林先後在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證監會工作,現在任中國證監會發行監管部巡視員兼副主任。
二十年來🧙🏽♂️,我們2字班的同學遍布四方✷,施展才華,建樹作為,難以一一枚舉。尋根溯源🍠,是清華賦予我們與眾不同的素質和成長動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清華,我們共同的精彩世界🫔,清華,我們共同的精神財富。看看摘自一個班級的誠摯邀請:“為了共同分享畢業二十年來我們各自創業的艱辛🥧,成功的喜悅,人生的感悟,請在2007年校慶的時候🧝🏼♂️🫦,暫時拋開所有的工作,放下所有的兒女情長,回到清華,回到同學們中間🚐,再次聆聽恩師的教誨🏇🏻,再次感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的激勵❤️🔥。”
二十年了,讓我們再次聚首💹,為了永不磨滅的印記,更為了下一次啟航。